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經(jīng)典著作之一,數(shù)千年來,讀《老子》、解《老子》、喻《老子》、悟《老子》者不計其數(shù),研究著作汗牛充棟。人們的喜愛之情,是不言而喻的。尤其是那些閃耀著哲理智慧的成語、警句等,更為人們所津津樂道,踐行受益,歷數(shù)千年而不衰。諸如“上善若水”“無為而治”“大器晚成”“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天網(wǎng)恢恢,疏而不漏”“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等,足具魅力,影響深遠,已構成中華民族文化心理的部分精神內核。
在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土地上,到處可見“上善若水”的材質各異、形式多樣的條幅或牌匾,它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學習、工作的指南針與座右銘。
“上善若水”是一個家喻戶曉的成語。此語出自《老子》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老子對蕓蕓大眾與掌權統(tǒng)治者都提出了一個基本的做人行事的原則,那就是以水為喻,提倡以退為進、以柔克剛、以謙讓不爭的包容氣度與利物無私的奉獻精神,來達到“有為”之爭的根本目的。
由“上善若水”,我們自然會聯(lián)想到“厚德載物”?!昂竦螺d物”出自《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焙竦螺d物形容人的品德十分高尚,能夠如廣袤的大地一般包容萬物,具有非常廣闊的胸襟與涵養(yǎng)。由此觀之,“厚德載物”與“上善若水”的思想境界甚相吻合,“上善若水”與“厚德載物”共同構成了中華民族包容萬物、胸襟開闊、品德高尚、境界高遠的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別具異曲同工之妙。
眾所周知,水具有滋養(yǎng)萬物的非凡德行,它能使萬物生長,而不與萬物爭利。又如俗話所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水寧居下流而包容一切。因此,水既能“利萬物”,又能“容萬物”,其高貴美德彰顯無遺。有副對聯(lián)說得好:“水唯能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及天?!薄吧仙迫羲笔恰独献印反苏轮熬V”,以下數(shù)種美德皆是此章之“目”,綱舉目張,遂構成了老子“水德至美”的完整體系與至高境界。具體而言,“上善若水”的美德境界主要體現(xiàn)在七個方面:一、百折不撓。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水可結冰,冰卻比水更寒冷、更堅硬。越在寒冷惡劣的環(huán)境下,它越能體現(xiàn)出堅硬的特性。此乃成功人生的第一種境界:越挫越勇,百折不撓。二、水能生財。水源是財源。“生意興隆通四海,財源茂盛達三江”,這副著名的商業(yè)對聯(lián),便是最佳之注腳。水可化成氣,商業(yè)經(jīng)濟的興旺,看重的是“人氣”;人氣旺,財就旺,財旺才會運旺。此乃第二種境界:水流不斷,財運興旺。三、包容接納。水之所以能成百谷王,就是因為它最低,不棄小溪細流,所謂“海納百川”是也。無論你是污水臟水,它都一律敞開胸懷無怨無悔地接納,然后凈化萬物。此乃第三種境界: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四、以柔克剛。水看似柔弱無力,自高往下流淌,遇阻擋之物,即可洶涌澎湃,氣勢激蕩,水滴石穿,堅韌無比。