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課程、新教材、新高考”的背景下,高考作文的命題越來越注重對考生思維能力的考查。近年來,任務驅(qū)動型、交際語境型、關(guān)系思辨型、讀寫結(jié)合型等作文題型成為高考作文命題的熱點,這些文題都有一個共性,即給定一段材料,再以此為依據(jù)進行寫作。因此,不管作文命題形式如何變化,對作文材料的準確解讀以及緊扣材料進行論證才是寫作的核心所在。
然而,不少考生能做到準確把握命題者的意圖,卻容易在寫作的具體過程中犯輕視材料的錯誤,導致偏題。作文的立意雖然精準,但具體論證過程中卻很少提及材料。有的考生甚至在從寫作材料中提煉出一個中心論點后,就完全拋開材料,另起爐灶,這樣很難做到邏輯嚴密。在具體寫作時,考生可以運用下面的方法,緊扣材料進行論證。
1.鑲嵌法緊扣材料。任何一則文題材料都有關(guān)鍵詞??忌鸁o論是審題立意、確定觀點、擬定題目,還是主體論證中心論點、結(jié)尾回扣中心論點,都可以在表述中將材料的關(guān)鍵詞鑲嵌進去,體現(xiàn)出論證的嚴密性。
2.闡釋法緊扣材料。不少考生在作文開頭引用材料、評價材料、亮出觀點后,就再也不提及材料,這樣非常容易偏題。如何解決這一問題?考生可以在論證過程嘗試用材料去解釋分論點,這樣不僅能使論證緊扣材料走向深入,還是一個檢查論證是否偏離材料最有效的方法。
3.總結(jié)法緊扣材料。在具體論證的過程中,考生可以用材料來總結(jié)、深化中心論點。
4.深入分析法挖掘材料??忌梢陨钔谖念}材料本身,切分出三到四個分論點,進而進行深入的分析論證。
當下不少高中生的議論文寫作,有一種值得警惕的傾向,那就是“立場預設”,即這類作文的觀點不是源于對文題材料的細讀與解析,而是基于某種流行的固有觀念。其結(jié)果當然是寫出來的作文有悖于材料作文的內(nèi)在規(guī)定,要么自說自話,要么生搬硬套??忌敫呖甲魑挠兴黄?,就必須勾連文題材料,深入論證。尤其是作文要想做到深刻,就必須在“思想”上下功夫。而“思想”又源于對材料的細讀與解析?!靶揶o立其誠”,考生要學會就事論事,不故弄玄虛,緊扣材料對思想、內(nèi)容進行統(tǒng)籌安排。
【文題呈現(xiàn)】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作文。
材料1:狐貍摘不到葡萄,于是告訴孔雀葡萄是酸的??兹感帕?,告訴猴子。猴子不信,親自摘了、吃了,發(fā)現(xiàn)葡萄很甜。
材料2:清代趙翼的詩作中寫道:“只眼須憑自主張,紛紛藝苑漫雌黃。矮人看戲何曾見,都是隨人說短長?!?/p>
以上材料引發(fā)了你怎樣的聯(lián)想和思考?請寫一篇文章。
【寫作示范一】
開頭:猴子不聽“漫雌黃”,親自嘗試葡萄,最終否定了狐貍的“自主張”?!肮小辈攀谦@得真知的唯一途徑。你問我為什么站在這里,憑鞋底的泥;你問我此刻為何筆走龍蛇,憑無數(shù)執(zhí)筆的日夜。庸人見山,只見得煙濤微茫;智者見山,則躬身入局,篤行入山,撥云見日。為人若僅憑他人隨說的“短長”就臆斷事理,又怎能見得廬山真面目?面對人生中無數(shù)“葡萄酸不酸”的問題,充斥于耳的他人的答案“僅供參考”,親身實踐才是最好的回答。
論證:我們要成為破除流言的“猴子”,而不做狐貍那般散布謠言的行為。不信謠,是智慧的體現(xiàn);不傳謠,才是堅持操守的表現(xiàn)。當我們都成為智慧的辨別者與正直的發(fā)言人,社會環(huán)境必將更加清朗。“只眼須憑自主張”,趙翼之言可謂真知灼見。流言再多,畢竟是一地落葉,真理一炬便成灰;流言再惑人,畢竟是風中黃沙,蓋不住真相。不為流言惑,躬身始得真。我相信,秉持求真之心,流言必將被縛于籠中,真相必將浮出水面,昭昭于天地間。
結(jié)尾:無數(shù)的“猴子”用實踐告訴我們,大眾的理性有時是虛弱的,堅持自己的判斷,并用實踐證明才真正強大!在泥沙俱下的網(wǎng)絡時代,做一只“猴子”吧!“漫雌黃”勿輕信,還須憑實“自主張”!
