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鄂爾多斯,這座始終秉持著開放與包容精神的城市,自古以來便是多民族和諧共生的樂園。鄂爾多斯市博物院還曾以“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為主題,精心策劃并推出相關(guān)展覽,生動再現(xiàn)了鄂爾多斯歷史上豐富多彩的文化交融與社會變遷,展示了外來人口對這座城市產(chǎn)生的深遠(yuǎn)影響,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通過“走西口”遷徙到這里的人們。
那“走西口”是什么意思呢?簡單說,這是我國近代一次十分重要的人口遷徙活動。
當(dāng)時很多地方人口增加,土地產(chǎn)量不足,人們的生活變得十分困難,他們不得不背井離鄉(xiāng)去謀生。這其中,有個叫小虎的男孩也跟著爹娘踏上了“走西口”這條未知而艱難的路。他們一路西行,腳下的土地逐漸干裂、貧瘠,狂風(fēng)呼嘯,卷起的沙讓他們幾乎睜不開眼,只能偶爾看到幾株干枯的野草。
不知走了多久,他們終于看到了一個小小的驛站。驛站里彌漫著干草與馬糞的味道,疲憊不堪的旅人在這里停歇、喂馬、補充干糧。小虎好奇地張望著,他看到一個身穿官服的人,只見他腰間掛著精致的鼻煙壺,那色彩斑斕的模樣在昏暗的環(huán)境中顯得格外奪目。小虎看到,那個人拿出一枚印章,在一張紙上按了一下,印章上竟然有一只小老虎!旁人告訴小虎,這印章是官員用來管理和守護(hù)這片土地的。
小虎一家在驛站短暫歇腳后就繼續(xù)趕路了。他們一路上艱辛異常,有時會遇到遮天蔽日的沙塵暴,狂風(fēng)好似要將他們卷入無盡的黑暗;有時會在茫?;囊爸忻允Х较?,四周除了連綿起伏的沙丘,什么也沒有。
幸運的是,他們一路上遇到了不少驛站。在一個較大的驛站里,小虎見到了各式各樣的馬鐙。爹爹告訴他,這些馬鐙能幫助騎手穩(wěn)穩(wěn)地坐在馬背上。馬鐙有鐵質(zhì)的,有銅質(zhì)的,上面還刻著不同的花紋,樣子很漂亮。這個驛站的院子里還有幾棵長得歪歪斜斜的老樹,枝葉在風(fēng)中沙沙作響,仿佛在為過往的旅人加油鼓勁兒。
經(jīng)過長途跋涉,小虎一家終于在鄂爾多斯找到了一處可以安身的地方。他們辛勤勞作,慢慢過上了安穩(wěn)的日子。而那段充滿艱辛與希望的“走西口”歲月,深深地印在了小虎的心里,成為他童年最難忘的記憶……
“走西口”只是外地百姓來到鄂爾多斯的一種途徑。歷史上,還有許多地方的人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遷徙到了鄂爾多斯,他們共同為鄂爾多斯的社會發(fā)展做出了貢獻(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