此乃第四種境界:既柔且剛,柔以克剛。五、能屈能伸。水能隨物賦形,方圓自適,形態(tài)各異,能上能下,變化無端。上化為云霧,下化作雨露,時在云端,時而入海。此乃第五種境界:適應萬變,隨遇而安。六、周濟天下。水性雖寒,卻懷有一顆慈善溫良之心。它不爭不奪,盡守本分。恩澤哺育萬物,卻不向萬物索取,施恩不圖報,行善不計功。此乃第六種境界:眾善奉行,利物無私。七、功成身退。水汽氤氳,聚可凝云化雨,成有形之水,散可無影無蹤,飄忽于八荒之間。此乃第七種境界:應時順變,淡泊功名。由老子“上善若水”思想精髓引申出的七種境界,正是“上善若水”美德精神的集中體現(xiàn),亦是人們普遍喜愛、處處懸掛的重要原因之一。
筆者平生喜愛書法,讀初中時就在農(nóng)村為鄉(xiāng)親們書寫春聯(lián),一寫就是十余年,且都是免費書寫。由于十分喜愛“上善若水”的美德精神,因此,我為鄉(xiāng)親們寫春聯(lián),橫批“上善若水”四字寫得最多,也寫得最嫻熟大氣,酣暢淋漓,優(yōu)雅圓潤,形神俱佳。后來調入高校工作,雖然無時間再為鄉(xiāng)親們書寫春聯(lián)了,但為個人及單位書寫“上善若水”牌匾則堅持不懈,頗受喜歡。2023癸卯年,在某個春光明媚之周末,我與往常一樣練習草書“善”字。誰知,寫著寫著,忽然靈光燭照,天眼頓開:此一筆草書“善”字,不就是“上善若水”四個草書字連體合寫嗎?即核草書大字典,果不其然。原來此一筆草書“善”字,正是元代康里子山的草書“上”、東晉王羲之的草書“善”、唐代孫過庭的草書“若”、明代董其昌的草書“水”的自然奇妙有機組合。此一驚奇發(fā)現(xiàn),令我激情難抑、興奮莫名,“漫卷詩書喜欲狂”。緊接著,我就將四家草字略加技術性處理,尤其將董其昌的“水”字夸張變形為彎道形態(tài),字形稍異,然“水”意未變。觀察現(xiàn)在定稿的“神奇第一善”,恰似中華民族母親河黃河九十九道彎之形態(tài),象征著中華民族“善”美德文化精神源遠流長之奧義。眼前的“神奇第一善”,是經(jīng)我千百次一筆草書“善”之勤學苦練后,才得以成功定型的。此乃我獨特之發(fā)明創(chuàng)造,可謂別具魅力,意義深遠。此“神奇第一善”,粗一看,就是王羲之的草書“善”字;再細看,真是“上善若水”一字含;再察之,整個草書“善”字,恰似中華民族圖騰之龍的威武雄壯、氣勢非凡的形象。同時,此草書“善”字,頭部兩點,可視為黃河與長江,它們時合時分,九九歸一,一路向東,奔向大海。此一條千萬年流淌的水源,又象征著源源不斷的財源,水流不斷,財源恒來。再細察之,“神奇第一善”頗像一條漫長的彎彎曲曲的道路,象征人生道路的艱難,需要克服一切困難的勇氣及戰(zhàn)勝所有艱難的堅強意志與奮斗精神,才能走上錦繡的康莊大道。如上所述,此一“善”字,真是意蘊深厚,形象多樣,亦字亦畫,字畫一體,情趣洋溢,韻味無窮。
發(fā)明創(chuàng)作“神奇第一善”后,我便向國家版權局遞交了美術作品版權保護的申請,很快于2024年4月30日獲得批準。登記號為:國作登記—2024—F—00115646。懷著欣喜之心情,我創(chuàng)作了數(shù)幅“神奇第一善”的條幅、斗方等書法作品,分奉師友,分享發(fā)明創(chuàng)造之喜悅。他們都十分高興,表示由衷祝賀,認為“神奇第一善”之發(fā)明,是對老子“上善若水”美德精神最為形象而生動的宣傳與弘揚,對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作出了積極貢獻。有些學校與部門,還擬將“神奇第一善”勒石樹碑。這些,對我鼓舞甚大,激勵良多。能為繼承與弘揚中華“上善若水”美德精神盡綿薄之力,真是榮幸之至,愉悅之至!
2024年4月國家版權局批準之“神奇第一善”
元代康里子山草書“上”" "東晉王羲之草書“善”
唐代孫過庭草書“若”" " 明代董其昌草書“水”
(古代四位草書大家“上善若水”草書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