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先我心里有兩個月亮的形象:一個是童年記憶里如燈般的月亮,無云之夜,它明晃晃地掛在天上,給鄉(xiāng)間小道、院子和屋內灑下一片光明;另一個是寄托了鄉(xiāng)愁的月亮,在大城市閃耀的燈光中,若隱若現(xiàn),讓我想起同一個月亮下的村莊。跟父母通話時,如果我們能同時看到月亮,就會覺得相隔千里的距離也被無限縮短了。
現(xiàn)在我心里有了第三個月亮的形象:一個如朋友般溫暖陪伴我的月亮,是從古至今獨一無二的月亮。
有一天,我吃過晚飯后去小區(qū)附近的公園散步,在湖邊駐足時,一抬頭就看到了月亮,此時想起復旦大學駱玉明教授解讀唐詩《春江花月夜》時說的:“我正是那個月亮所等待的人。”我從這個視角看月亮,感受到一種浪漫的沖擊,眼前的月亮熟悉而陌生。一股由衷的喜悅從我心底升騰起來,身旁人來人往,有的看到了月亮,有的沒看到;有的匆匆一瞥,有的拿起手機拍照,而我凝神望月,思緒萬千:我正是月亮所等待的人,天啊,月亮不是在等別人,而是在等我,這是一個全新的發(fā)現(xiàn),花兒為我綻放,鳥兒為我歌唱,雨滴為我落下……多么溫情的世界。
“我正是那個月亮所等待的人”,這份自信,這種看待生活的方式,有點兒像考試和比賽中的自我暗示:我是全場最棒的!不同的是,前者剔除了功利心,完全沉浸在生活的浪漫中,創(chuàng)造屬于自己的詩意時刻。記得小時候夏天的晚上,父親騎自行車載著我去兜風,連綿起伏的山頂上有一輪明月,父親騎得快,它也跑得快,父親騎慢些,它也跑慢些,我感覺它一直追隨著我,在和我一起玩。現(xiàn)在看來,這是我與月亮最早的互動。
王陽明曾說:“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于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痹铝烈彩侨绱耍斘覜]有用主觀意識去感知它時,它在某種意義上是沉寂的,而當我投去關注的目光,它便進入我的認知世界,擁有從我這個角度出發(fā)的價值和意義。
無論是“月亮跟著我跑”還是“月亮在等我”,都是我把自己的情感、意愿和期待投射到月亮上,月亮成為我內心世界的反映和寄托。某天情緒低落時,出門散心,抬頭望月,想起“我正是月亮所等待的人”,便覺得有所依托,心靈得到撫慰,得以重新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這讓我想起史鐵生在《我與地壇》中的“仿佛這古園就是為了等我,而歷盡滄桑在那兒等待了四百多年。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齡上忽地殘廢了雙腿……十五年前的一個下午,我搖著輪椅進入園中,它為一個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準備好了?!痹谑疯F生看來,他正是古園所等待的人。古園和月亮原本平平無奇,有心的人在它們身上賦予了特別的含義,讓它們煥發(fā)出動人的光彩,擁有撫慰人心的力量。最終,古園成為史鐵生逃離不幸生活的避難所,成為他思考人生、重建自我的精神家園。
當我們用心去感受和認知萬物時,萬物也會以我們期待的方式回應我們。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會看到生活的諸多美好,發(fā)現(xiàn)生活的更多可能性。
每個人都在構造自己的世界,一草一木,我們看到的都相同,又都不同。月亮在等你,等我,等他,月亮在等千千萬萬的人,同時又只等我一人,因為我在心里念叨著:“我正是那個月亮所等待的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