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齡撰寫的《聊齋志異》享有盛譽。流行的觀點認為,《聊齋志異》講述了許多鬼狐故事,揭露了當時社會的黑暗現(xiàn)實。此種說法,并沒有錯。然而,這部著作有沒有特別的指向呢?蒲松齡心靈深處有沒有特殊的秘密呢?這些問題,需要引起高度重視。
一
《聊齋志異》中的所有故事都值得認真探討。在這里,筆者以《阿繡》為例做些分析。
這篇故事講述了劉子固和姚阿繡相結(jié)合的過程,而鬼狐在其中充當“蹇修”。關于鬼狐及其住所,文中提到劉子固入復州“西門,見北向一家,兩扉半開,內(nèi)一女郎”,“劉大動,因僦其東鄰居,細詰知為李氏”。那女郎告知劉子固:“李氏,妾表叔也?!眲⒆庸讨蛣t說:“東鄰止一孤媼,西家一子尚幼”;“此第岑寂,狐鬼之藪”,“所遇當是鬼魅”。在這些內(nèi)容中,劉子固、姚阿繡、鬼狐影射歷史上一些政權(quán)。具體來說,涉及西漢與劉子固的關系,東漢、蜀漢、趙宋、朱明與姚阿繡的關系,新莽、曹魏、元朝、清朝與鬼狐的關系。為了便于理解,筆者設計一個表格(見表1)。
將西漢同所謂“劉子固”聯(lián)系起來,需要提及劉邦、孺子嬰。西漢始于劉邦,終于孺子嬰。所謂“劉邦”,相關于“劉子固”的“劉”“固”:“劉邦”的“劉”,就是“劉子固”的“劉”;“邦”可以解釋為“封”,“封”可以解釋為“限制”,而“固”可以解釋為“禁錮”,“禁錮”能夠相通于“限制”。所謂“孺子嬰”的“子”,就是“劉子固”的“子”。
將東漢同所謂“姚阿繡”的“繡”聯(lián)系起來,需要提及東漢的建立者劉秀。劉秀,字文叔。所謂“劉秀”的“秀”,相關于“姚阿繡”的“繡”:“繡”內(nèi)含“秀”。所謂“文叔”,亦相關于“繡”:“繡”可以意味著用彩色絲線在綢緞上刺出各種花紋,而“文”可以解釋為“花紋”;“繡”可以相關于“精美華麗”,而“叔”可以相通于“淑”,“淑”可以解釋為“美麗”。
將蜀漢同“姚阿繡”的“阿”聯(lián)系起來,需要提及蜀漢后主劉禪。劉禪,小名阿斗。所謂“阿斗”的“阿”,就是“姚阿繡”的“阿”。
將趙宋同“姚”內(nèi)含的“兆”聯(lián)系起來,是因為“趙宋”的“趙”諧音于“兆”;將朱明同“姚”內(nèi)含的“女”聯(lián)系起來,是因為“朱”可以解釋為“紅”,“紅”可以相關于“女”?!芭焙汀罢住毕嘟Y(jié)合,能夠形成“姚”。
將新莽同相關于鬼狐的所謂“西家一子尚幼”聯(lián)系起來,需要提及被王莽廢掉的孺子嬰。這個孺子嬰,乃是西漢最后一個象征。所謂“西漢”,相通于“西家”。所謂“孺子嬰”,相通于“一子尚幼”:“一子”的“子”直通于“孺子嬰”的“子”,“尚幼”的“幼”相通于“孺子嬰”的“嬰”。鬼狐稱其“表叔”姓“李”,亦相關于孺子嬰,還相關于孺子嬰和王莽的關系。所謂“李”,內(nèi)含“孺子嬰”的“子”;“李”內(nèi)含“木”,“木”諧音于“目”,“目”內(nèi)含于“孺子嬰”的“嬰”之繁體“嬰”。所謂“孺”,有時可以解釋為“親屬”。對于孺子嬰來說,王莽屬于外戚。換個角度,對于王莽來說,孺子嬰屬于特殊的“外戚”。所謂“外戚”,相通于“表叔”:“外”在含義上與“表”相通;“戚”內(nèi)含的“尗”內(nèi)含于“叔”,“戚”內(nèi)含的“戈”在形體上與“叔”內(nèi)含的“又”有相似之處。這些情況,決定了那位姓“李”的表叔。所謂“李”,又暗通于“鬼狐”:“鬼狐”的“狐”相關于“狐貍”,“狐貍”的“貍”諧音于“李”。所謂“鬼狐”的“鬼”,相通于“王莽”:“王”諧音于“亡”,“亡”相關于“鬼”;“亡”通義于“死”,“死”諧音于“厶”,“厶”內(nèi)含于“鬼”;“鬼”往往被稱為“野鬼”,而“莽”可以通義于“野鬼”的“野”。王莽建立新朝。所謂“新”,亦相通于“西家一子尚幼”:“幼”可以通義于“新”。
