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的讀書方法名為“觀其大略”,意思是書可以只看大概,很多書知道主旨、概要、主題即可,不必深究細節(jié)。
和諸葛亮類似的還有陶淵明,他讀書的方法主要是“會意”?!段辶壬鷤鳌防镎f:“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薄安磺笊踅狻焙汀坝^其大略”異曲同工,說白了就是要有自己獨立的思考。
蘇東坡的讀書方法叫“八面受敵”,這個名字會讓我想起與他同時期的米芾在書法上的“八面出鋒”。或許,好的方法都有一種“多面”的共性。蘇軾在《又答王庠書》中介紹:“書富如入海,百貨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盡取,但得其所欲求者爾。故愿學者每次作一意求之?!币馑际牵瑫嗔?,人精力有限,看不過來。這和我們當代人面臨的問題一樣,有時候覺得要看的東西太多了,難免畏難,就想放棄……根據(jù)蘇軾的讀書方法,其實我們讀書求全不如求一。每次只帶一個問題去閱讀,而不是遇到問題就新開辟一個戰(zhàn)場。
這和打游戲比較類似,主線任務和支線任務每次做一個。蘇軾讀《漢書》,第一遍重點看“治世之道”,第二遍重點看“用兵之法”……每一遍完成一個任務,等所有任務都完成了,游戲也通關了,這本書也讀明白了。
歐陽修的讀書方法名為“計字日誦”,簡單說來是:總量恒定,定時推進。日拱一卒,積少成多。
按部就班,好于突擊猛趕。歐陽修把《論語》《詩經》等10部書總字數(shù)統(tǒng)計好,然后分兩步走。第一步是強迫自己每天熟讀300字左右,這個體量看上去不大,但是考慮到都是精讀,所以也許比我們現(xiàn)在讀3000字還要費時間。歐陽修的計劃是用三年半時間熟讀完畢。第二步是從頭開始每天背誦150字左右,用7年時間背熟。
董遇是漢代的學者,他的讀書方法叫“三余”,是指“冬者歲之余,夜者日之余,陰雨者時之余”。我們現(xiàn)在基本上沒有“余”時,冬天也有活兒干,夜里燈火通明,下雨天不影響室內勞動。如果董遇穿越到現(xiàn)在,他或許會提出“新三余”:課間,課之余;手機,書之余;睡前,醒之余??傊?,就是利用一切碎片時間,完成閱讀。
張溥是一位明代的學者,他的讀書方法比較激烈,叫“七焚”—讀書伴隨著燒書的行為。當然這只是形式,內在是強迫自己因為“失去”而強化“得到”。此方法分為三步:第一步,把要讀的內容抄在紙上,邊抄邊讀;第二步,抄完之后再有感情地高聲朗讀出來;第三步,重點來了,朗讀后立即把抄完的內容燒掉,再重復前面的步驟。至少反復7次,直到自己覺得已經完全理解了。
和張溥類似的還有顧炎武,他的“三讀”讀書法雖然不用“燒”,但是復讀、抄讀的部分是雷同的。顧炎武給自己規(guī)定每年春秋復習冬夏讀的書。讀書、復習各占半年,交替進行。他每次復習的時候,面前放一本書,同時還要請旁邊的人朗讀這本書,他邊聽書邊記書。如果發(fā)現(xiàn)記的內容和朗讀的有差異,就趕緊翻開面前的那本書……
這符合當代人對學習的科學認知,因為調動了眼睛和耳朵。當視覺和聽覺同時參與學習時,效果不可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