◆點評
這三個片段都使用了鑲嵌法,不僅能體現(xiàn)對材料的深入解讀,使作文與材料水乳交融,而且使論證更嚴謹周密。
【寫作示范二】
不為浮云遮望眼,不為他人的信口雌黃阻礙篤行的步伐??兹嘎犘帕撕偟奶撏?,最終錯失了吃得葡萄的機會。而現(xiàn)實中又有多少人因為他人言論的“浮云”,而停下實踐的步伐?猴子的“不信”便是批判精神的體現(xiàn),而批判精神又是躬身篤行的動力來源。在科學研究中,真理都是在一個個結(jié)論的推翻與重建之上構(gòu)筑的。若受限于他人的言論,便邁不出實踐的第一步。
◆點評
這段開頭巧妙的地方在于直接用材料中的故事來闡釋論點,然后再列舉現(xiàn)實生活中類似的事例加以佐證。論證由材料出發(fā),再聯(lián)系廣泛的現(xiàn)實生活進行闡釋,既體現(xiàn)出思維的深度,又表達出對現(xiàn)實的關(guān)切。
【寫作示范三】
這則寓言折射出的是當下社會的癥狀,即從眾心理的泛濫?!鞍丝磻蚝卧?,都是隨人說短長?!比巳硕既绱苏f,便人人都如此做,一個個“孔雀”于是隨波逐流,迷失了自我。盲從的根本原因是沒有實踐導致自我意識的建設不完善,無法提出見解,也無法堅持己見。而“猴子”有叢林生活的自我意識建設,敢于落實“吃葡萄”,才得到了甜美的果實。
◆點評
這個結(jié)尾段運用總結(jié)法總結(jié)上文的觀點,隨后進一步用材料中猴子的事例從反面否定這樣的從眾心理。這樣不僅和材料聯(lián)系緊密,同時也讓讀者有畫面感,聯(lián)想到生活中無數(shù)的“孔雀”和“猴子”,結(jié)論清晰且留有回響。
【寫作示范四】
“矮人看戲何曾見,都是隨人說短長”,自私的狐貍、愚蠢的孔雀都未曾吃著葡萄,卻認為酸;務實的猴子不信,摘來吃了,發(fā)現(xiàn)甜得沁人心脾。誠哉,“紛紛藝苑漫雌黃”,大眾的“真理”未必正確,我們還需要立足實際、自己判斷。正是:眾口雌黃勿輕信,還須憑實自主張。
狐貍的酸是自私的酸,是惡意的酸,它不想讓別人吃到它吃不到的葡萄,所以謊稱酸。孔雀的酸是缺乏自我的酸,是愚蠢的酸,它缺乏自己的判斷,是對大眾理性的懦弱回歸。唯有猴子,它的甜是不畏權(quán)威、堅持己見、注重實際的甜,是敢與謠言較量、阻斷流言傳播的甜,是一種智慧的甜。
矮人看戲,隨說短長。狐貍和孔雀的錯誤判斷背后映射出的是它們?nèi)狈ψ晕?、缺乏實踐、隨波逐流的心理。而在日常生活中,是不乏這樣的人的。比如網(wǎng)暴者的缺乏實際、缺乏判斷、缺乏理智,讓一個個家庭分崩離析,讓整個社會都品嘗到了“葡萄的酸”。而能將狐貍、孔雀趕下出丑舞臺的,唯有堅守實際的猴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焙镒訃L葡萄的行為,本質(zhì)上是不畏權(quán)威、不信謠言、堅持己見、注重實際的勇敢精神。魯迅先生曾說:“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是勇敢的人?!蓖瑯拥模谝粋€敢于嘗“酸葡萄”的猴子怎么不算勇敢的猴子?它敢于向權(quán)威拍板、勇于同謠言較量、腳踏實地付諸實踐,為森林帶來了真正的甜,也為自己帶來了正確的判斷。
◆點評
這個論證片段對材料進行了深入的挖掘,從“狐貍的酸是自私的酸,是惡意的酸”“孔雀的酸是缺乏自我的酸,是愚蠢的酸”“猴子的甜,是一種智慧之甜”三個維度進行分析,令人為之拍案叫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