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元二十四年的春天,時年三十六歲的李白正在雁門關外游歷,正巧接到好友元丹丘的信件。李白欣然來到洛陽與友人相會。這是他第二次來到洛陽,洛陽曾是他年少時夢寐以求的地方,他曾無數(shù)次憧憬過洛陽的花團錦簇、美酒佳人,可當他真的再次來到洛陽之后,即便對這里的街市已經(jīng)相當熟悉,他的內心卻十分復雜,深知這里不是他心靈的歸宿。
夜深時分,陷入沉思的李白回想自己許多年前離開四川江油,之后漫游吳楚、行歌江南,也曾奔赴長安、四處行卷,想找到入仕之路,可是至今卻一事無成。如今旅居洛陽,一個人形單影只,也不知道家鄉(xiāng)的親人近況如何,正當他在旅館里胡思亂想之際,窗外忽然傳來一陣婉轉悠揚的笛聲,側耳傾聽,原來是纏綿悱惻的古曲《折楊柳》,此時的李白再也控制不住內心的壓抑,隨即寫下一首《春夜洛城聞笛》:
誰家玉笛暗飛聲,
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
何人不起故園情。
詩歌大意是:這是從何處傳來的悠悠笛聲?它隨著春風在空中飄揚,傳遍了整個洛陽城。在外漂泊的夜晚聽到《折楊柳》的曲子,誰又能不生出懷念故鄉(xiāng)的愁情呢?
整首詩歌緊緊扣住標題中的“聞”字,抒寫詩人在異鄉(xiāng)聽聞笛聲后的感受。詩歌首句“暗”字交代時間已是深夜,同時與“誰家”形成呼應,表明詩人聽到笛子的聲音,但不知道是何人所吹,從何處傳來,觸動了詩人內心的離愁思緒。第二句著意渲染笛聲,說它“散入春風滿洛城”,仿佛無處不在,無處不聞,雖然看似夸張,但這卻是詩人內心真實情感的反映。在詩人看來,笛聲與春風融合,隨春風飄散到洛陽城的各處,既展現(xiàn)出深夜洛陽城的寧靜,又展現(xiàn)出詩人內心的思鄉(xiāng)之情。
詩歌第三句告訴人們詩人聽到的笛聲就是《折楊柳》,折柳在古代本就是送別的一種風俗,送別親人時折柳,盼望親人歸來也折柳,這是因為“柳”和“留”諧音,《樂府詩集》中就有《折楊柳歌辭》,李白聽到這首纏綿的曲子引發(fā)了內心深深的鄉(xiāng)愁。第四句借用他人的口吻,采用問句的形式,將“何人”與首句的“誰家”形成呼應,引發(fā)人們的共鳴,也點出思鄉(xiāng)是人們普遍的情感。全詩語言平易淺白、聲調婉轉悠揚,情感真摯而濃郁。
故鄉(xiāng)是我們永遠的港灣,也是心靈永遠的歸宿,中國人有著濃濃的家族觀念和鄉(xiāng)土情結,久居他鄉(xiāng)的人,每到日暮天晚或是夜深人靜的時候,更容易多愁善感,游子思鄉(xiāng)也成為古代詩歌中最常見的寫作題材。李白的這首詩歌讓我們深切感受到詩人身處異地的思鄉(xiāng)之情,就像詩中吹笛的人和聞笛的人,他們素未相識,未曾謀面,但是悠揚的笛聲中和惆悵的文字中所透露出的是共同的情感,這種情感也引發(fā)了讀者的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