將曹魏同相關于鬼狐的所謂“東鄰止一孤媼”聯(lián)系起來,需要提及被曹丕廢掉的漢獻帝劉協(xié)。漢獻帝乃是東漢最后一個象征,他曾使用“建安”這個年號。所謂“東漢”,相通于“東鄰”。所謂“建安”,相通于“孤媼”:“建”內(nèi)含“聿”,“聿”可以解釋為“筆”,“筆”可以相關于“筆直”,而“孤”可以相關于“孤直”,“孤直”能夠相通于“筆直”;“安”內(nèi)含“女”,“女”內(nèi)含于“媼”。所謂“孤媼”的“媼”,相關于老年。劉協(xié)失位時,正好四十歲;劉協(xié)去世時,已有五十四歲。在古代,五十四歲堪稱老年。所謂“孤媼”的“孤”,暗通于“鬼狐”的“狐”:“孤”在發(fā)音上與“狐”同韻,“孤”在形體上與“狐”有相同和相似之處。所謂“鬼魅”的“魅”,暗通于“曹魏”的“魏”:“魅”內(nèi)含“未”,“未”諧音于“魏”內(nèi)含的“委”;“魅”內(nèi)含“鬼”,“鬼”內(nèi)含于“魏”。
將元朝、清朝同相關于鬼狐的所謂“北向一家,兩扉半開”聯(lián)系起來,需要提及這兩個王朝的方位和特性。無論元朝,還是清朝,都發(fā)源于北方;元朝是蒙古族人創(chuàng)建的,清朝是滿族人創(chuàng)建的,兩個政權(quán)的奠基者都屬于游牧民族。這些情況,決定了所謂“北向一家,兩扉半開”。元朝和清朝,可以相通于“岑寂”:“岑”既可以解釋為“崖岸”,又內(nèi)含“山”,崖山乃是元朝最終滅亡宋朝的地方;“寂”可以解釋為“冷清”,“冷清”的“清”就是“清朝”的“清”。元朝和清朝,又可以相通于“鬼魅”:“元朝”的“元”在形體上與“鬼”有相似之處;“魅”內(nèi)含的“未”既可以表示五行中的“土”,又可以指十二生肖中的“羊”,“土”“羊”在形體上與“清”內(nèi)含的“”有相似之處。
在《阿繡》這個故事中,鬼狐起著“蹇修”的作用。所謂“蹇修”,乃是媒人的代稱。鬼狐做媒人,顯得很特別:在通常觀點看來,“媒人”的“人”與“鬼狐”的“鬼”是根本不同的,“人”與“鬼”分屬于兩個世界。既然將鬼狐聯(lián)系于新莽、曹魏、元朝、清朝,那么,與“鬼”相對立的“人”就能夠聯(lián)系于西漢、東漢、蜀漢、趙宋、朱明。所謂“媒人”的“媒”,可以相關于劉漢、趙宋、朱明:“劉漢”的“漢”之繁體是“漢”,而“媒”內(nèi)含“甘”,“甘”在形體上與“漢”有相似之處;“趙
宋”的“宋”內(nèi)含“木”,“木”內(nèi)含于“媒”;
“朱明”的“朱”可以解釋為“紅”,“紅”相關于“女”,“女”內(nèi)含于“媒”。所謂“媒”,諧
音于“沒”,而“沒”是多音字,既可以解釋為“無”,又可以解釋為“完”?;谒羞@些情況,鬼狐做媒人就能夠聯(lián)系于新莽取代西漢,曹魏取代東漢和蜀漢,元朝取代趙宋,清朝取代朱明。漢朝的長期存在和空前強盛,促使華夏族發(fā)展為漢族,宋朝、明朝都是漢族人建立的政權(quán)。既然漢族密切關聯(lián)于漢朝,漢族人建立的宋朝、明朝就能夠類比于漢朝;既然宋朝、明朝能夠類比于漢朝,取代宋朝的元朝、取代明朝的清朝就能夠類比于取代西漢的新莽、取代東漢和蜀漢的曹魏。進一步說,明朝也可以類比于宋朝,清朝也可以類比于元朝。這種類比,在《聊齋志異》中普遍地、大量地、反復地存在著。所有這些類比,歸根到底是服從和服務于影射明清關系的。
二
研究《聊齋志異》,不但需要關注具體的故事,而且必須把握全書的結(jié)構(gòu)。《聊齋志異》有多種本子,這里分析乾隆十六年歷城張希杰根據(jù)濟南朱氏殿春亭抄本過錄的本子,也就是所謂“鑄雪齋抄本”。
鑄雪齋抄本《聊齋志異》共十二卷,相關于明朝皇室十二輩。具體情況,詳述如下。
