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兩年“博物館熱”持續(xù)升溫,中小型博物館發(fā)展面臨諸多挑戰(zhàn)與機遇。文章主要對廣元市博物館研學課程設計與實踐進行分析,結合中小型博物館發(fā)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zhàn),從課程設計、活動組織、研學導師培訓等具體案例入手,展示廣元市博物館研學活動開展情況,同時總結經驗與不足,對中小型博物館研學課程開發(fā)與研學活動舉辦進行有益的嘗試。
關鍵詞:中小型博物館;研學活動;社教活動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5.07.028
1 中小型博物館發(fā)展現(xiàn)狀
1.1 中小型博物館發(fā)展現(xiàn)狀
在“博物館熱”大背景下,中小型博物館持續(xù)發(fā)展,已成為地方文旅產業(yè)的新亮點。中小型博物館特征鮮明,一方面中小型博物館大多集中和概括地反映了本地區(qū)的歷史沿革和社會風土人情,具有文化多樣性、獨特性等特征,是一個地區(qū)的縮影。另一方面中小型博物館基本上都是市縣級基層博物館,與大型博物館相比,在館舍規(guī)模、藏品數量、人力、財力等方面均有差距,藏品保護與闡釋、社會教育、陳列展示等方面發(fā)展受到了一定的制約①。本文以廣元市博物館為例分析中小型博物館的發(fā)展與研學活動。
1.2 廣元市博物館簡介
廣元市博物館是國家二級博物館、綜合性歷史博物館,位于廣元城區(qū)利州廣場南側,建筑面積7072平方米,展廳面積約5000平方米,有三個主題展廳:“劍門蜀道 女皇故里”歷史展廳,以“劍門蜀道 女皇故里”為主題,分為“遠古記憶”“船棺敘說”“秦漢三國”“蜀道佛光”“金蘊銀華”“千年窯火”六個單元,體現(xiàn)了廣元歷史發(fā)展脈絡?!暗で嗄崱睍媽n}廳,主要展示明清兩代書畫和近代書畫,同時穿插介紹明清時期廣元書院文化的發(fā)展?!敖承莫氝\”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廳,共分為“指尖工藝”“舞樂百戲”“別樣風情”三個單元,主要體現(xiàn)廣元品類眾多、技藝精湛的手工藝術和民俗風情,如川北薅草鑼鼓、石雕(白花石刻)、陽戲(射箭提陽戲)、白龍花燈等。廣元市博物館基本陳列展覽特色鮮明,集中展示了廣元地區(qū)出土的珍貴文物,大致串聯(lián)出了廣元地區(qū)歷史發(fā)展脈絡,共展出文物、標本及非遺藝術品500余件(套)。
2 中小型博物館研學活動情況—廣元市博物館為例
2.1 研學活動開展的背景
2.1.1 廣元歷史悠久,資源豐富
廣元歷史文化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早在6000~7000年前就有人類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他們創(chuàng)造了以廣元中子鋪遺址為代表的細石器文化②,另外還有張家坡遺址、魯家墳遺址、鄧家坪遺址等新石器時代遺址,是中華遠古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廣元是巴蜀文明的重要發(fā)祥地之一,常璩所著《華陽國志·蜀志》中記載:“蜀王別封弟葭萌于漢中,號苴侯,命其邑曰葭萌焉。”廣元迄今已有2300多年建城史;是大蜀道文化集中展示地、三國歷史文化核心走廊、女皇武則天的故里,是原川陜蘇區(qū)核心區(qū)域、后期首府和紅四方面軍長征出發(fā)地,是抗戰(zhàn)時期重要后方基地和“三線”建設重要節(jié)點。
廣元文化遺產類型豐富、資源稟賦獨特。金牛道、米倉道、陰平道在廣元境內貫通南北,沿途分布古城址、古關隘、古建筑、古遺址、古墓葬、石窟寺等不同類型的文化遺址遺跡130余處。如著名的劍門關、翠云廊、明月峽古棧道遺址、昭化古城、千佛崖摩崖造像、皇澤寺摩崖造像、覺苑寺等。廣元市現(xiàn)有不可移動文物1000余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8處;館藏文物萬余件,一級文物30余件。廣元擁有劍門蜀道、唐家河兩處世界級旅游資源,國家A級旅游景區(qū)45個。
