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英,1958年生人,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河北省霸州市作家協(xié)會主席。
臘月幽思
在激流中奮進的我們時時攥著拳頭,身心緊張又充滿力量,當屈著的指頭一個個打開,身心有了短暫的松弛。細觀掌紋,在歲月的磨礪中變得更加深刻,一條條縱橫交錯,仿佛昨天走過的坎坷,又好似指引我們返鄉(xiāng)的路標。那厚厚的老繭,是歲月的印記,也是人生路上的長亭與短亭,招呼我們坐下歇息片刻,耳畔傳來遠方村落對我們的呼喚,那是童年時母親在呼喚我的乳名,驀然間,撥動思鄉(xiāng)的心弦。
故鄉(xiāng)與我總是若即若離,年輕時,總想掙脫故鄉(xiāng)的懷抱,走向比遠方更遠的地方;中年時,為事業(yè)打拼,為家庭忙碌,我在激流里咬牙堅持站穩(wěn)腳跟,故鄉(xiāng)是我午夜夢回時歇息身心的綠洲,想想故鄉(xiāng)的爹娘,想想故鄉(xiāng)對我的期待,我又一次鼓起了打拼的勇氣。而今,故鄉(xiāng)已找不到爹娘,我卻日日期盼回歸故鄉(xiāng)。多少次,夢到母親坐在麥黃杏樹下編結蒲墩,夢到我和父親提著馬燈在風雪夜送村干部回家,夢到我和爺爺奶奶在小屋喝茶說笑話,夢到我?guī)е艿芎托』锇閭冊谛『永镒紧~摸蝦……
無論我們身在何方,那份對家鄉(xiāng)的思念,總是如影隨形,難以割舍。天氣漸涼,那條橫亙在眼眸上的冰河,在臘月的陽光下閃爍著銀色的光芒,它是那么清亮,那么純凈,就像我那青澀的初戀。自小在河畔長大,對于河,我有太多的依戀,是它洗去了我的疲勞,是它喚醒我內心的詩意,是它激活我血脈里的野性。那時候還過著捉襟見肘的日子,少年的我最喜歡來河邊挑水,看著母親用甘甜的河水做飯、洗衣、澆園子,雖是缺衣少食的年代,卻有盡情使用的河水,讓我的小家整潔溫馨,我們雖然穿著打滿補丁的舊衣服,但在母親的巧手裝扮下,我體會到一種樸素卻很整潔的美。
我喜歡家人暢快地使用水盥洗,大大方方地清洗,財主似的奢侈,像城里人一般講究。于是,我默默地挑著擔子往來于家與水井和河畔。臘月的古井冒著騰騰的熱氣,好似一雙深情的眼眸向我凝視,我感受到一種透徹心扉的寧靜,似乎打通了連接遠古的通道。那時的我起得很早,每天天剛蒙蒙亮,我已最先趕到井沿,打上清晨第一桶井水,我的心里涌起莫名的自豪,做一個勤快人,跑在村民的前面,讓我有了搏擊未來的勇氣和力量。
如果時間寬裕,我更愿意去村外的河畔挑水,河水與井水口感不一樣,井水雖然甘甜,但是水質比較陰沉生硬,而河水相比卻是清甜柔潤,更可口。只是臘月的河面已冰封,就需要帶一柄鋼釬,鑿開厚厚的冰層打出甜潤的河水。臘月里的河畔寂靜又神秘,霧氣飄飄,樹上結滿霧凇。置身于銀裝素裹的童話世界,大口大口呼吸著,讓潔凈、清爽與輕盈充滿肺腑,細細感受大自然的饋贈,我感到自己的血脈里充滿信心和力量,那是一個農村少年的悄然成長。
