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皇帝賜畫給大臣無疑是一種恩典。而在宋朝,觀畫、賜畫更是一種隆重的宮廷儀式,徽宗時代尤為盛行。這種儀式性的活動,顯然具有政治功能。通過書畫的集體欣賞和賞賜,君臣之間形成某種默契和共識,這才是真正要達到的效果。
政和二年(1112),蔡京第三次出任宰相?;兆趯ζ湓谖黄陂g長期擔任宰相、推行新政的蔡京原本十分信任,但由于受到舊黨批評和彈劾的壓力,他曾兩度免去蔡京的職位。蔡京于政和二年復職,不久,徽宗在宮內(nèi)太清樓賜宴,蔡京為此寫有《太清樓侍宴記》。第二年,徽宗將《千里江山圖》賜予蔡京。蔡京在卷后寫下一段跋文:“政和三年閏四月一日賜。希孟年十八歲,昔在畫學為生徒,召入禁中文書庫,數(shù)以畫獻,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遂誨諭之,親授其法,不逾半歲,乃以此圖進。上嘉之,因以賜臣京,謂天下士在作之而已?!弊詈笠痪浞浅jP(guān)鍵,它關(guān)系到如何來解讀這幅中國繪畫史上的鴻篇巨制。
跋文中稱此圖是宮廷畫家希孟所繪,徽宗皇帝看過這幅長卷后,做了一個看似隨意,卻很可能是深思熟慮的決定——將它賜給宰相蔡京。賜畫的同時,徽宗還對蔡京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天下士在作之而已。”就事論事,宋徽宗這是對王希孟及其繪畫才能的褒獎,說他堅持不懈地去做,終于修成正果。但考慮到具體的歷史語境,一位皇帝對當朝宰相說這番話,是否會別有深意?
這段跋文里的故事屬于宮中秘聞,應該是徽宗親口對蔡京說的。他說王希孟數(shù)次獻畫,都沒有被看中,最后在自己的指導和授意下,終于完成了這幅杰作。這是否也有對蔡京仕途命運的暗示呢?蔡京雖然幾次被撤職,但最終還是得到皇上的重用,完成新政大業(yè)。
將跋文放到這一特定語境中來理解,最后一句“謂天下士在作之而已”的言外之意,就昭然若揭了。那就是說,才能非凡之人,只要堅持不懈、始終不變地去做就行了。王希孟如此,蔡京有著非凡的才能,何妨不也如此?當然,蔡京也必須按照皇上的“誨諭”去做。
蔡京此前不久復職,第三次被委以經(jīng)國之重任,對此當然心領(lǐng)神會。他在畫卷上寫下跋文正是在表示:只要得到皇上的器重和提攜,他也會像王希孟一樣,不計較挫折,堅持不懈,輔佐皇上,治理國家。正是由于君臣之間的這種交流與默契,徽宗與蔡京的關(guān)系才顯得非同尋常。
徽宗賜給蔡京《千里江山圖》,恐怕不僅因為這幅畫是由一位經(jīng)歷特殊的畫家繪制,可以借題發(fā)揮,更重要的緣故,還在于這幅畫本身的主題和形式?!敖健币辉~,不只是一個地理學的概念,它常常用來借代“國家”,因而具有文化學和政治學上的內(nèi)涵。
“江山圖”中最主要的隱喻當屬對主峰大山的描繪。圖中的主峰一目了然。那座最高的大山頂天立地,仿佛是君主。其他略低的山峰或簇擁左右,或遙相呼應,連綿不斷,仿佛是各級官吏依次排列,共同構(gòu)成了國家行政秩序的象征圖像。
可以這樣說,《千里江山圖》雖然由王希孟執(zhí)筆,卻是徽宗宮廷畫院教育的成果,體現(xiàn)了徽宗的美學追求和政治理念。他把這幅畫賜給蔡京,或許也是希望蔡京繼續(xù)為朝廷效力,去鞏固和拓展大宋的基業(yè),去創(chuàng)造一幅“現(xiàn)實版”的《千里江山圖》。
此畫幾經(jīng)流轉(zhuǎn),到了清代,入乾隆內(nèi)府。乾隆皇帝在長卷前端的畫面上題寫七律一首:“江山千里望無垠,元氣淋漓運以神。北宋院誠鮮二本,三唐法總弗多皴??审@當世王和趙,己訝一堂君若臣。易不自思作人者,爾時調(diào)鼎作何人?!?/p>
詩的前面六句是對畫作的夸贊,后兩句卻耐人尋味?!耙住弊謶撌乔〉墓P誤,應為“曷”字?!瓣隆钡囊馑际恰霸趺?,為什么”?!白魅苏摺?,見孔穎達疏《詩經(jīng)》“周王壽考,遐不作人”云:“作人者,變舊造新之辭?!焙蠓Q任用和造就人才為“作人”,這里當是指徽宗?!罢{(diào)鼎”原指烹調(diào)食物,喻任宰相治理國家,這里當是指蔡京。這兩句的意思是:培養(yǎng)和造就了王希孟這樣人才的徽宗,為什么不反思一下,當時何以會任用蔡京那樣的人來擔任宰相治理國家?乾隆看了《千里江山圖》以及卷后蔡京的跋文,十分感慨。他聯(lián)想到自己的帝王身份,意欲從徽宗君臣那里吸取歷史教訓。僅就這兩句而言,他的確是窺見了這幅曠世杰作背后的秘密。
(摘自《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