2.1.2 展陳特色鮮明,展陳內容豐富
廣元市博物館通過展出獸鹿紋銅戈、船棺、石刀、玉刀、金銀器等文物,以歷史故事的敘述方式,展示了“劍門蜀道 女皇故里”獨特的地域文化。為了引起觀眾的深度共鳴和增加展覽的趣味性,配套運用了多媒體技術,如船棺葬介紹、《五丁開山》動畫片等,將廣元重要歷史事件、人物傳記和民間工藝生動地展示出來,通過動態(tài)影像講述文物背后的故事,使歷史故事更加直觀。廣元市博物館創(chuàng)建了互動體驗區(qū),觀眾可以通過觸摸屏等互動設備,了解各個器物的詳細特征和不同時代的知識點,加深對廣元歷史文化的認知,增強了展覽的互動性和參與性。
2.1.3 社教活動豐富多彩
廣元市博物館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注重與觀眾的情感連接,結合節(jié)假日,提前策劃主題活動內容,舉辦豐富多樣的重陽節(jié)、端午節(jié)等節(jié)日活動,還開展了“我在博物館里‘畫’文物繪畫活動”創(chuàng)意寫生、漢服禮儀展示、拓片印染等創(chuàng)意手工、戲曲傳承與展示等各類行業(yè)的、跨行業(yè)的活動,結合博物館的“物”和傳統(tǒng)文化知識,以形式多樣的活動方式來激發(fā)不同人群對廣元悠久歷史文化的學習興趣,關注家鄉(xiāng)文化,傳承傳統(tǒng)文化。
2.2 研學課程及活動
2.2.1 課程設計
廣元市博物館堅持“一個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學校”理念,立足廣元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充分依托蜀道文化,用好館藏資源,打造了一系列“文博潤心”特色教育品牌。設計了以“‘劍門蜀道 女皇故里’—廣元歷史文化教育課程”為主題的系列研學課程,課程設計中充分考慮中小學學校教學課程標準,讓博物館研學課程與學校教育課程互補,吸引更多的青少年走進博物館,讓他們感受文化魅力,感悟廣元歷史傳統(tǒng)文化的滋養(yǎng)。
2.2.2 課程內容及活動
在課程設計中,我們充分結合現(xiàn)行教育課程標準,考慮青少年身心發(fā)育特點,與教育部門、學校聯(lián)動,精心設計,通過看、聽、讀、說、做等靈活多變方式,打造青少年學生喜愛的特色課堂?!啊畡﹂T蜀道 女皇故里’—廣元歷史文化教育課程”分為“穿越時空”“探秘蜀道”“傳承歷史”三個篇章。
“時空穿越”章節(jié),以青少年學生掌握的歷史知識為基礎,定制“藏在博物館里的廣元記憶—研學小問號”研學手冊,采用問題導向式教學方式,開展尋“寶”活動,勾起學生的好奇心,由研學導師帶領學生以時間為脈絡,將書本的歷史知識與史前中子鋪遺址、戰(zhàn)國寶輪船棺墓葬群、三國昭化古城、唐代銀器窖藏、宋代廣元窯、明清書畫等文物相互印證,“以物證史”,讓學生深刻感悟中華文明的悠久歷史和發(fā)展歷程。
“蜀道探秘”章節(jié),開設“蜀道文化微課堂”,通過參觀復原的棧道修筑場景,觀看《五丁開山》動畫片、《翠云廊》和《大蜀道》紀錄片,吟誦《蜀道難》《翠云廊》等詩歌,講述秦將司馬錯伐蜀、蜀相諸葛亮設關、姜維守關、一代女皇武則天、詩仙李太白、李壁植柏等蜀道名人經典故事,引導學生感受蜀道文化、認識蜀道溝通南北的重要地位,了解蜀道與絲綢之路、茶馬古道的關系,以及蜀道沿線遺存的文化藝術魅力,認識蜀道對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和發(fā)展所作出的突出貢獻。
“文化傳承”章節(jié),以非遺展陳為基礎,依托廣元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與民間技藝,制定“匠心獨運—非遺項目了解與體驗”研學內容,采用研學導師與非遺傳承人雙師制教育方式,通過技藝知識講授、導師演示、動手體驗等方式,感受各項傳統(tǒng)技藝所蘊含的工匠精神,引導學生在參與互動、實踐體驗中近距離感受優(yōu)秀非遺文化。