鑄雪齋抄本《聊齋志異》的第一卷,涉及四十二篇故事;所謂“四十二篇故事”的“四十二”,可以寫作“四二”,“四二”貫通于明朝皇室第一輩中的洪武皇帝朱元璋。朱元璋,又叫朱重八、朱興宗。所謂“朱重八”的“八”,可以聯(lián)系于“四二”:“四”和“二”相乘的結(jié)果是“八”。所謂“朱興宗”的“宗”,亦可以聯(lián)系于“四二”:“四”之大寫是“肆”,“肆”可以解釋為“陳列”,而“宗”內(nèi)含“示”,“示”可以解釋為“展示”,“展示”能夠相通于“陳列”;“二”可以解釋為“有區(qū)別”,而“宗”可以解釋為“派別”,“派別”能夠相通于“有區(qū)別”。
鑄雪齋抄本《聊齋志異》的第二卷,涉及三十九篇故事;所謂“三十九篇故事”的“三十九”,可以寫作“三九”,“三九”貫通于明朝皇室第二輩中的孝康皇帝朱標?!爸鞓恕钡摹皹恕敝斌w是“標”,“標”內(nèi)含“票”。所謂“票”,內(nèi)含“覀”,“覀”形似于“西”。所謂“西”,可以聯(lián)系于“三九”中的“九”:“西”內(nèi)含于“酉”,“酉”可以解釋為“酒”,“酒”諧音于“九”。所謂“票”,內(nèi)含“示”。所謂“示”,可以聯(lián)系于“三九”中的“三”:“三”在古代可以寫作“?”,“?”在形體上與“示”有相同和相似之處。
鑄雪齋抄本《聊齋志異》的第三卷,涉及四十五篇故事;所謂“四十五篇故事”的“四十五”,可以寫作“四五”,“四五”貫通于明朝皇室第三輩中的建文皇帝朱允炆。所謂“朱允炆”的“炆”,內(nèi)含“文”。所謂“文”,可以聯(lián)系于“四五”:“文”可以相通于“紊”,“紊”可以通義于“亂”,“亂”可以解釋為“任意”,而“四”之大寫是“肆”,“肆”亦可以解釋為“任意”;“亂”可以解釋為“沒有條理”,“五”可以解釋為“縱橫交錯”,二者能夠相通;“亂”可以解釋為“玩弄”,而“五”諧音于“舞”,“舞”可以解釋為“嘲弄”,“嘲弄”能夠相通于“玩弄”。
鑄雪齋抄本《聊齋志異》的第四卷,涉及四十篇故事;所謂“四十篇故事”的“四十”,可以寫作“四〇”,“四〇”貫通于明朝皇室第四輩中的宣德皇帝朱瞻基。所謂“朱瞻基”的“基”,內(nèi)含“其”。所謂“其”,可以聯(lián)系于“四〇”中的“四”:“四”形似于“罒”,“罒”按順時針方向或按逆時針方向旋轉(zhuǎn)九十度以后,在形體上與“其”有相似之處。所謂“其”,又可以聯(lián)系于“四〇”中的“〇”:“其”內(nèi)含“共”,作為多音字的“共”有時可以解釋為“環(huán)繞”,“環(huán)繞”相關于“圓”,“圓”相關于“〇”。
鑄雪齋抄本《聊齋志異》的第五卷,涉及四十三篇故事;所謂“四十三篇故事”的“四十三”,可以寫作“四三”,“四三”貫通于明朝皇室第五輩中的天順皇帝朱祁鎮(zhèn)。所謂“朱祁鎮(zhèn)”的“鎮(zhèn)”,內(nèi)含“真”。所謂“真”,可以聯(lián)系于“四三”中的“四”:“四”之大寫是“肆”,“肆”可以解釋為“直”,“直”內(nèi)含于“真”。所謂“真”,又可以聯(lián)系于“四三”中的“三”:“三”在古代可以寫作“參”,作為多音字的“參”有時可以解釋為“羅列”,而“真”內(nèi)含“具”,“具”可以解釋為“開列”,“開列”能夠相通于“羅列”。
鑄雪齋抄本《聊齋志異》的第六卷,涉及四十五篇故事;所謂“四十五篇故事”的“四十五”,可以寫作“四五”,“四五”貫通于明朝皇室第六輩中的成化皇帝朱見深。所謂“朱見深”的“深”,內(nèi)含“罙”。所謂“罙”,可以聯(lián)系于“四五”:“罙”內(nèi)含“木”,“木”可以相關于“棺”,“棺”內(nèi)含“官”,“官”內(nèi)含“?”,“?”按順時針方向或按逆時針方向旋轉(zhuǎn)九十度以后,在形體上與“四五”中的“四”有相似之處;“罙”剔除“木”以后剩余的部分,在形體上與“穴”有相同之處,“穴”可以相關于“墓”,“墓”內(nèi)含“土”,而“五”可以視為五行之一,第五即是“土”。實際上,無論“棺”,還是“墓”,皆相關于“死”“無”,而“死”諧音于“四”,“無”諧音于“五”。