雖然那時我還是個成長中的少年,擔子壓在稚嫩的肩膀上,但我咬緊牙關,一步又一步穩(wěn)穩(wěn)地走著,腳步堅實而有力——走出村子,走出冀中平原,走向巴蜀的軍營,走向保家衛(wèi)國的戰(zhàn)場,走向救死扶傷的前沿陣地。挑過重擔的人,懂得擔當,從此一生都挑著重擔,走在打拼的路上。閑暇時,我總是想到故鄉(xiāng)的這條河,它靜靜地流淌,淌過我的青春,淌過愛的白樺林,仿佛在訴說著一個關于離別與重逢的故事。
臘月,載著最濃的鄉(xiāng)愁,它讓每一個漂泊在外的游子,在這個寒冷的季節(jié),感受到一份來自心底的溫暖與呼喚。臘月,是一支悠遠的笛,吹響了思鄉(xiāng)的心曲,催促游子整理行裝,走在回家的路上。
臘月,鄉(xiāng)路兩旁長滿相思樹,葉片上歇落著親人的目光,那是期盼,是守望,是無論多遠都要回家的承諾??傄矚w不攏理不清的思念,最終兌換成一張張窄窄的車票。這車票,有汗?jié)n的味道,有委屈的淚水,有思念的愁緒,有成功的歡喜,有難舍的糾結,更有失落的悲傷。那是我們?yōu)榱思易宓陌l(fā)展,為了兒女的成長,為了明天的安穩(wěn),所付出的努力與堅持的見證,更是一個成年人的擔當。
臘月,就讓昨天所有的苦澀、所有的期待、所有的愁緒,都在這一刻釋懷。多少回夢里放飛的思念,都融入臘月的風中。風,是傳遞信息的使者,風,是連接心靈的紐帶,它帶著我們的思念與祝福,穿越時空的阻隔,飄向那個遙遠而又溫暖的地方。
窗前的臘梅開了,朵朵含情,悄然訴說著365日的思念。小小梅朵化成鳥兒,飛向遠方。在文字里,我的心也長出了羽毛,振翅欲飛,飛回青蔥歲月,飛回舊日時光。好想牽起伊人的素手看臘梅,與臘梅對視,幽幽梅香帶我走回昔日的青春。一樹梅花一張琴,半縷相思半順心。世間熙熙攘攘,偷得閑情半日,靜坐臘梅樹下,梳理思緒,一杯清茶,淺酌慢品細思量。臘梅三季寂寞生長,換來一季燦爛,凌寒獨放,卻無怨無悔。人亦如此,半世潛隱打拼,贏得須臾的高光與榮耀,累與苦,唯有心知。我愿是那無語的臘梅,在寂寒的冬日綻放,唯有風伴雪陪,釋放半生的熱情,獻給寂靜的冬日,獻給日漸寂寞的人生。
臘月,也是游子的心靈驛站。在這里,我們可以暫時放下塵世的喧囂與疲憊,讓心靈得到片刻的安寧與放松。臘月一頭承載著團圓的渴望,那是我們對家的深深依戀;一頭連接著開春的遠航,那是我們對未來的美好憧憬與期待。
臘月,是一座歲月的石橋,它連接著過去與未來。
臘月,是一座靈魂的渡船,從喧囂駛入寧靜。
焙豆腐的滋味
《舌尖上的中國》里有這樣一段話:“這些味道,已經在漫長的時光中和故土、鄉(xiāng)親、念舊、勤儉、堅忍等情感和信念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間……”對我而言,放到嘴里潤潤滑滑,而且彈牙有嚼頭兒的焙豆腐,就是這樣的一種存在。
20世紀60年代,物質生活匱乏,但是勤勞智慧的鄉(xiāng)村百姓卻把捉襟見肘的日子過得有滋有味。小時候過年,村里家家戶戶都不富裕,買的大魚大肉都有限,俗稱“窮人肉”的豆腐有營養(yǎng)、價格又便宜,百味兼容、老少皆宜,于是豆腐就成了一道重要食材。人們挖空心思研究豆腐的各種吃法,燉煮涼拌、煎炒烹炸,不起眼的豆腐竟然能做成一席豆腐宴。在眾多的豆腐菜肴中,最令我難忘的要數(shù)焙豆腐,它是冀中平原各個家庭年年必做的一道美食,我家也不例外。
