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記“日記”成為基層黨建工作中一項重要的創(chuàng)新舉措。許多地區(qū)紛紛推出“代辦日記”“民心日記”“民情日記”等,通過記錄民生小事,推動黨員干部深入基層、服務群眾。這些日記不僅詳細記錄了家家戶戶的“急難愁盼”,還承載著黨員干部為民辦實事的責任與擔當。翻開一頁頁日記,生活氣息撲面而來,字里行間流露的是對群眾冷暖的關切,更是對為民初心的踐行。
不禁為這一工作機制叫好。好就好在:首先,它敦促黨員干部定期深入基層、走進百姓,訪民情、聚民意、集民智,推動了為民辦實事工作的常態(tài)化、長效化;其次,明確要求黨員干部記“日記”是必須完成的“硬任務”,不僅要了解清楚老百姓的需求,還要認真記錄,絕不允許敷衍了事;更重要的是,記錄只是第一步,黨員干部必須把這些“小事”當作“大事”去辦,牢記于心,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最終認真解決好。只有把老百姓的大事小情記在心上,把好事實事辦到群眾的心坎上,才能真正贏得民心。
要把老百姓的大事小情記在心上,需要機制保障。一個人在工作生活中養(yǎng)成記“日記”的習慣,往往被視為一種好習慣;而組織部門要求黨員干部記“日記”,則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工作機制。這一機制針對一些黨員干部深入群眾不夠、為民辦實事不精準等問題,要求黨員干部帶著“日記”下基層,通過入戶走訪、集體座談、民意調查等方式開展調研,并詳細記錄下基層的時間、地點、受訪對象、反映的問題、解決思路、心得體會等要素。有了機制約束與保障,黨員干部下基層的頻率更高了,為民辦實事的意識更強了,解決群眾生產生活問題的效率也顯著提升。
要把老百姓的大事小情記在心上,還需要轉換角色。黨員干部要時刻把老百姓的事當成自己的事來辦,用“第一人稱”對待工作。與群眾的深厚感情,不是靠口頭表態(tài)就能建立的,而是需要在日常工作中付諸實踐、久久為功。黨員干部要把老百姓滿意不滿意、高興不高興、贊成不贊成,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群眾的難事,就是自己的事;群眾的期盼,就是自己的責任。只有帶著感情、帶著責任、帶著辦法去工作,才能一個個攻克難題,一處處疏通堵點,一件件解決群眾的實際困難。
要把老百姓的大事小情記在心上,更要成為自覺行動。為民情懷不僅要內化于心,更要外化于行。共產黨人的初心,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踐行這一初心,需要黨員干部時刻牢記自己的身份,時刻銘記對黨員的政治要求、義務和責任。只有將為民服務內化為人生追求,才能在平凡的崗位上作出不平凡的貢獻,才能真正做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把為老百姓辦好事、辦實事當成一生的自覺行動。
“日記”不僅是記錄問題,更是記錄責任;不僅是書寫文字,更是書寫民心。只有把群眾的冷暖放在心上,把群眾的期盼扛在肩上,才能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應;民有所需,我有所為”。這樣的“日記”,才能真正成為連接黨心民心的橋梁,成為推動基層治理現(xiàn)代化的有力抓手。
只有將“日記”記在百姓心坎上,才能真正實現(xiàn)“民之所盼,政之所向”,讓基層黨建工作更加貼近群眾、服務群眾、溫暖群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