鑄雪齋抄本《聊齋志異》的第七卷,涉及三十九篇故事;所謂“三十九篇故事”的“三十九”,可以寫作“三九”,“三九”貫通于明朝皇室第七輩中的弘治皇帝朱祐樘。所謂“朱祐樘”的“樘”,內(nèi)含“堂”。所謂“堂”,內(nèi)含“尚”,“尚”可以聯(lián)系于“三九”中的“三”:“三”在古代可以寫作“參”,作為多音字的“參”有時可以意味著下級按一定的禮節(jié)晉見上級;“尚”可以解釋為“尊崇”,“尊崇”能夠相通于下級晉見上級;“尚”可以解釋為“登”,“登”可以意味著自下而上,這能夠相通于下級晉見上級。所謂“堂”,內(nèi)含“土”,“土”可以聯(lián)系于“三九”中的“九”:“九”之大寫是“玖”,“玖”內(nèi)含“久”,“久”可以解釋為“堵塞”,“堵”內(nèi)含“土”,“塞”亦內(nèi)含“土”。
鑄雪齋抄本《聊齋志異》的第八卷,涉及四十三篇故事;所謂“四十三篇故事”的“四十三”,可以寫作“四三”,“四三”貫通于明朝皇室第八輩中的正德皇帝朱厚照。所謂“朱厚照”的“照”,內(nèi)含“昭”。所謂“昭”,可以聯(lián)系于“四三”中的“四”:“四”之大寫是“肆”,“肆”可以解釋為“勤勉”;“昭”是多音字,有時可以相通于“劭”,解釋為“勤勉”。所謂“昭”,又可以聯(lián)系于“四三”中的“三”:“三”在古代可以寫作“參”,作為多音字的“參”有時可以解釋為“對照”,而作為多音字的“昭”有時可以相同于“照”,這個“照”就是“對照”的“照”。
鑄雪齋抄本《聊齋志異》的第九卷,涉及四十九篇故事;所謂“四十九篇故事”的“四十九”,可以寫作“四九”,“四九”貫通于明朝皇室第九輩中的隆慶皇帝朱載坖。所謂“朱載坖”的“坖”,內(nèi)含“元”。所謂“元”,可以聯(lián)系于“四九”中的“四”:“四”之大寫是“肆”,“肆”可以解釋為“大”,“元”亦可以解釋為“大”。所謂“元”,又可以聯(lián)系于“四九”中的“九”:“九”之大寫是“玖”,“玖”內(nèi)含“久”,“久”可以相關于“先前”,而“元”可以相關于“原來”,“原來”能夠相通于“先前”。
鑄雪齋抄本《聊齋志異》的第十卷,涉及二十四篇故事;所謂“二十四篇故事”的“二十四”,可以寫作“二四”,“二四”貫通于明朝皇室第十輩中的萬歷皇帝朱翊鈞。所謂“朱翊鈞”的“鈞”,內(nèi)含“勻”。所謂“勻”,可以聯(lián)系于“二四”中的“二”:“二”可以用來表示分成兩樣,而“勻”可以解釋為“分出”,“分出”能夠相通于分成兩樣。所謂“勻”,又可以聯(lián)系于“二四”中的“四”:“四”形似于“匹”,“匹”可以解釋為“相配”“相當”,而“勻”可以意味著各部分的數(shù)量、大小等方面相同,這能夠相通于“相配”“相當”。
鑄雪齋抄本《聊齋志異》的第十一卷,涉及三十九篇故事;所謂“三十九篇故事”的“三十九”,可以寫作“三九”,“三九”貫通于明朝皇室第十一輩中的泰昌皇帝朱常洛。所謂“朱常洛”的“洛”,內(nèi)含“各”。所謂“各”,可以聯(lián)系于“三九”中的“三”:“三”在古代可以寫作“參”,作為多音字的“參”有時可以相關于“參差”,意味著長短、高低不一樣,而“各”可以表示不止一個并且彼此不同,這與“參差”有相通之處。所謂“各”,又可以聯(lián)系于“三九”中的“九”:“九”之大寫是“玖”,“玖”內(nèi)含“久”,而“各”內(nèi)含“夂”,“夂”形似于“久”;“九”諧音于
“就”,“就”可以解釋為“到”,而“各”可以解釋為“至”,“至”能夠相通于“到”。