此外,我們還配套了微課程如“小小考古學家”“藏在博物館里的廣元記憶”體驗課程、“‘丹青墨韻’—明清書畫欣賞與再創(chuàng)作課程”等。在寒暑假以及節(jié)慶活動時推出特色研學活動,如線上線下答題活動、傳統(tǒng)創(chuàng)意手工制作、“我在博物館里畫文物”、二十四節(jié)氣讀書會活動等。
2.3 研學目標
一是知識目標。文物可以實證歷史,通過研學導師的闡釋,讓青少年了解廣元歷史文化發(fā)展起源、蜀道文化發(fā)展歷程等;二是實踐能力目標。通過觀察、聆聽、書寫等方式,完成研學手冊等課程內容,鍛煉核心信息提煉、搜集、歸納、運用、創(chuàng)作等實踐能力。三是情感價值目標。通過對精美文物的賞析,提升其美學鑒賞能力,讓青少年認識文物和非遺展品,培養(yǎng)樹立文化遺產保護意識,傳承悠久歷史文化,加深愛鄉(xiāng)愛國之情,培植文化傳承基因,推動青少年德育教育。
2.4 研學活動的特征
2.4.1 研學活動的組織性
廣元市博物館在開展研學活動前,引導青少年研讀博物館宣傳冊、館藏文物精品圖冊、研學手冊等,在研學活動前提前了解與學習,知曉此次研學活動的目標。在研學活動中采取講解、抽問、填寫答題卡、繪畫、詩歌朗誦等方式,與研學對象互動,避免呆板、毫無生趣的活動氛圍。針對不同年齡層的青少年設計不同的問題,并通過融入問題式解答題和課堂教育相結合的方式,讓課程更易于被青少年接受。最后進行研學活動總結,以抽問答題的方式回顧學習內容,講解答題卡,對整個活動中產生的新問題、疑點進行解答。同時對不同時段的研學活動進行總結與思考,針對活動中存在的問題完善研學課程,優(yōu)化活動實施。
2.4.2 研學課程的獨特性
廣元市博物館研學活動具有獨特性,其立足館藏文物資源優(yōu)勢,凸顯“劍門蜀道 女皇故里”主題,同時結合蜀道沿線的遺址遺存,將整個蜀道故事串聯(lián)融入其中,豐富研學課程內容。既有對廣元歷史文化的系統(tǒng)學習,又結合遺址遺存、知名景區(qū),從文旅融合和地域文化視角來思考,增加二者的關聯(lián)性,將廣元博物館打造成為“新時代驛站”,在這里全面了解廣元文化歷史、蜀道文化、武則天歷史名人文化、三國文化等內容,然后再有針對性地選擇具體文化內容進行鞏固,切身感受文化內涵,擴大廣元區(qū)域文化的現(xiàn)實影響力。
2.4.3 研學活動的趣味性
廣元市博物館研學活動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讓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研有所獲、學有所思”,以探究式的、沉浸式的學習方式激發(fā)大中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索能力。廣元市博物館集中展示了大量文物,并設有場景復原空間,營造出沉浸式觀展體驗,博物館本身的文化氛圍和獨有的環(huán)境,是青少年學習和探索的絕佳地點,廣元市博物館還可以使用各種科技手段輔助研學課程的教學,使研學活動集趣味性、知識性、互動體驗性、參與性、科學性等于一體,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讓學生從歷史、文化、技藝、數字化等多維度了解廣元、認識廣元,同時將“聽、說、讀、寫、唱”融為一體,實現(xiàn)寓教于樂。
3 中小型博物館研學活動的幾點思考
3.1 中小型博物館研學活動中存在的問題
一是專業(yè)研學導師隊伍欠缺。研學導師隊伍應該集研究、闡釋、講解、教學于一體,但中小型博物館編制少、人員不足,研學導師多由講解員兼顧,而講解員往往教學經驗不足。二是研學課程設計專業(yè)性不強。博物館課程設計是一個“新興”事物,大多數著眼于“參觀瀏覽”,其他體驗式、互動式占比相對較少,研學課程設計與學校教育、科研機構的深層次合作還有待加強。三是研學活動中互動體驗不足。中小型博物館研學活動大多數僅限于自身場館,研學路線單調、傳統(tǒng)、主題單一。場館可與當地社區(qū)、歷史遺跡、自然景區(qū)等建立合作,豐富研學內容。目前中小型博物館在這方面體制機制尚不健全,主動性不夠。
3.2 關于中小型博物館研學活動的幾點思考
