劉少奇秉持嚴于律己的原則,自我要求極嚴,同時也不放松對身邊工作人員的要求,展現(xiàn)出高度的自律性。
拒換辦公室
20世紀50年代,新中國剛剛成立,百廢待興,各項事業(yè)都在艱辛起步。中南海作為黨和國家的核心辦公區(qū)域,忙碌而有序。此時,劉少奇擔任黨和國家的重要領導職務,他日理萬機,為國家建設和發(fā)展殫精竭慮。
劉少奇被安排在中南海萬字廊辦公。這是一幢舊式房子,共有3間,一間做辦公室,一間做會客室,一間做臥室。因年久失修,房子很破舊,更談不上有什么設備和裝飾,連燒開水、做飯都是用煤球爐,一個很舊的小鍋爐專供燒水洗澡,每周只能用兩次。劉少奇卻很滿足,總是樂呵呵地說,這比以前好多了。
劉少奇的辦公室陳設簡單至極,一張辦公桌,上面堆滿各種文件、書籍和資料;幾把椅子,供來訪的同志和工作人員就座;墻邊立著幾個書架,擺滿了各類書籍,這些書是他工作學習的重要伙伴。
1952年,中南海的管理部門出于對劉少奇工作和生活條件的考慮,決定為他更換一間更為寬敞、舒適的辦公室。新辦公室不僅空間更大,采光也更好,裝修和設施都明顯優(yōu)于他當時使用的那間。管理部門的工作人員向劉少奇提出更換辦公室的建議,本以為他會欣然接受,畢竟改善工作環(huán)境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也是對他辛苦工作的關心。
然而,劉少奇得知此事后,堅決拒絕調(diào)換。他語重心長地對工作人員說:“現(xiàn)在國家正處在建設初期,各方面都需要大量的資金和資源。我們應該把有限的資源用在更重要的地方,比如改善民生、發(fā)展工業(yè)、建設基礎設施等。我的辦公室雖然小了點、舊了點,但完全能夠滿足我的工作需求。沒必要為了我個人的舒適,浪費國家的資源。”面對劉少奇的拒絕,工作人員十分為難。他們一方面理解劉少奇的良苦用心,另一方面又擔心他的工作條件艱苦,影響身體健康和工作效率。于是,他們再次找到劉少奇,試圖說服他。一位負責同志誠懇地說:“少奇同志,您為國家和人民日夜操勞,為我們樹立了光輝的榜樣。改善您的工作環(huán)境,也是為了讓您能更好地為黨和人民工作??!”
劉少奇耐心地解釋道:“我知道你們是出于好意,但我們共產(chǎn)黨人無論什么時候,都要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這不是一句空話,而是要體現(xiàn)在實際行動中。國家還不富裕,還有很多老百姓生活得很艱苦。在這個時候,我們更應該與人民群眾同甘共苦,而不是追求個人享受?!痹趧⑸倨娴膱猿窒?,管理部門的同志只好放棄了為他更換辦公室的計劃。此事在中南海傳開后,引起強烈反響。
“四不準”
劉少奇經(jīng)常說:“我們花的錢都是人民群眾勒緊腰帶節(jié)省出來的,是人民的血汗,公家的錢不能亂花?!彼鹬夭⒕S護黨和國家的各項制度,時時處處以身作則,不搞特殊。
劉少奇經(jīng)常外出視察,開展調(diào)查研究。每次出發(fā)前,他都要向身邊的工作人員重申自己訂的“四不準”:
(一)每到一地,不準人家接送;
(二)到任何地方,不準請客吃飯,鋪張浪費;
(三)不準向人家要東西,人家送上門來也要婉言拒收;
(四)參觀時不準前呼后擁地陪同,有個向?qū)б肪托?,不要影響地方負責同志的工作?/p>
劉少奇自己嚴格遵守并督促工作人員執(zhí)行這些規(guī)定。每到一處,他都輕車簡從,深入基層,與群眾親切交談,了解他們的生活狀況和需求,為解決實際問題而努力。有時地方同志送點土特產(chǎn)給他,他一律退回,實在無法退回的就照價付款。
那時候,按照國家規(guī)定,劉少奇外出要坐專列。每到一個地方,人家總是安排他住到高級賓館去。他為了少給地方添麻煩,有時就吃住在火車上,由帶去的廚師做一些簡單的飯菜,要工作人員到當?shù)貦C關去吃食堂。1959年,劉少奇到濟南視察工作時,要找一些同志談話,便對身邊工作人員說:“請他們到車上來吧,我不下去了;一下去,人家又要招待、找房子、安排飯,太麻煩,又浪費錢?!?961年,他去東北視察大小興安嶺林區(qū),前后一個多月一直吃住在火車上。
鐵道部門有個規(guī)定,遇到專列通過,沿途客貨車輛都要讓路,以保證首長的行車時間和安全。劉少奇對此特別注意,每次都囑咐不要影響客運車輛的正常運行,以免耽誤群眾的事情。當專列需要在什么地方停留時,劉少奇總是讓隨行工作人員轉告鐵道部門,把車停到不用的岔道上去。
外出視察不在專列上吃住時,劉少奇一定會與群眾同吃同住。1961年春,他回鄉(xiāng)搞調(diào)研,要求輕車簡從,連同省里的同志,一共才用兩輛吉普車,并且自帶行李和柴米油鹽,自備碗筷用具,不給群眾添麻煩。這次為期44天的調(diào)研,為了減輕地方上的負擔,劉少奇住在養(yǎng)豬場飼料房、農(nóng)舍和自家的舊居,身著藍布衣、腳穿黑布鞋,身邊只帶幾名工作人員,以至于有一次縣委書記出門迎接,與劉少奇打個照面卻沒有認出他,留下了一段佳話。
退還夜餐補助
1959年,劉少奇特別繁忙,每天都要工作到第二天凌晨三四點鐘才休息。夜里12點以后,是劉少奇開晚飯的時間,常常是吃上一頓剩下的飯菜,而由于劉少奇家庭人口多、開支大,他的伙食本來就很簡單,每頓飯只有兩小盤菜。辦公室的人員很擔心他的身體,都覺得他的伙食應該改善一下。
有一次開黨小組會的時候,大家提出:我們工作人員夜里加班到12點就有夜餐費,劉少奇和王光美同志每天都要工作到第二天清晨,當然也不能例外。于是,大家討論決定,按規(guī)定每天補助給劉少奇和王光美每人5角錢的夜餐費,加進他們的伙食費中。打那以后,劉少奇的生活稍有改善。
3年過去了,這件事不知怎么被劉少奇發(fā)現(xiàn)了。他立即讓王光美去查伙食賬。一查,發(fā)現(xiàn)每月伙食費多出30元錢。劉少奇很不高興,一再追問這30元是怎么回事。了解事情原委后,他嚴肅地說:“這是不應該的。我的生活由我自己負責,不能要國家補助。請你們把補助的錢,從我每月的工資中扣除歸還,補了多少,退還多少?!?/p>
為了退還這筆錢,劉少奇家在經(jīng)濟上更緊張了。他身邊的工作人員都為這件事而感到內(nèi)疚,心里很不好受。劉少奇卻不以為然,他說:“每個人每天就是吃三頓飯嘛,我白天吃也好,夜里吃也好,反正是三頓,又何必再給國家添負擔呢!”
劉少奇嚴格要求自己和身邊工作人員的故事,看似平凡,卻深刻體現(xiàn)了他艱苦奮斗、勤儉節(jié)約的優(yōu)良作風,以及他始終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無私奉獻的為民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