鑄雪齋抄本《聊齋志異》的第十二卷,涉及三十九篇故事;所謂“三十九篇故事”的“三十九”,可以寫作“三九”,“三九”貫通于明朝皇室第十二輩中的天啟皇帝朱由校。所謂“朱由?!钡摹靶!?,內(nèi)含“交”。所謂“交”,可以聯(lián)系于“三九”中的“三”:“三”在古代可以寫作“參”,作為多音字的“參”有時可以解釋為“間雜”,而“交”可以解釋為“交錯”,“交錯”能夠相通于“間雜”。所謂“交”,又可以聯(lián)系于“三九”中的“九”:“九”是多音字,有時可以相通于“鳩”,解釋為“聚集”,而“交”可以解釋為“交匯”,“交匯”能夠相通于“聚集”。
綜上所述,鑄雪齋抄本《聊齋志異》的十二卷共有四百八十七篇故事。如果說鑄雪齋抄本的十二卷貫通于明朝皇室的十二輩,那么,鑄雪齋抄本十二卷涉及的四百八十七篇故事則相關于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明神宗,也就是萬歷皇帝朱翊鈞。朱翊鈞卒于萬歷四十八年七月。所謂“萬歷四十八年七月”,相通于鑄雪齋抄本的四百八十七篇故事。朱翊鈞曾自稱“禹齋”。如果說相關于朱翊鈞去世的所謂“萬歷四十八年七月”相通于鑄雪齋抄本的四百八十七篇故事,那么,朱翊鈞自稱的“禹齋”則相通于《聊齋志異》這個書名。所謂“禹齋”的“禹”,可以理解為五帝之一,進而理解為華夏族和漢族,最終指向朱明。所謂“聊齋志異”的“聊”,其本義是“耳鳴”?!岸毙嗡朴凇霸隆保傍Q”之繁體是“鳴”:“鳴”內(nèi)含“鳥”,“鳥”可以分解為“烏”“一”,“鳥”內(nèi)含的“一”與“鳴”內(nèi)含的“口”可以合成“日”,“日”與形似于“耳”的“月”可以合成“明”;“鳥”內(nèi)含的“烏”諧音于“無”,“無”與“明”可以連成“明無”,意味著明朝消失?!岸笨梢越忉尀椤傲T了”,“鳴”諧音于“明朝”的“明”:“明朝罷了”,仍然意味著明朝消失??梢姡傲凝S”的“聊”能夠象征故明,明朝乃是漢族人建立的政權(quán);在這一點上,“聊齋”的“聊”能夠相通于“禹齋”的“禹”。所謂“聊齋”的“齋”,就是“禹齋”的“齋”。至于“志異”,則相通于“朱翊鈞”的“翊鈞”:“志”可以意味著稱輕重,“鈞”可以理解為古代重量單位,二者能夠相通;“異”諧音于“翊”。
鑄雪齋抄本《聊齋志異》第十二卷中有一篇特殊的《寄生附》:在所謂“寄生附”三個字中,“寄生”二字稍微大一些,“附”這個字稍微小一些。也就是說,這一篇故事是以附錄形式出現(xiàn)的。既然以附錄形式出現(xiàn),它就不能單獨算作一篇。然而,這個附錄又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探討這種作用,有必要明了這個附錄“附”在什么位置。在鑄雪齋抄本第十二卷的三十九篇故事中,《寄生附》并沒有“附”在第三十九篇故事之后,而是“附”在第二十二篇故事之后。在第十二卷范圍內(nèi),《寄生附》之后有十七篇故事,《寄生附》之前有二十二篇故事。由此,筆者聯(lián)想到:崇禎十七年,朱由檢自縊,明朝滅亡;康熙二十二年,寧靖王朱術(shù)桂自縊,明鄭滅亡。在《寄生附》之后的十七篇故事中,與《寄生附》靠得最近的故事是《褚遂良》;所謂“褚遂良”,能夠暗通于自縊于崇禎十七年的朱由檢:“褚”是多音字,有時可以諧音于“朱”;“遂”可以解釋為“順應”,“由”可以解釋為“聽從”,二者能夠相通;“良”可以相關于“善良”“賢良”,“檢”可以相關于“品行”“節(jié)操”,二者能夠相通。在《寄生附》之前的二十二篇故事中,與《寄生附》靠得最近的故事是《王桂庵》;所謂“王桂庵”,能夠暗通于自縊于康熙二十二年的寧靖王朱術(shù)桂:“王桂庵”的“王”就是“寧靖王”的“王”;“王桂庵”的“桂”就是“朱術(shù)桂”的“桂”;“王桂庵”的“庵”諧音于“安”,“安”能夠通義于“寧靖王”的“寧靖”。