做好焙豆腐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要準備上好的草木灰。入冬之后終于農閑了,母親才有精力選做一些講究的飯菜改善生活。母親做飯時會選擇干凈的麥秸或者麻稈在土灶里燒,燒上三五天,草木灰積攢得多了,就用木頭掏子掏出來,找個干凈布口袋盛著,一點點積攢,大概需要一個月的時間,兩大袋子草木灰就積攢好了。
孩子眼里灰乎乎臟兮兮的鍋灶灰怎么就成了母親的寶貝,還用布袋盛著,真令我疑惑。學過中醫(yī)的母親告訴我,草木灰在《本草綱目》中有“百草霜”之美稱,具有殺菌、消炎、止血等功效。用草木灰焙出的豆腐,不僅是一道美食,對健脾養(yǎng)胃更是大有益處。
大約臘月二十左右,家里通常會買回二三十斤的鹵水豆腐,先在鐵鍋中將豆腐水煮二十分鐘左右撈出控水。準備一個長條笸籮,笸籮底部先墊上一寸有余的草木灰,將豆腐碼放在上面,每塊豆腐都要撒上厚厚一層草木灰,笸籮放置在通風的角落里,然后用棉被苫蓋,四角壓上磚頭,防止豆腐被老鼠偷偷啃食。
每天母親都會觀察草木灰的變化,豆腐的水分在灰白相間的草木灰中慢慢揮發(fā),草木灰也由灰白變成濕淋淋的烏黑。這時母親會將濕灰用手一捧捧地捧出來,然后再重新撒上干草木灰。草木灰與豆腐纏綿,竟然給了人們一個驚喜。輕質若塵的草木灰不斷洇吸著豆腐中的水分,褪去豆腐的火氣和豆腥味,同時也將草木的清新,一點一點融滲進了豆腐的體內,這個過程不僅賦予了豆腐新的外貌,更注入了新的風味、新的靈魂。
如此靜置一周左右,埋在草木灰里的豆腐就縮成了原來的一半大小,表面硬硬的,捏一捏還挺有彈力。取一大盆清水,用細刷子把豆腐塊表面的細小灰塵刷洗干凈,放到陰涼處晾干。此時的豆腐塊顏色已變得蠟黃,從外面看像附著一層油皮的和田玉籽料,外表是細細毛孔狀,呈青灰色,有點油潤的感覺;切開看里面,質地細膩白凈,像和田籽料里面的肉,摸上去滑中有澀,澀中有滑。焙豆腐帶著炭香味,干香筋道經久耐放,正月里做席款待客人很有面子,一盤焙豆腐再配上一壺熱酒,哧溜一口酒,吧嗒一口焙豆腐,爽!雖然戶戶都在做焙豆腐,但家家的味道各不相同,充分顯示了女主人的勤快與廚藝。
烹制焙豆腐在我家大致有兩種做法,一種是涼拌,把焙豆腐切成均勻的細長條,拌上青白相間的蔥絲,配以醋、鹽和香油拌起,輕輕地夾起一片外觀頗似煙灰色的豆腐,放在齒間咬下,便有一份淺淺的青澀在口腔中悠然蕩開。細細咀嚼,草木的清香夾雜著淡淡的煙火氣在唇齒間次第發(fā)散,充滿口腔,令人回味無窮。
另一種做法就是焙豆腐和白菜、豬肉、粉條組合在一起燉,鍋周再貼一圈玉米面餑餑,這是農村的家常飯,和諧簡單方便,卻富有營養(yǎng)。揭鍋的一瞬間非常有儀式感,熱氣騰騰,香味誘人,一家人圍坐在熱炕上吃得熱火朝天,加了焙豆腐的燉白菜那種獨有的味道,令人欲罷不能。這種充滿煙火氣的農家飯讓缺衣少食的日子少了苦澀,多了甜美,那份低調的氣場就像門口的石板路,給人踏踏實實的意味。夾一塊豆腐放進嘴里,焙豆腐那水果凍般的觸感、浸滿肉香的口感,著實讓人念念不忘!
