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單元教學是一種以整體觀念為核心的教學模式,其核心在于以系統(tǒng)的教學設計和科學的實施路徑實現(xiàn)深度學習,其本質是以“大觀念”統(tǒng)領多元內容,通過大主題牽引知識的橫縱關聯(lián)。其“大”的內涵不僅指知識容量的拓展,還在于結構化教學的系統(tǒng)深化。在當前教育實踐中,跨學科教學已成為育人方式轉型的關鍵突破點,與《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提出的“設立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加強學科間相互關聯(lián)”的要求高度契合,要求教師立足大單元主題,深入挖掘內容的內在關聯(lián),以文本為媒介,將自然科學、人文藝術與社會文化深度交融,真正發(fā)揮大單元教學的優(yōu)勢。本文以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為例進行深入分析。
一、提煉大單元核心概念,定跨學科教學主線
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涵蓋四篇精心選編的童話故事:《賣火柴的小女孩》《那一定會很好》《在牛肚子里旅行》《一塊奶酪》,輔以“習作:我來編童話”“語文園地”和“快樂讀書吧:在那奇妙的王國里”。本單元的核心語文要素是“感受童話豐富的想象”,需要學生深入童話情境,培養(yǎng)閱讀理解和語言表達能力。教師需立足“跨學科整合”與“素養(yǎng)導向”兩大核心視角,以“奇妙的童話王國”為主題橋梁,借助任務驅動和情境創(chuàng)設實現(xiàn)語文學習的跨界延展,打造“理解—表達—創(chuàng)造”的統(tǒng)整性語文學習路徑。
二、根據大單元育人價值,明跨學科教學目標
1.學會識記本單元所含56個生字,正確書寫26個漢字,掌握10個多音字的讀音及在不同語境中的用法,了解3組帶口字旁字義的差異,結合童話內容分析詞語的語境意義,提高語言表達能力,為跨學科表達奠定扎實的語文基礎。
2.能夠在朗讀與復述四篇童話故事的過程中,感受敘事情節(jié)的邏輯性,通過角色朗讀與故事講述訓練表達能力,將文學欣賞與藝術表現(xiàn)有效結合,提升跨學科綜合素養(yǎng)。
3.借助本大單元主題掌握童話創(chuàng)作的基本技巧與敘事邏輯,在創(chuàng)編童話中融入科學知識、倫理價值與個人體驗,學會運用文學創(chuàng)作表達對生命、友誼和社會的獨特理解,鍛煉跨學科創(chuàng)意實踐能力。
三、參照大單元語文要素,劃跨學科教學任務
以“奇妙的童話王國”為主題情境,如圖1所示,依托三個綜合性任務貫穿單元學習,帶領學生走進童話世界,感受想象的魅力、情感的溫度和知識的深度。
四、聚焦大單元知識落點,析跨學科教學活動
(一)導入童話
教師通過課件播放《丑小鴨》《灰姑娘》《白雪公主》《海的女兒》等多張經典童話的插圖,播放背景音樂《魔法旋律》,營造童話氛圍。
師:同學們,你是不是覺得屏幕上這些畫面很熟悉?這些場景和人物來自哪些故事呢?誰愿意分享一下你知道的童話故事?
生1:我知道《白雪公主》,這是一個關于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的故事,很有趣。
師:說得不錯!這是格林兄弟的一篇經典童話,它描述了勇敢、善良的白雪公主戰(zhàn)勝邪惡的王后的故事。還有誰知道其他童話?
生2:我讀過《丑小鴨》,講的是一只丑小鴨變成白天鵝的故事。
師:對,這正是安徒生的代表作之一?!冻笮▲啞返墓适赂嬖V我們,不管起點如何,只要努力,總會成為最好的自己。大家知道安徒生還寫過哪些童話嗎?
生3:我還聽過《海的女兒》,講的是小美人魚的故事。
師:非常好!《海的女兒》也是安徒生的作品之一。它以美人魚追求愛情的勇敢為主題,但最終是一個令人深思的悲劇。安徒生被譽為“現(xiàn)代童話之父”,他的作品被翻譯成150多種語言,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喜愛。但童話不只是講故事,大家有沒有發(fā)現(xiàn),童話中有很多奇妙的想象?比如美人魚的魚尾、會說話的動物甚至會飛的地毯。這些看似虛構的情節(jié),其實常常有科學或歷史的影子。如《海的女兒》中的海洋世界很像我們了解的深海生態(tài)系統(tǒng);《阿里巴巴與四十大盜》中的飛毯來自古代阿拉伯的傳說,也和中世紀的文化傳播有關。
師:看來大家對童話已經有了一些了解。接下來,我們將一起進入一個全新的童話世界,去發(fā)現(xiàn)更多奇妙的故事。
(二)精講童話
1.《賣火柴的小女孩》
教師展示小女孩坐在墻角的課本插圖,背景是雪夜的大年夜,街道空曠,人煙稀少。
師:大家看,圖中這位小女孩正處在什么樣的環(huán)境里?她的表情讓你感受到什么?
