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歲捧起省技能競賽獎牌,31歲手握中國石油技能競賽金牌,34歲被聘為集團公司技能專家,41歲獲得“全國技術能手”稱號……他就是大慶油田采油三廠數字化運維中心數控運維室維修電工劉可夫。
經過多年努力,劉可夫練就了一套“望、聞、聽、試”的故障查找方法,被大家稱為油田“數維醫(yī)生”。
在劉可夫的工作室,擺放著各種各樣的零部件和研發(fā)“半成品”。“我愛擺弄這些小東西,把它們拼拼湊湊,沒準就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劉可夫說,“它們可都是我的‘寶貝’?!?/p>
前不久,他就用這些“寶貝”快速解決了井場難題。“這是我和團隊研發(fā)的小型光伏控制器?!眲⒖煞蛑钢雷由弦粋€“小黑匣子”對筆者說,這款控制器是他和團隊針對井場光伏控制器高故障率自主研發(fā)的。
目前,劉可夫帶領團隊將這款小型光伏控制器安裝在全廠512處光伏控制系統(tǒng)中,使設備故障率大幅降低,節(jié)約公司設備采購費5120萬元。
原本讓全廠上下頭疼的井場光伏控制器高故障率難題,就這樣讓劉可夫解決了。同事們都說:“沒有問題能難倒他。
有一次,直流屏和保護柜發(fā)生故障,需要排查成千上萬個接線端子,工作量巨大,技術人員一籌莫展。劉可夫到現場后,僅用螺絲刀就準確判斷出端子接觸狀態(tài),迅速完成排查工作。
精湛技藝源自日復一日的積累。
2002年,劉可夫成為一名配電線路工?!吧蠗U”是他面臨的第一個難題。
老師傅們把腳插進腳扣,登上12米高桿,再單手用提繩把25公斤重的維修零件拽到桿頂,進行安裝……全套動作行云流水。站在電桿下,劉可夫卻犯了難。
“再硬的‘骨頭’也要‘啃’下來?!眲⒖煞蚝碗娋€桿較上了勁。中午,他頂著烈日爬桿。下班回家,他一條腿站著,另一條腿離地,彎曲身體,單手拽25公斤重的一袋大米,苦練臂力。一個月后,劉可夫成了隊里“上桿第一人”,登桿速度比老師傅還快。
隨著油田數字化轉型的推進,劉可夫和團隊面臨更多挑戰(zhàn)。電機控制核心部件——變頻器就曾讓他們犯了難?!昂芏嗫雌饋硪粯拥淖冾l器,打開內部完全不同。該怎么使用和維護,誰也說不明白。”劉可夫回憶,“那段時間,我們白天進行試驗研究,晚上自學數據包解析技術?!?/p>
歷時100多天,他們把21種變頻器的原理和使用方法全部搞懂。然而,應用后又有了新問題。工人反映,有兩種變頻器在改變模式后,無法正常使用。
“我聯(lián)系廠家,但對方沒有給出解決方案?!眲⒖煞蛘f。為了找到解決方法,他和團隊查閱了大量資料,嘗試了十多種技術方案,但全都失敗了。
直到有一天開車回家時,劉可夫突然想到,可以利用車載時鐘的持續(xù)性原理來解決這個問題。后來,團隊在這一思路的啟發(fā)下,反復測試、不斷優(yōu)化,終于解決了變頻器故障。
“所有的堅持都沒有白費。只要不放棄,辦法總比困難多?!眲⒖煞蛘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