前幾日的黃昏,我在村外的小路散步,偶然發(fā)現(xiàn)有兩三個中年婦女在路邊割枯黃的蘆葦?,F(xiàn)在家家戶戶做飯用上了燃氣,她們割葦子干啥呢?不禁好奇,上前一問才知原來現(xiàn)在麥秸沒了,她們用蘆葦替代麥秸燒成草木灰,過年前制作焙豆腐。其中一個婦女解釋說,現(xiàn)在人們大魚大肉吃膩了,家里的孩子極愛吃自己做的焙豆腐,所以為了讓家人過年吃得舒心,自己才會如此不辭辛勞重拾遺忘多年的農家飯。
至素至簡的焙豆腐,一個隱藏在舊日鄉(xiāng)野里的美食,曾經多么令人期待的冬日土菜,卻被人們遺忘。寒冬、草木灰、鹵水豆腐,用料看似簡單,卻又是一種奢侈,如今的農村已無炊煙,積攢草木灰就不是易事。老土坯房、籬笆墻、土炕、土灶、灶前忙著烹制焙豆腐的母親,還有屋頂那一縷裊裊升騰的炊煙,成了我心底的一幀珍貴的木版畫。
春節(jié)是最有煙火氣的佳節(jié),離過年還有不到一個月的時間,真好,家鄉(xiāng)又到了一年中吃焙豆腐的最好時節(jié)了。從小吃慣的農家飯最撫人心,回家團圓,我的心已走在回鄉(xiāng)的路上。
春風有信
我深信,每一朵花都有靈魂,窗上的冰凌花亦不例外。它雖不似鮮花色彩斑斕,卻以其透明純凈、不染纖塵之仙姿,展現(xiàn)著超凡脫俗的美。我想,它的靈魂肯定像童心一樣純凈無瑕。
冰凌花綻放在北方冬季的清晨,它不嫌貧,更不愛富,無論富麗堂皇的高樓,還是鄉(xiāng)村的茅屋草舍,都能在玻璃窗上看到它的倩影。它隨暗夜而來,又伴著日出而逝,悄然裝點著孩子們童年的夢境。兒時,每日清晨我都會滿懷期待地在各個窗戶間徘徊,一扇窗一個奇妙的世界,一塊玻璃一幅絕美的風景。它們有的形似叢林中的蘑菇,有的宛如海底的珊瑚,有的仿若天空中的云朵,有的又似翱翔藍天的鳥群,還有的像青翠的草地、挺拔的樹林、起伏的山巒、奔騰的河流、飛翔的小鳥……冰凌花真是神奇,一窗一景,一天一景,姿態(tài)萬千、美輪美奐,構成一個奇幻的童話世界。北方的冬天長達三個月,窗戶上每天變換著新畫面,令我一飽眼福,也激發(fā)了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冰凌花線條流暢,圖案深淺不一,明暗交織,它們有時密布整塊玻璃,疏密有致,宛如滔滔江河、瀑布冰川,又似斷壁殘崖、潛龍伏虎,天馬行空般自由奔放;有時只占據(jù)一角,宛若猶抱琵琶半遮面的俏佳人,畫面緊湊,留白處給人無盡的想象空間。我常常盯著它們浮想聯(lián)翩,腦海中描畫出許多有趣的畫面,彌補上留白的缺憾。看著這一幅幅奇妙的畫面,忍不住伸手輕輕觸摸,立體的畫面棱角分明、凹凸有致,真是有趣。
有時,看到栩栩如生的花朵,我忍不住伸出舌尖輕舔,呀,冰凌花無色無味,冰冷刺骨,差點把舌頭凍在玻璃上。哼,你看那朵雪花狀的冰凌花正高傲地看著我,那種不屑一顧的樣子真讓我惱火。我湊近玻璃哈出一口熱氣,那個高不可攀的仙子瞬間變得模樣模糊,玻璃窗上開辟出一塊透亮的“天窗”,放眼望去,窗外白茫茫的世界映入眼簾。弟弟妹妹也學著我的樣子對著冰凌花連連哈氣,我們輪流哈氣,看著冰凌花逐漸花容失色,直至消失得無影無蹤,他們拍著手歡呼雀躍。
