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桃花盛開,灼灼其華,美不勝收。古人也很喜歡桃花,和桃花相關(guān)的典故有很多很多……
桃花夫人:面若桃花,心如止水
春秋時期,有一位叫息媯的美人,她面若桃花,目如秋水,是春秋四大美人之一,被稱為“桃花夫人”。她嫁給了息國國君,有一回,她路過蔡國,去看望嫁給蔡國國君的妹妹。蔡國國君看到她很漂亮,就對她不恭敬。息國國君知道后很生氣,便出兵攻打蔡國。
蔡國國君很害怕,他跑去告訴楚文王,息媯長得很美。目的是想讓楚文王派兵攻打息國,保全自己。沒想到,楚文王把兩個國家都滅了。他讓息國國君去守城門,讓息夫人當(dāng)了楚國第一夫人。息夫人難過萬分,再也沒有開口說過一句話。
有一次,息夫人趁楚文王外出,跑到城門口找到息國國君,夫妻兩人抱頭痛哭。為了不再遭受屈辱,他們雙雙撞墻而死。
楚文王回來聽說了此事,被兩人的情感感動了。他以諸侯之禮,把兩人葬到了漢陽城外的山上。后來,人們在這里建祠,稱為“桃花夫人廟”,直到現(xiàn)在,這座廟還是名勝之一。王維還曾經(jīng)為她寫過一首詩:
息夫人
莫以今時寵,難忘舊日恩。
看花滿眼淚,不共楚王言。
崔護(hù):人面桃花相映紅
題都城南莊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fēng)。
唐代時,一位叫崔護(hù)的秀才來到京城趕考,但第一年他落榜了。崔護(hù)心情很郁悶,獨自跑到城南去散心。走著走著,他看到前面有一片桃花林,朵朵桃花繁盛燦爛,鮮美動人。不知不覺中,崔護(hù)走入了桃林深處。他看到桃花林中有一戶人家,于是叩門討水,一位姑娘給了他一碗水。
回到住處,崔護(hù)想起姑娘那如桃花般的面容,難以入眠。第二年,他中了進(jìn)士,便再次來到這片桃花林,拜尋那位姑娘,不料卻是大門緊鎖,家中無人。崔護(hù)失望極了,于是在門扉上題了這首詩。
就在他要轉(zhuǎn)身離開時,這戶人家的主人回來了,原來他們?nèi)チ思?。崔護(hù)又驚又喜,連忙說明了來意。后來,崔護(hù)入朝做官,娶了這位姑娘為妻,和和美美地度過了一生。這首詩成了千古名詩,“桃花運”也成了遇到美好愛情的比喻。
陶淵明:《桃花源記》
晉太元中,武人捕魚為業(yè)。緣溪行,忘路之遠(yuǎn)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這是陶淵明寫的《桃花源記》中的開頭,講的是一位捕魚人,誤入了一片桃花林,在其后發(fā)現(xiàn)了一個與世隔絕的地方——桃花源。這里的人過著平等、寧靜、安逸、和諧的幸福生活,保留著天性的純真美好。這里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沼,到處都是綠樹竹林,老人孩子們個個自得其樂。村里人熱情招待了漁人,殺雞設(shè)酒,說他們是為了逃避秦代的戰(zhàn)亂來到這里,從此就與世隔絕了。后來,漁人做了記號,把這事報告給太守,太守派人去找,但再也沒有找到。
東晉時期,陶淵明因為不滿社會現(xiàn)狀,不想為五斗米折腰,憤而辭職,回到老家的山下種地,過起了田園生活。當(dāng)時很多人寫這類文章,但大多是描寫長生不老的神仙和花不完的金銀財寶,而陶淵明寫的卻是農(nóng)耕生活。這其實是他描寫的理想中的社會,是希望廣大百姓過上的平靜幸福的理想生活。所以,“桃花源”最后就被用來比喻理想中的美好世界。
張志和:“桃花流水鱖魚肥”
漁歌子
西塞山前白鷺飛,
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
斜風(fēng)細(xì)雨不須歸。
想必大家都學(xué)過這首古詩吧。這首詩的作者張志和是唐朝人,祖籍浙江金華。他小時候是神童,早早就認(rèn)識字,三歲就讀書,六歲就能提筆寫文章了。他還有一個神奇的本領(lǐng):過目不忘。
張忠和的父親名叫張朝游,也不是一般人,曾官至翰林。張志和七歲那年,父親把他帶到翰林院玩耍。翰林院的學(xué)士們聽說他是神童,就用文章和他做游戲,沒想到他只要看過一遍,就全部能背出來。唐玄宗李隆基聽說后,就親自出題考他,沒想到他鎮(zhèn)定自若、對答如流。唐玄宗非常賞識他,太子李亨也很喜歡他,“志和”這個名字,就是李亨所賜。
張志和十六歲時就及第做官,但他生性耿直善良,看不慣官場上那些污穢之事。幾年后,他的母親和妻子都離世了,張志和辭去官職,隱居在山水之間,自稱“煙波釣徒”。
張志和有一位好朋友,名叫顏真卿,是一位著名書法家。有一段時間,顏真卿在湖州任刺史。這年春天,張志和駕著船去湖州看望顏真卿,他們一起來到西塞山前??吹侥谴猴L(fēng)中嬌艷的桃花,品嘗著美味的鱖魚,張志和心情大好,一連寫下了五首詞,這首《漁歌子》就是其中之一。
劉禹錫:寫桃花招禍
劉禹錫是河南洛陽人,生活在唐代中后期。他官至監(jiān)察御史,因為對安史之亂之后的社會局面十分不滿,參與了一系列革新活動,被一貶再貶,成了朗州司馬。朗州是現(xiàn)在的湖南省常德市,當(dāng)時屬于偏遠(yuǎn)地帶;而司馬是一種只拿俸祿,沒有實權(quán)的閑職。
十年之后,皇上終于想起劉禹錫,開恩結(jié)束了他的流放生涯,把他召回了都城。但劉禹錫還是那么“刺頭”,根本看不慣官場腐敗和黑暗。他回來后,去京城外的玄都觀賞桃花,寫下了一首詩諷刺那些人:
玄都觀桃花
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觀里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后栽。
這首詩的意思是,滿朝的人,都是他被貶之后提拔起來的,暗諷那些人趨炎附勢、結(jié)黨營私。
這還得了?劉禹錫立刻被群起而攻之,被貶為連州刺史。這就是當(dāng)時轟動一時的“桃花詩案”。經(jīng)歷了漫長的十二年后,劉禹錫再次被召回。可他還是不改初衷,再游玄都觀時,又寫了一首詩:
再游玄都觀
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凈盡菜花開。
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
啥意思呢?玄都觀有百畝之大,現(xiàn)在多半地方都長滿了青苔。曾經(jīng)那些明艷的桃花已經(jīng)死光了,野花野草遍地,連種桃樹的人都不知道去哪兒了,我劉郎又回來了。這是諷刺那些趨炎附勢的小人在政治上迅速消亡,質(zhì)問那些權(quán)臣和黨羽都到哪兒去了?!扒岸葎⒗山裼謥怼保魄?,當(dāng)年那個一直斗爭的人又回來了,錚錚鐵骨一點兒也沒改變,銳氣一點兒也沒減色。
不得不說一句:劉禹錫可真牛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