生1:小女孩看起來很可憐,好像很冷、很孤單。
師:對,這是安徒生筆下的經典童話《賣火柴的小女孩》。故事開頭寫道:“天冷極了,下著雪,又快黑了。”想象下這是怎樣的一種環(huán)境。
生2:天很冷,很黑,還下著雪,讓人感覺很凄涼。
師:這樣的環(huán)境描寫奠定了故事的情感基調。童話中提到的“雪”和“火柴”還隱藏著物理學知識。你們知道下雪天為什么會那么冷嗎?
生3:因為雪的溫度很低。
師:雪的溫度低,觸碰人體時會吸收人體的熱量?;鸩駝t通過摩擦生熱產生火焰,釋放出光和熱。這些科學現(xiàn)象背后是熱傳遞的原理,小女孩用火柴取暖,正是想要改變周圍冰冷的環(huán)境。你們覺得,這樣的“改變”成功了嗎?
生4:沒有,她還是很冷,但看到了美好的幻象。
(教師利用課件播放思維導圖,如圖2)
師: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每次都看到美好的幻象:火爐給她溫暖,烤鵝填補饑餓,美麗的圣誕樹帶來節(jié)日的喜悅。最后,她看到了奶奶,和奶奶一起飛往天堂。你們覺得這些幻象表達了什么?
生5:小女孩很渴望溫暖、食物和親人的陪伴。
師:沒錯。這些美好的幻象與小女孩冰冷的現(xiàn)實形成強烈對比。故事雖然帶有悲劇色彩,但也讓我們思考:小女孩所處的社會為什么這么冷漠?
2.《那一定會很好》
教師展示一粒種子從發(fā)芽到長成大樹的動態(tài)圖,明確文本“種子→小樹→大樹→木材加工→手推車→椅子→木地板”的經歷,讓學生朗讀課文選段:“這真難受……那一定會很好?!?/p>
師:種子在黑暗、狹小的土壤中經歷痛苦,但它始終向往光明,努力生長,最終突破了土壤迎接陽光。你們覺得種子面對困境時是什么樣的心情?
生1:它很堅強,總是想著往好的方向發(fā)展。
師:種子從發(fā)芽到成長的過程,其實和我們生活中的許多科學知識相關。我們來看種子如何發(fā)芽。(課件動態(tài)展示種子發(fā)芽的過程,板書:吸水→膨脹→胚根長出→胚芽伸展。)種子發(fā)芽需要哪些條件?
生2:需要水分、陽光和土壤。
師:種子發(fā)芽需要合適的溫度、充足的水分和氧氣。在吸水后,種子的胚開始膨脹,破殼而出,胚根向下扎入土壤吸收養(yǎng)分,胚芽向上生長尋找光照。這是植物生長的第一步,也是生命的奇跡。你們有沒有觀察過植物的發(fā)芽過程?
生3:我看到過黃豆泡水后長出的小芽。
師:對,這也是種子發(fā)芽的過程。種子發(fā)芽后長成小樹,再經歷陽光和雨露的滋養(yǎng),逐漸長成高大的樹木。樹木的成長和變成家具的過程讓我們明白了一個道理:生命的每個階段都充滿意義,就像課文中種子所說——“那一定會很好”。你們覺得這句話意味著什么?
生4:它覺得無論變成什么,自己都愿意面對,不怕改變。
3.《在牛肚子里旅行》
教師展示牛胃的解剖圖,標注其四個部分——瘤胃、網胃、瓣胃、皺胃,這是一頭牛的胃。
師:你們知道牛是怎么消化食物的嗎?
生1:牛會把吃進去的草反芻,嚼完再吞。
師:對,這種行為叫“反芻”。牛是反芻動物,其有四個胃:瘤胃、網胃、瓣胃和皺胃。瘤胃是牛胃中最大的部分,主要儲存和發(fā)酵食物;網胃通過過濾功能篩選較大的顆粒,并將其返回口中進行反芻;瓣胃進一步分解和攪拌食物,使其成為細膩的漿液;皺胃分泌胃液,將漿液徹底消化并輸送至小腸。反芻行為是牛獨特的進食方式,其通過多次咀嚼提高食物的消化效率。你們能猜到蟋蟀在牛肚子里會看到什么嗎?
生2:可能會看到未消化的草,還有牛胃里的液體。
師:牛的四個胃會先儲存,再攪拌,最后吸收食物的養(yǎng)分。蟋蟀紅頭被誤吞到牛肚子里,經歷了瘤胃的混亂攪拌、網胃的過濾,最終在好朋友青頭的幫助下逃脫。你們覺得青頭是一個怎樣的角色?
