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苦,二甜,三回味。飲盡三道茶,便能稍稍感悟人生哲理,亦可品得白族人生活中的千滋百味。
在云南大理白族人家,有一種招待賓朋的飲茶禮儀,被稱為白族三道茶。第一道為“苦茶”,茶經(jīng)烘烤、煮沸而成,看上去色如琥珀,聞起來焦香撲鼻,喝下去滋味苦澀,第二道為“甜茶”,重新煮制的茶湯中放入少許紅糖、乳扇、桂皮等,味道香甜可口;第三道茶是“回味茶”,煮茶方法相同,只是茶盅中放的原料已換成蜂蜜、炒米花、花椒粒、核桃仁,喝起來酸、甜、苦、辣,各味俱全,回味無窮。
一苦,二甜,三回味。飲盡三道茶,便能稍稍感悟人生哲理,亦可品得白族人生活中的千滋百味。
俗話說:“要立業(yè),先吃苦?!钡目辔洞碇b遠的過去,一如當初白族先祖走過的道路。白族是中國西南邊疆最古老的民族之一,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白族先民就在以蒼山、洱海為中心的大理地區(qū)生活,從兩漢至唐初,在漢文化以及其他外來文化的影響下,白族不斷分散和聚合,元代以后,白族地區(qū)的歷史逐漸與中原漢族趨于一致?,F(xiàn)如今,白族大多聚居在云南,特別是大理白族自治州,在湖南、貴州、四川等地也有分布。
古老的神話與傳說是白族祖先為子孫后代留下的寶貴遺產(chǎn)。其中有些揭示了樸素的宇宙觀,有些蘊含著高深的智慧,有些則描繪了地方風物。其中,大理的風、花、雪、月四景傳說,就是人們最耳熟能詳?shù)摹?/p>
“風”指下關風。相傳,蒼山斜陽峰上有一只白狐貍精,愛上了一個大理白族書生。然而,洱海羅荃寺的大法師堅決反對他們的愛情,并將書生打入洱海內(nèi)關押。白狐為了救出書生,向觀音菩薩求風以相救,大風聚集在下關天生橋上,便形成了下關風。“花”指上關花。傳說有一個善良的婦女難產(chǎn),一位仙翁便賜予其朝珠,讓她含在口中以助生產(chǎn),朝珠不慎落地,后來長出奇異的花榭,即上關花。也有一說,稱上關花是昌洞賓親手栽種的名為“十里香”的花樹?!把笔巧n山雪。傳說在很久以前,蒼山腳下瘟疫流行,有一對白族兄妹用法術把瘟疫之神封在雪中,為了永鎮(zhèn)瘟神,妹妹變成了雪人峰的雪神鎮(zhèn)守蒼山,這千年不化的雪即蒼山雪?!霸隆奔炊T?。相傳,天富的一位公主下凡與—位漁民成婚。公主為了幫助漁民捕魚,將自己的寶鏡沉入水底,形成了金色的月亮,照亮了洱海。這輪金色的月亮就是洱海月,這一傳說也是屬于白族的牛郎織女故事。
代代相傳的祖先故事與神話傳說,漸漸融入白族人的生活之中,在服飾上也有所展現(xiàn)。先人篳路藍縷的苦與辛,終成就了后代生活中的甜與樂。
白族尚自,服飾清爽大方。男子喜纏白色或藍色包頭,多穿白色對襟上衣,外套黑領褂,下身穿寬筒褲,腳穿剪刀口布鞋,有的還佩帶繡有美麗圖案的掛包,顯得敦厚英俊,灑脫大方。女子服飾絢麗多彩,常佩戴精美的手帕、荷包、口弦包等飾件。最有特點的是女子的包頭頭飾,其中也蘊含著風花雪月的故事:垂下的纓穗象征下關風,艷麗的花飾象征上關花,潔白的帽頂是蒼山雪,彎彎的造型是洱海月。
白族將對美好生活的祈愿與祝慶融入傳統(tǒng)節(jié)日中,其中三月街、繞三靈、火把節(jié)規(guī)模盛大,最具代表性。
三月街是白族人民盛大的節(jié)日,號稱“千年趕一街,一街趕千年?!惫?jié)日期間,舉辦傳統(tǒng)的賽馬、賽龍舟、射弩、打秋千等民間體育比賽以及大本曲演唱、洞經(jīng)古樂、民族歌舞表演,年年如是,熱鬧非凡?;鸢压?jié)是白族的另一盛大節(jié)日,古稱“星回節(jié)”,它是白族人民在秋收前預祝五谷豐登、人畜興旺的活動。節(jié)日期間,每個白族村寨都要在村子中央的場地上豎起一柱或數(shù)柱三四丈高的大火把,當夜幕降臨,火把齊明,紅光滿天。繞三靈,又稱繞山靈、繞三林,是一種農(nóng)閑時的賽歌盛會,白語叫“觀上覽”,意即“游逛園林”。三靈指“神都”圣源寺、“仙都”洱河祠、“佛都”崇圣寺,繞三靈主要是串游這3個寺廟,這一節(jié)日還被稱為白族“狂歡節(jié)”。
“回味”代表著對過往的回望,一如白族人對傳統(tǒng)文化的銘記、守望與傳承。如今,行走在大理的街道上,還能時時看到白族兒女自彈自唱、翩翩起舞;傳統(tǒng)的扎染技藝代代相傳,清新素雅的藍白布料轉變成各式各樣的服飾、裝飾品、生活用品,得到更多人的喜愛;白族木雕刻畫出吉祥優(yōu)美的圖案,引人入勝,其中最為著名的劍川木雕還走進了北京人民大會堂云南廳;甲馬工藝、布扎、手工造紙等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親身體驗;白族傳統(tǒng)節(jié)日上,游人亦紛紛加入,攜手共舞,一同歡唱,演繹出不一樣的精彩……白族人依舊以三道茶待客,細細品來,今日的三道茶中,或許也有了超越“三味”的別樣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