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校園里的“影子醫(yī)生”,我習慣用聽診器般的耳朵收集童聲里的秘密。直到某天,我才驚覺自己早已成為孩子們放大鏡下的觀察對象。
“小文老師”
有一個可愛的圓臉大眼睛小男孩,大概十歲左右,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每天在操場上只要碰到我都喊“小文老師”。最開始他喊了便跑,等我反應過來想問他是不是認錯人時,哪里還追得上,每次小家伙像從山林里躥出來的野鹿溜得飛快。偶爾,我會繼續(xù)追上數(shù)步,見跑遠了的他回頭沖我快活地笑,神情中流露出一絲狡黠,根本沒有停下來的意思,我也就作罷。心想這是個淘氣包,逗老師玩呢。
一天上午,下課后這個小男孩喊我時終于沒跑那么快,我于是有機會追上去向他解釋我不叫小文,叫鄧君,是學校的心理老師。但他依然不改口,下次遇見不僅繼續(xù)叫“小文老師好”,還對我彎腰行禮,畢恭畢敬的樣子讓我看了實在忍俊不禁。我夸獎他講禮貌(豈止是講禮貌,簡直太重禮儀了),問他為什么要叫我小文老師,他歪著腦袋認真回答:“因為我喜歡‘小文’這個名字,覺得它很適合你,所以就把它送給你了?!毙∧泻⒌睦碛墒俏覜]想到的,也是第一次聽學生這樣認真地給老師解釋外號的含義。
小時候,我和同學們也喜歡根據(jù)老師的特點起外號,但從不會起這么文氣的,而是“蘇老暴”“母夜叉”“母老虎”……諸如此類能展示老師風格卻又讓他們直接氣炸的外號。這個從未和我打過交道的小男孩叫我“小文老師”,難道看出了我性格中的某些特點?
每天,走在小小的校園里,只要有時間我就會觀察在操場上玩耍的孩子們。有時碰到哪個娃娃摔倒或受了什么委屈一臉不開心時,我會上前安慰一番,再和他們聊聊天,詢問生活和學習中有什么需要我?guī)椭氖虑?,或者跟他們玩玩老鷹捉小雞的游戲……可能小男孩碰巧看到我和學生們相處的場景,覺得我的言行舉止符合“小文”這個形象,不然為何要把喜歡的名字送給我呢?
原來,我在觀察學生時,學生也在默默觀察著我的言行,并用富有兒童特點的眼光評判我、給我取好聽的外號提醒我——要對面前的小生命充滿虔誠與敬畏之心。
我體會到師生互相成全的深意了——每當想到有個學生叫我“小文老師”,他晶亮的眼眸在學校某處悄悄打量我,觀察我,欣賞我,我的心里既感動又覺得很有趣。就像自己是一個散落在校園里的寶貝,被小男孩發(fā)現(xiàn)后用心地呵護著,守望著。
“我會想你的”
孩子們的觀察從不局限于我的姓名游戲,他們一直在用更柔軟的觸角,丈量著成人世界的溫度。
深秋的一天下午,太陽的余暉透過學校的桂花樹,徐徐地灑落下來,在操場上留下斑駁的樹影。孩子們穿行在濃郁的花香中,一邊開心地踩著樹影,一邊快速朝自己班的路隊走去。遠遠地,我看見那個表現(xiàn)特別的低年級女孩,在放學的隊伍里和同學一起跟我揮手道別,后來她又回頭對我說了句什么,我沒聽清楚,好奇地走近了問:“小朋友,你剛才說了什么呀?”
她前面的一個女孩飛快搶答:“她說的是‘我會想你的’?!蔽毅蹲×?,這個舉止有別于同齡人的孩子居然能夠說出如此暖心美好的語言,這不免讓我半信半疑,又覺得意外的驚喜。隔著隊伍我不相信地問:“真的嗎?”
女孩望了我一眼,嘴唇囁嚅著,低下小腦袋,雙手不停地撥弄衣角,爾后又偷偷抬眼瞟我。微風中,她頭上兩根細細的羊角辮輕輕搖晃,似乎也在跟我道別。前面那個機靈的女孩仍然大聲替她回答:“她剛才真的在說‘我會想你的’?!?/p>
我欣喜地朝她們揮手:“謝謝你呀小朋友,我也會想你、想你們的!”
周一早晨,我在一年級教室外的走廊上碰到這個女孩,我摟住她的肩膀問:“你那天放學時說會想我的,對嗎?”她不好意思地點點頭。我鼓勵道:“你是個善于表達自己的孩子,多么懂感情??!能不能再說一遍,那天老師沒聽清楚呢?!?/p>
她星子一樣的眼眸看著我,一字一頓地說:“我會想你的?!甭曇羟宕?,吐詞也非常清晰,她的同學果然沒聽錯。這個孩子如此會表達感情,這一刻,根本讓人看不出她是個特殊的孩子。
其實,平常我也只是給她系系松散的鞋帶,然后碰巧看到她翻撿垃圾桶里的面條,就提醒她吃臟東西對身體不好,并帶她去水池那里把手洗干凈;有時見她上課跑出教室,就陪她在操場上玩一下;偶爾,我會送些小點心和水果給她吃,又或者夸獎她長得好看、繪畫能力強、衣服比昨天保持得干凈整潔……這些尋常的、微不足道的點滴,卻能讓這個女孩在放學時向我揮手道別后,還補上一句“我會想你的。”這真是給了我莫大的驚喜和鼓勵!
周五放學前,在教室走廊又碰到小女孩,我摸摸她腦袋,笑瞇瞇地說,“又要放兩天假了,我會想你的?!毙∨⑻ь^看我,神情有些愕然又若有所思的樣子。
她可知道,她也在教老師怎樣對學生表達情感呢。
孩子們贈予我的不僅是“小文老師”這樣的昵稱,或是“我會想你的”這般細膩動人的道別,他們更在無聲處開啟了我認知世界的另一重維度。我常遠遠注視著孩子們,操場上他們奔跑的身影如螢火蟲般閃爍,而我知道,自己亦是他們瞳孔中的一粒微光。
(作者單位:湖北監(jiān)利市紅城小學)
責任編輯 成 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