一是擁有獨立且配套齊全的場館是研學活動有效開展的基礎。一個博物館就是一所學校,中小型博物館要服務于地方教育,一個獨立的、功能齊全的場館是必不可少的。很多中小型博物館場館面積受限、功能和配套設施不健全,瞬時承載人數有限,對大型研學團隊接待能力有待提高,避免研學活動“游”大于“學”,使博物館無法發(fā)揮文化殿堂的作用,導致研學活動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博物館是文化沁潤地,中小型博物館要著力提升接待能力和服務水平,按城市會客廳、城市文化地標、文旅綜合體、區(qū)域文化展示地等高標準進行統(tǒng)籌優(yōu)化、合理布局,使其能夠真正發(fā)揮文化殿堂的作用。
二是準確挖掘區(qū)域文化內涵,提高對區(qū)域文化的價值認識,是研學活動開展的核心。中小型博物館具有地方性、大眾性、獨創(chuàng)性等特征③,是一個地區(qū)文化的集中展示地,博物館應深入研究考古出土的文物和史料文獻等,整合資源,充分挖掘本區(qū)域文化的價值、內涵與外延,將區(qū)域文化產業(yè)優(yōu)勢轉化為研學優(yōu)勢,提升區(qū)域文化品牌的影響力,設計出獨具地方特色的精品研學課程。
三是研學課程科學合理、研學活動豐富多樣,才能有效發(fā)揮博物館的教育功能。博物館研學課程的設計要堅持以人為本,充分分析研學對象,根據不同年齡段設計不同的課程。同時博物館作為“第二課堂”,要和學校老師交流溝通,與課堂教學內容相銜接,增加趣味性,使研學活動成為課堂教學的有益補充。要跟科研機構合作,特別是教育學相關的專業(yè)機構,結合博物館實際情況,對研學課程內容進行科學論證。還要與社會其他機構聯(lián)合開展研學實踐活動,增加博物館研學的互動性、體驗性,如廣元市博物館開展的廣元窯體驗課程,先到廣元市博物館學習宋代廣元窯的歷史文化,品鑒精品館藏文物,之后再到廣元窯藝術村,參觀廣元窯的生產流程、窯藝作品,并親手體驗廣元窯陶瓷燒制技藝。廣元市博物館和廣元市美術館聯(lián)動舉辦的“我在博物館里‘畫’文物繪畫活動作品線上展”,在信息發(fā)布、過程指導、作品評審方面,展現(xiàn)出較高的專業(yè)能力和業(yè)務水平。中小型博物館研學活動要整合各類資源優(yōu)勢,健全機制,進一步提升博物館公眾教育的效果和影響力。
四是建立一支多學科、跨專業(yè)的研學人才隊伍,是研學活動有效實施的關鍵。博物館建設涉及文物保護、藏品管理、展覽展示、宣傳教育方方面面,每個板塊都需要不同專業(yè)的人員。就研學活動而言,從研學課程科學設計到研學活動實施乃至于后期的評估,需要一支集合多學科、跨專業(yè)的人才隊伍。中小型博物館編制少、人員短缺,在招聘引進人才方面就需整體謀劃局,根據實際需要對博物館人才梯隊進行合理布局。對現(xiàn)有工作人員進行有針對性再培訓,“博物館熱”新局面也督促文博人加緊專業(yè)學習和知識儲備的積累,博物館管理者更應該轉變觀念,提高對博物館研學活動的認識,根據時代變化有的放矢地進行人才培養(yǎng)。
4 結語
近年來,“博物館熱”持續(xù)升溫,中小型博物館建設發(fā)展面臨新的思考,本文對廣元市博物館的發(fā)展和研學活動進行剖析,拋磚引玉,期對中小型博物館研學活動發(fā)展有益探索。目前流博物館教育和研究服務功能愈發(fā)受到重視,博物館作為“第二課堂”,立足新時代的發(fā)展要求,服務好地方的中小學教育,是其義不容辭的責任。博物館研學活動是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的重要一環(huán),中小型博物館發(fā)展要結合文旅經濟大發(fā)展的趨勢,發(fā)揮區(qū)域文化獨特魅力,整合更多的社會力量參與其中,加大與教育、旅游等其他社會機構的合作力度,挖掘和探索新的合作模式和機制,將“教與游”“研與學”各個領域進行有效整合,有效地發(fā)揮中小型博物館地域文化特色,細膩而豐富地展現(xiàn)了地方文化的獨特魅力。
注釋
①焦麗丹.我國中小博物館發(fā)展現(xiàn)狀及提升策略研究[J].中國國家博物館,2023(6):4-11,127.
②王仁湘.四川廣元市中子鋪細石器遺存[J].考古,1991(4):289-299.
③魏保信.中小型博物館的三個特性[J].中國博物館,1991(2):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