生3:它很聰明,還特別勇敢。
師:請大家概括本節(jié)課的起因、經過、結果,自己畫一畫紅頭的路線圖,盡量讓你的畫作清晰、美觀。
4.《一塊奶酪》
師:螞蟻是一種社會性昆蟲,群體中有明確的分工,如工蟻負責覓食和搬運,兵蟻負責保衛(wèi)蟻穴,蟻后則主要負責繁殖。你們覺得,螞蟻在搬運食物時可能會遇到哪些問題?
生1:可能會搬不動很重的食物。
生2:可能會遇到其他昆蟲來搶食。
師:(朗讀課文第1自然段)隊長宣布:“今天搬運糧食,只許出力,不許偷嘴。誰偷嘴就要處罰誰。”大家覺得,這樣的規(guī)則重要嗎?
生3:重要。如果偷吃糧食,食物可能不夠大家分,會影響整個隊伍。
師:(朗讀課文第2自然段)隊長的心理活動很復雜。它想:“丟掉太可惜,吃掉又要違反規(guī)則?!蹦銈冇X得,隊長為什么會猶豫?
生4:因為奶酪很香,它很想嘗一口,但又不能破壞規(guī)則。
師:(朗讀課文第3自然段)隊長命令最小的螞蟻吃掉奶酪渣,大家怎么看隊長的這個決定?
生5:它尊重規(guī)則并關心弱小的伙伴。
師:故事最后,螞蟻隊伍順利完成任務,糧倉充滿儲備。我們一起來做個實驗,看看這群小家伙會不會這樣做。
(1)在透明容器中放置一小群螞蟻,提供奶酪碎片或糖粒作為食物誘餌,用放大鏡觀察它們的行為。
(2)設置觀察任務:哪些螞蟻負責尋找食物?其他螞蟻是如何加入食物搬運的?螞蟻是否有明確的分工(如搬運、警戒)?
(3)結合觀察結果分享發(fā)現(xiàn)并與課文中的螞蟻隊伍分工進行對比,思考規(guī)則對于群體協(xié)作的重要性。
(三)演出童話
師:接下來我們將用表演的方式,把本單元的童話世界搬上舞臺。這里是我們表演的劇目和對應的角色。
《賣火柴的小女孩》:小女孩、奶奶、路人甲、路人乙。場景是下雪的大街,背景需要烤鵝的香氣和圣誕樹的燈光。
《那一定會很好》:種子、陽光、大樹、木地板。場景是田野、大樹下和陽臺。
《在牛肚子里旅行》:紅頭、青頭、牛的四個胃(可以由同學扮演)。
《一塊奶酪》:螞蟻隊長、一群螞蟻、小螞蟻、糧倉。
師:我們來分組選擇一篇童話表演。大家可以根據興趣選擇角色,然后開始設計表演內容。注意大家可以使用簡單的材料(彩紙、彩帶)制作火柴盒、螞蟻觸角、種子的綠色葉片,合理安排角色的出入場與站位,如利用慢動作表現(xiàn)種子發(fā)芽的艱難,或夸張的動作體現(xiàn)螞蟻搬運的辛苦。
(四)編創(chuàng)童話
師:接下來,我們要試著創(chuàng)作屬于自己的童話故事,先一起總結一下童話的特點。(板書童話的特點:A.富有想象力;B.動物或植物擬人化;C.包含情感或道理)想一想,我們如何用這些特點創(chuàng)作一個完整的故事?(見表1)
師:把你們的故事按這個結構完善。注意在童話里,場景和科學現(xiàn)象也可以是想象的來源。比如,河流可以成為會說話的朋友,星空中的星星可以指引方向,四季的變化可以賦予主角成長的意義。接下來我們用一節(jié)課的時間,把這些創(chuàng)意寫成完整的童話故事。
五、錨定大單元過程評價,估跨學科教學成果
在大單元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課堂觀察、任務反饋和作品展示多維度評價學生的學習表現(xiàn),確保每位學生在跨學科整合的語文學習中都有所提升。教師要關注學生的探究過程,如角色扮演的表現(xiàn)力、實驗任務的參與度以及創(chuàng)編童話的創(chuàng)新性和邏輯性,結合小組合作完成任務時的團隊協(xié)作能力等進行動態(tài)評價,結合作品展示后的學生互評與教師點評,形成全面、真實的評價體系(見表2)。
跨學科教學作為當前基礎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賦予小學語文教學全新的視野與實踐價值。本次以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為例,大單元教學通過多學科內容的整合與知識遷移的設計,創(chuàng)設了多維度、多領域的學習情境,構建起語文核心素養(yǎng)與科學、人文、藝術素養(yǎng)深度融合的課程體系。在教學實踐中,教師以童話主題為媒介,將科學知識、人文哲理與藝術表現(xiàn)相互交織,激發(fā)學生多元思維的碰撞,助力其綜合素養(yǎng)的發(fā)展。
編輯:陳鮮艷
作者簡介:彭春芳(1977—),女,漢族,甘肅蘭州人,大專,中小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