寧靖王朱術(shù)桂自縊以后,鄭克塽向清朝投降。所謂“鄭克塽”,相通于“寄生附”:“鄭”之繁體是“鄭”,“鄭”內(nèi)含“奠”,“奠”通義于“祭”,“祭”諧音于“寄”;“鄭”內(nèi)含“阝”,“阝”內(nèi)含于“附”;“克”諧音于“可”,“可”內(nèi)含于“寄”;“塽”內(nèi)含“土”,“土”內(nèi)含于“生”;“塽”內(nèi)含的“爽”可以解釋為“失去”,“附”內(nèi)含的“付”可以相關于“付出”,二者能夠相通。
三
在詳細分析鑄雪齋抄本《聊齋志異》以后,現(xiàn)在著重分析1962年在淄博發(fā)現(xiàn)的二十四卷抄本《聊齋志異》。這個二十四卷抄本的結(jié)構(gòu),相關于大漢二十四帝。具體情況,詳述如下。
二十四卷抄本《聊齋志異》的卷一,涉及三十三篇故事;所謂“三十三篇故事”的“三十三”,可以寫作“三三”,“三三”貫通于漢高帝劉邦。所謂“劉邦”的“邦”,聯(lián)系于“三三”中的第一個“三”:“三”在古代可以寫作“參”,“參”內(nèi)含“厶”,“厶”諧音于“死”,而“邦”內(nèi)含“阝”,“阝”相關于“耳”,“耳”可以解釋為“罷了”,“罷了”可以通義于“完結(jié)”,“完結(jié)”能夠通義于“死”;“參”內(nèi)含“?”,“?”意味著頭發(fā)稠密,而“邦”剔除“阝”以后剩余的部分形似于“豐”,“豐”可以意味著草木茂盛,草木茂盛在意境上能夠相通或相似于頭發(fā)稠密。劉邦,字季。所謂“季”,聯(lián)系于“三三”中的第二個“三”:一年有四季,一季有三個月;“季”又可以指一季的第三個月。
二十四卷抄本《聊齋志異》的卷二,涉及二十六篇故事;所謂“二十六篇故事”的“二十六”,可以寫作“二六”,“二六”貫通于漢惠帝劉盈。所謂“劉盈”的“盈”,聯(lián)系于“二六”中的“二”:“二”之大寫是“貳”,“貳”可以解釋為“增加”,“盈”亦可以解釋為“增加”。所謂“盈”,又聯(lián)系于“二六”中的“六”:“盈”可以解釋為“滿”,古人說“月滿則虧,水滿則溢”,“溢”通義于“流”,“流”諧音于“六”。
二十四卷抄本《聊齋志異》的卷三,涉及二十篇故事;所謂“二十篇故事”的“二十”,可以寫作“二〇”,“二〇”貫通于漢文帝劉恒。所謂“劉恒”的“恒”,乃是多音字,有時可以相同于“亙”。所謂“亙”,聯(lián)系于“二〇”:“亙”剔除“日”以后剩余的部分,呈現(xiàn)為“二〇”中的“二”;“亙”內(nèi)含的“日”,可以形象地表示為“〇”。
二十四卷抄本《聊齋志異》的卷四,涉及十八篇故事;所謂“十八篇故事”的“十八”,可以寫作“一八”,“一八”貫通于漢景帝劉啟。所謂“劉啟”的“啟”,聯(lián)系于“一八”中的“一”:“一”可以解釋為“初次”,“啟”可以解釋為“開始”,二者能夠相通。所謂“啟”,又聯(lián)系于“一八”中的“八”:“八”之本義是“分別”,而“啟”可以解釋為“分開”,“分開”能夠通義于“分別”。
二十四卷抄本《聊齋志異》的卷五,涉及三十篇故事;所謂“三十篇故事”的“三十”,可以寫作“三〇”,“三〇”貫通于漢武帝劉徹。所謂“徹”,聯(lián)系于“三〇”中的“三”:“三”在古代可以寫作“參”,作為多音字的“參”有時可以解釋為“羅列”,而“徹”可以解釋為“排列”,“排列”能夠相通于“羅列”。所謂“徹”,又聯(lián)系于“三〇”中的“〇”:“徹”可以解釋為“盡”“完”,“盡”“完”能夠相通于“〇”。