一塊塊玻璃相連,構成了一道天然畫廊。黎明時分,一束潔凈的陽光透窗而來,冰凌花的每一道線條、每一片紋理、每一朵冰晶都閃耀著燦爛金光。它有時清純靈動,有時妖嬈嫵媚,有時國色天香,大自然就像一個百變的魔幻師,每天都在繪出令人驚嘆的杰作。冰凌花簡直就是一個個小精靈,用手中的神筆描畫著天宮的美景,在孩子們幼小的心田種下善良、美好與真愛的種子。童年里有冰凌花盛開,再苦澀的日子,也會變得美好。冰凌花映入孩子們的眼眸,走入他們的心里,發(fā)芽生長,長成一棵蔥郁的生命之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將大千世界濃縮于玻璃窗的方寸之間,賦予其無盡的詩意,這成了孩子們的心靈之窗,他們從這里認識真善美,從這里走向無窮的遠方。
冰凌花的形成并不復雜,在寒冷的臘月,室內的暖空氣與冰冷的窗玻璃相遇,凝結成薄薄的水霧,隨著氣溫不斷下降,最終凝固成冰晶,在玻璃上形成各種圖案。這些圖案或簡單明了,或復雜多變,皆散發(fā)著難以言喻的美感。
小時候的我,每天起床總是迫不及待地撲到窗前,看看冰凌花又給我怎樣的驚喜,想要觸摸那些窗花,感受它們冰涼的觸感。我一個窗一個窗地仔細觀察,看得如癡如醉,就像跟著劉姥姥進大觀園的小板兒,眼界大開,看不夠,也看不倦。然而,隨著氣溫升高,這些美麗的圖案便會悄然消失,令我既惋惜又充滿期待。除了欣賞冰凌花的美麗,我還喜歡與弟弟妹妹猜測它們的形狀和寓意。我們圍坐窗前,看著窗外的雪景,指著窗花,爭先恐后地編著神話故事,有時甚至因一片冰凌花的形狀而爭論不休。
尼采有句名言:“一個人的真正成熟,是回歸兒童狀態(tài)。”我覺得冰凌花就像尼采筆下的世界,一處未被世俗沾染的凈土,正以一種近乎神圣的姿態(tài),詮釋著生命的本真與純凈。冰凌花有一顆純凈的靈魂,冰凌花的世界也是人類的理想國,至真、至純、至善、至美,那是人類的初始,抑或來生。每個嬰兒的靈魂都是純凈無瑕的冰凌花,然而,在社會這個大染缸,想要守住初心何其艱難。在今天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快餐文化大行其道,各種短視頻以其直觀便捷的形式,跨越了年齡與文化的界限,將成人世界的斑斕與喧囂,毫無保留地呈現(xiàn)在每一個孩子的眼前。這既是一種前所未有的機遇,也是一種令人憂慮的挑戰(zhàn)。孩子們在享受視覺盛宴的同時,也不得不面對成人世界的復雜多面,那些本應循序漸進領悟的道理與情感,如今卻如潮水般涌來。冰凌花與手機哪個對孩子吸引力更大?如今的孩子們是否還有欣賞冰凌花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我們不禁思考,對高科技的過度依賴是否有利于孩子們的健康成長呢?多想孩子們能一生擁有那美如冰凌花的靈魂。
如何守護這份純真,讓兒童在成長的道路上既能擁抱世界的廣闊,又能保持內心的寧靜與清澈,成為我們共同面臨的課題。或許,我們需要找到一種平衡,讓技術在拉近人與世界的同時,也能為孩子們保留一片屬于他們自己的精神樂園,讓冰凌花般的孩子們純凈如初、美好如初,即便在現(xiàn)代文明的窗欞上,也能找到靈魂綻放的空間。
春風有信,花開有期。冰凌花綻放的時節(jié),春天就要到來,牽著孩子的手,從奇幻的世界走向屬于他們的春天。
責任編輯:王震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