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桂林市平樂縣,古稱“昭州”,桂江穿城而過。這里不僅有秀麗的山水美景、獨特的船家文化,更有別具風味、兼容并蓄的船家美食——平樂魚釀。
平樂魚釀制作技藝主要流傳于平樂縣境內(nèi),平樂桂江船上人人幾乎都會制作魚釀,久而久之形成一種習俗。從此平樂魚釀制作技藝在平樂桂江流域生根,發(fā)展至今成為平樂縣重要的飲食和民俗文化之一。2022年,平樂魚釀制作技藝被列入桂林市第七批市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名錄。
“平樂釀食”文化歷史悠久,其做法是將一種或幾種食材填入另一種食材中間進行加工,有包容、和美之寓意。這一做法釀出的食材其風味之佳美,構(gòu)思之巧妙,足以顯示出人們的智慧。在商品經(jīng)濟繁榮的宋朝年間,“釀”文化更日趨風靡,時尤以魚釀最為出名,是宋朝精致天然美食文化的縮影。
平樂桂江素有“兩粵通衢”和“千年黃金水道”的美譽,平樂也因桂江走進了歷史輝煌的時期。每次航行祭祀媽祖,魚作為上等美食,成為先民祭祀的絕佳祭品。《禮記·月令》載:“是月也,命漁師始漁。天子親往,乃嘗魚,先薦寢廟?!惫鸾先思已匾u舊制,炸全魚祭祀。而腰纏滿貫的商人,升級祭品,將一整條桂江魚做成魚釀,因魚釀全身金黃色,肉餡塞滿魚肚子,象征寓意“金玉滿堂”。
平樂魚釀是平樂縣一道傳統(tǒng)功夫名菜,制作時從頭到尾保留整條魚。
首先,準備數(shù)種魚釀餡料——五花肉、本地瑤家臘肉、馬蹄、香菇、薄荷、蔥花等,將幾種食材剁碎切末,再精心挑選肉質(zhì)佳、個頭大的桂江魚。
接下來,取肉留皮,沿著魚肚開刀,剔除魚骨、去除內(nèi)臟,只留魚肉和保持完整的魚皮,有經(jīng)驗積累的魚釀師傅還會特意去掉帶紅色的魚肉,目的是為祛除魚腥味。再將魚肉切薄片,切片的同時去掉魚刺,方便食用。
然后,將切薄的魚片剁成茸,加入之前切碎的魚釀餡料,各種調(diào)味料,按一定比例攪拌,攪拌均勻后,進行不停摔打,打至起膠,食用時魚釀便會彈牙有韌性。
最后,將魚釀餡料填塞到魚皮中,外形與真魚一樣,將整條魚慢煎或蒸煮食用均可。一道口味獨特鮮美、老少皆宜的魚釀就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