二十四卷抄本《聊齋志異》的卷六,涉及十五篇故事;所謂“十五篇故事”的“十五”,可以寫作“一五”,“一五”貫通于漢昭帝劉弗陵。所謂“劉弗陵”的“弗”,聯(lián)系于“一五”中的“五”:“弗”可以解釋為“不”,“不”可以解釋為“勿”,“勿”諧音于“五”。所謂“劉弗陵”的“陵”,聯(lián)系于“一五”中的“一”:“一”可以解釋為“各”,“各”內(nèi)含“夂”,“夂”內(nèi)含于“陵”;“各”內(nèi)含“口”,而“陵”內(nèi)含“阝”,“阝”相關于“耳”,“耳”在形體上與“口”有相似之處;“各”可以解釋為“另”,“另”諧音于“陵”。
二十四卷抄本《聊齋志異》的卷七,涉及二十篇故事;所謂“二十篇故事”的“二十”,可以寫作“二〇”,“二〇”貫通于漢宣帝劉詢。所謂“劉詢”的“詢”之繁體是“詢”,“詢”內(nèi)含“言”。所謂“言”,聯(lián)系于“二〇”中的“〇”:“言”可以解釋為“政令”“命令”,“令”諧音于“〇”。所謂“詢”,內(nèi)含“旬”。所謂“旬”,聯(lián)系于“二〇”中的“二”:“旬”是多音字,有時可以相通于“均”,“均”內(nèi)含“勻”,“勻”可以解釋為“分出”,而“二”可以用來表示分成兩樣,這能夠相通于“分出”。
二十四卷抄本《聊齋志異》的卷八,涉及十八篇故事;所謂“十八篇故事”的“十八”,可以寫作“一八”,“一八”貫通于漢元帝劉奭。所謂“劉奭”的“奭”,內(nèi)含“大”。所謂“大”,聯(lián)系于“一八”:“大”內(nèi)含“一八”中的“一”;“大”內(nèi)含“人”,“人”形似于“一八”中的“八”。所謂“奭”,內(nèi)含“百”。所謂“百”,聯(lián)系于“一八”:“百”內(nèi)含“一八”中的“一”;“百”內(nèi)含“白”,“白”可以相通于“帛”,“帛”在發(fā)音上相似于“一八”中的“八”。
二十四卷抄本《聊齋志異》的卷九,涉及十八篇故事;所謂“十八篇故事”的“十八”,可以寫作“一八”,“一八”貫通于漢成帝劉驁。所謂“劉驁”的“驁”,內(nèi)含“敖”。所謂“敖”,聯(lián)系于“一八”:“敖”可以解釋為“糧倉”,“糧倉”的“倉”之繁體是“倉”,“倉”剔除“人”以后剩余的部分在形體上與“戶”“扈”有相同和相似之處,“戶”可以相同于“扈”,而“扈”內(nèi)含的“邑”諧音于“一八”中的“一”,“扈”內(nèi)含的“巴”諧音于“一八”中的“八”。所謂“驁”,內(nèi)含“馬”。所謂“馬”,亦聯(lián)系于“一八”:“馬”可以解釋為“大”,“大”內(nèi)含“一八”中的“一”,“大”內(nèi)含的“人”形似于“一八”中的“八”。
二十四卷抄本《聊齋志異》的卷十,涉及二十二篇故事;所謂“二十二篇故事”的“二十二”,可以寫作“二二”,“二二”貫通于漢哀帝劉欣。“劉欣”的“欣”可以解釋為“愛戴”。所謂“愛戴”的“愛”,聯(lián)系于“二二”中的第一個“二”:“二”在發(fā)音上與“愛”有相似之處。所謂“愛戴”的“戴”,聯(lián)系于“二二”中的第二個“二”:“二”之大寫是“貳”,“貳”之繁體是“貳”,“貳”在形體上與“戴”有相同和相似之處。
二十四卷抄本《聊齋志異》的卷十一,涉及二十八篇故事;所謂“二十八篇故事”的“二十八”,可以寫作“二八”,“二八”貫通于漢平帝劉衎。所謂“劉衎”的“衎”,聯(lián)系于“二八”中的“二”:“衎”內(nèi)含“彳”“亍”,“彳”和“亍”可以合成“行”,“行”可以解釋為“又”“也”“再”,“又”“也”“再”可以通義于“二”。所謂“衎”,又聯(lián)系于“二八”中的“八”:“衎”內(nèi)含“干”,“干”可以諧音于“乾”,“乾”可以解釋為“枯竭”,而“八”之大寫是“捌”,“捌”內(nèi)含“別”,“別”諧音于“癟”,“癟”可以解釋為“皺縮”,“皺縮”能夠通義于“枯竭”。
