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為加強科研誠信管理,2024年9月24日,寧夏回族自治區(qū)科技廳公開發(fā)布《寧夏回族自治區(qū)科研誠信管理辦法》,本刊節(jié)選部分內容,以供參考。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加強自治區(qū)科研誠信體系建設,規(guī)范科研誠信管理,營造良好科技創(chuàng)新生態(tài),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進步法》《科研失信行為調查處理規(guī)則》以及《關于加強科研誠信建設的實施意見》(寧黨辦〔2019〕90號)等法規(guī)文件,結合實際,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本辦法所稱科研誠信管理,是指對參與科技管理部門組織實施的科技活動事項的責任主體,開展信守承諾、履行約定義務、遵守科研誠信規(guī)范和行為準則的客觀記錄和公正評價,并據此進行的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等工作。
責任主體包括參與科技活動的法人和自然人。法人指項目承擔單位、合作單位、受托管理機構、第三方中介服務機構等;自然人指項目負責人、科研人員、咨詢評審專家等。
第三條 科研誠信管理覆蓋自治區(qū)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科技平臺、科技獎勵、科技人才(團隊)、科技企業(yè),科技金融等各類科技活動的全過程管理。
第四條 科研誠信管理應當遵循客觀公正、科學合理,激勵創(chuàng)新、寬容失敗,自律監(jiān)督、獎懲并舉的原則。
第二章 管理職責
第五條自治區(qū)科技管理部門負責統(tǒng)籌協(xié)調全區(qū)自然科學領域的科研誠信建設,制定相關政策制度,推進科研誠信體系建設;指導相關責任主體開展科研誠信管理工作;負責建設自治區(qū)科研誠信管理數據庫,開展科研信用記錄評價和結果應用;負責統(tǒng)籌科研失信行為調查處理,做好信用修復、聯(lián)合懲戒等工作。
第六條 自治區(qū)行業(yè)主管部門負責推進本行業(yè)、本系統(tǒng)科研誠信建設,加強宣傳教育和監(jiān)督引導,強化科研誠信審核管理,指導、監(jiān)督、組織本行業(yè)、本系統(tǒng)以及協(xié)調相關責任主體開展失信行為調查處理,開展聯(lián)合懲戒。
第七條 各市縣(區(qū))科技管理部門負責本區(qū)域科研誠信建設,加強宣傳教育和監(jiān)督引導,強化科研誠信審核管理,組織本級以及協(xié)調配合上級部門開展失信行為調查處理,開展聯(lián)合懲戒。
第八條 高等學校、科研院所、企業(yè)、社會組織、中介服務機構等是科研誠信建設管理的責任主體,負責本單位科研誠信建設管理,組織開展科研誠信教育和宣傳,組織本單位以及配合主管部門開展失信行為調查,依據職責權限對失信行為責任人進行處理。
第三章 信用記錄與評級
第九條自治區(qū)科技管理部門通過自治區(qū)科研誠信管理數據庫對相關責任主體的信用情況進行記錄。記錄內容包括基本信息和失信行為記錄。
(一)基本信息包括責任主體的身份信息、科研條件、研究團隊、經營狀況、科研成果等信息。責任主體的基本信息從寧夏科技管理信息系統(tǒng)自動獲取生成。
(二)失信行為記錄信息包括責任主體基本情況、失信情形調查結論、處理決定與依據、處理單位與時間、公開范圍,以及懲戒期限和失信信用修復等信息。失信行為責任主體為法人的,記錄信息還應包括處理決定中涉及的直接責任人員。
第十條 失信行為是指責任主體在科技活動中發(fā)生的違反科學研究行為準則與規(guī)范、違反科研管理規(guī)定的行為。失信行為記錄分為一般失信行為記錄和嚴重失信行為記錄。
第十一條 責任主體有以下情形之一的,記錄為一般失信行為:
(一)自然人一般失信行為。
1.違反科技活動管理規(guī)定,無正當理由未簽定項目合同(任務)書等;
2.未按規(guī)定及時報告科技活動執(zhí)行情況、資金到位和使用情況,以及科技報告、重大變更事項等;
3.承擔的科技活動因主觀原因被終止或無正當理由未能完成考核指標;
4.無正當理由未能通過結題、驗收、評估或逾期超過6個月未提交驗收申請材料;
5.違反回避原則,泄露相關信息,影響科技活動公平公正評審;
6.在科技活動的申報、評審、檢查、驗收、評估等過程中,有“打招呼”“走關系”等請托行為;
7.其他未按規(guī)定履行職責并造成一定不良影響的行為。
(二)法人一般失信行為。
1.未及時履行項目合同(任務)書等相關責任,造成科技活動逾期未實施、結題、驗收、評估等;
2.發(fā)生重大變更事項未及時報告等;
3.無正當理由不按期退回被終止、撤銷等科技活動結余經費;
4.未履行科技活動管理主體責任,違反相關管理規(guī)定或管理不規(guī)范,影響科技活動的正常開展;
5.在科技活動的申報、評審、檢查、驗收、評估等過程中,有“打招呼”“走關系”等請托行為;6.其他未按規(guī)定履行職責并造成一定不良影響的行為。
第十二條 責任主體有以下情形之一的,記錄為嚴重失信行為:
(一)自然人嚴重失信行為。
1.抄襲、剽竊、侵占他人研究成果或項目申請書;
2.編造研究過程、偽造研究成果,買賣實驗研究數據,偽造、篡改實驗研究數據、圖表、結論、檢測報告或用戶使用報告等;
3.買賣、代寫、代投論文或項目驗收材料、科技報告、項目成果等學術造假行為;
4.以提供虛假信息等弄虛作假的方式或采取請托、賄賂、利益交換等不正當手段獲取科技項目、科研經費、科技獎勵、科技人才等;
5. 以弄虛作假方式獲得科技倫理審查批準,或偽造、篡改科技倫理審查批準文件等;
6. 無正當理由故意拖延或拒不履行合同(任務)書等約定,項目到期超過一年不提交項目驗收申請;
7.超權限調整科研任務,違規(guī)將科研任務轉包、分包,導致嚴重偏離合同(任務)書目標;
8.違反科技項目資金管理規(guī)定,發(fā)生虛報、冒領、貪污、截留、擠占、轉移、挪用、套取項目資金等行為;
9.利用管理、咨詢、評審、驗收、評估等權利索賄、受賄,未按規(guī)定履行職責,濫用職權,徇私舞弊,出具虛假或失實結論,違反保密規(guī)定,泄露相關秘密或咨詢評審信息;
10.不配合審計、監(jiān)督評估等工作,對相關處理意見拒不整改或虛假整改;
11.其他違法違紀及科研不端行為,并造成嚴重后果和惡劣影響的行為。
(轉載自寧夏科學技術廳官方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