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紅樓夢》的彈幕里,有個觀點近來頗為盛行:“寶玉始終不明白,只有努力步入仕途,他才有能力真正保護這些女孩子?!?/p>
這其實折射出當下一種社會心態(tài):現(xiàn)實才是第一位的,即便你珍惜自己的某個理想,也得先屈就現(xiàn)實,才能守護住理想本身。仿佛寶玉在努力步入仕途之后仍然是當初那個寶玉,而不會變成賈政、賈璉這些原先自己覺得面目可憎的人物。
套用馬爾庫塞的名著《單向度的人》,這可以說是“單向度的賈寶玉”。按照馬爾庫塞的洞察,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到一定階段后,都會培養(yǎng)出一種單向度的人,他們完全肯定現(xiàn)實生活,并不否定和拒絕文化價值。
這并不是偶然的。事實上,我們文化的主基調一直都推崇“現(xiàn)實”而排斥“理想”——寶玉之所以可貴,原本就是因為他身上那種異類的自覺意識,不肯走父輩為他安排好的人生道路,也因此成為唯一洞察現(xiàn)實和人生悲劇的人物,所以魯迅才說:“悲涼之霧,遍被華林,呼吸領會之,惟寶玉而已?!?/p>
現(xiàn)在諷刺的是,像他這樣以批判的眼光審視現(xiàn)實的人,如今卻被一些人視為不現(xiàn)實而加以批判,仿佛他只是一個未能守護好姐妹們的失敗者。
很多人對這種微妙但不時可見的社會變化感到驚心,尤其這樣的心態(tài)往往還更多見于年輕人身上,于是有一種直覺的反應是“這屆年輕人不行”——但與其這樣寬泛地責備一代人,倒不如去理解他們?yōu)槭裁磿@樣。
在某種程度上,這恐怕與近些年來競爭激烈的焦慮息息相關:因為這會讓很多人產生一種“理想很豐滿,現(xiàn)實很骨感”的內心意識,迫使他們在一個被擠壓的空間里自我妥協(xié)。
如果多了解一下年青一代的心聲,你可能會發(fā)現(xiàn)他們身上并存著兩種矛盾的傾向:一方面非常自我,渴望自由;另一方面,他們覺得自己生不逢時,面臨著空前激烈的競爭。
難道寶玉那種精神追求不值得向往嗎?絕不是的,恰恰相反,那種自覺地不按有序的規(guī)范方式生活,才可見其高貴。
正如有評論說:“幾百年前在大觀園群芳中,寶玉的知己就唯有黛玉,也不指望幾百年后會有大量人理解他?!?/p>
確實,關鍵并不在于如何成功,甚至也不是得到多少人的理解,而在于如何成為自己,并始終忠于自己的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