二十四卷抄本《聊齋志異》的卷十二,涉及二十五篇故事;所謂“二十五篇故事”的“二十五”,可以寫作“二五”,“二五”貫通于漢更始帝劉玄。所謂“劉玄”的“玄”,內(nèi)含“亠”。所謂“亠”,聯(lián)系于“二五”中的“二”:“二”形似于“亠”。所謂“玄”,內(nèi)含“一”“幺”。所謂“一”“幺”,聯(lián)系于“二五”中的“五”:“五”可以相通于“伍”,指古時軍隊的最小編制單位;“軍隊”的“軍”之繁體是“軍”,“玄”內(nèi)含的“一”之大寫是“壹”,“軍”內(nèi)含的“冖”內(nèi)含于“壹”,“軍”內(nèi)含的“田”相關于“壹”內(nèi)含的“豆”,“軍”剔除“冖”“田”以后剩余的兩個“十”相關于“壹”內(nèi)含的“士”;“伍”指古時軍隊的最小編制單位,而“玄”內(nèi)含的“幺”可以解釋為“一”,“一”之本義是最小原始單位。
二十四卷抄本《聊齋志異》的卷十三,涉及十三篇故事;所謂“十三篇故事”的“十三”,可以寫作“一三”,“一三”貫通于漢光武帝劉秀。劉秀,字文叔。所謂“劉秀”的“秀”以及“文叔”的“文”,聯(lián)系于“一三”中的“一”:“文”可以意味著美麗而善良,“秀”可以意味著美麗而不俗,“一”可以意味著純凈而不雜,三者能夠相通。所謂“文叔”的“叔”,聯(lián)系于“一三”中的“三”:“叔”可以意味著在兄弟排行中居于第三位。
二十四卷抄本《聊齋志異》的卷十四,涉及二十一篇故事;所謂“二十一篇故事”的“二十一”,可以寫作“二一”,“二一”貫通于漢明帝劉莊。所謂“劉莊”的“莊”,聯(lián)系于“二一”中的“二”:“莊”可以解釋為“裝飾”,“裝”可以解釋為“假扮”“假作”,而“二”可以解釋為“不專一”“不忠誠”,“不專一”“不忠誠”能夠相通于“假扮”“假作”。所謂“莊”,又聯(lián)系于“二一”中的“一”:“莊”可以解釋為“認真”“嚴肅”,而“一”可以解釋為“專一”“純一”,“專一”“純一”能夠相通于“認真”“嚴肅”。
二十四卷抄本《聊齋志異》的卷十五,涉及二十二篇故事;所謂“二十二篇故事”的“二十二”,可以寫作“二二”,“二二”貫通于漢章帝劉炟。所謂“劉炟”的“炟”,內(nèi)含“火”。所謂“火”,聯(lián)系于“二二”中的第一個“二”:“火”可以相通于“伙”,“伙”可以解釋為“同伴”,“同伴”涉及雙方,能夠相關于“二”。所謂“炟”,內(nèi)含“旦”。所謂“旦”,聯(lián)系于“二二”中的第二個“二”:“旦”諧音于“誕”,“誕”可以解釋為“欺騙”,而“二”可以解釋為“不忠誠”,“不忠誠”能夠相通于“欺騙”。
二十四卷抄本《聊齋志異》的卷十六,涉及十二篇故事;所謂“十二篇故事”的“十二”,可以寫作“一二”,“一二”貫通于漢和帝劉肇。所謂“劉肇”的“肇”,聯(lián)系于“一二”中的“一”:“一”可以解釋為“初次”,“肇”可以解釋為“開始”,二者能夠相通。所謂“肇”,又聯(lián)系于“一二”中的“二”:“二”之大體是“貳”,“貳”內(nèi)含“弋”,“弋”可以解釋為“獲取”,而“肇”可以解釋為“圖謀”,“圖謀”能夠相通于“獲取”;“肇”可以寫作“肈”,“肈”內(nèi)含“戈”,“戈”內(nèi)含“弋”,“弋”內(nèi)含于“貳”。
二十四卷抄本《聊齋志異》的卷十七,涉及十八篇故事;所謂“十八篇故事”的“十八”,可以寫作“一八”,“一八”貫通于漢殤帝劉隆。所謂“劉隆”的“隆”,可以解釋為“豐大”。所謂“豐大”的“大”,聯(lián)系于“一八”:“大”內(nèi)含“一八”中的“一”;“大”內(nèi)含“人”,“人”形似于“一八”中的“八”。
二十四卷抄本《聊齋志異》的卷十八,涉及十八篇故事;所謂“十八篇故事”的“十八”,可以寫作“一八”,“一八”貫通于漢安帝劉祜。所謂“劉祜”的“祜”,內(nèi)含“礻”。所謂“礻”,聯(lián)系于“一八”中的“八”:“礻”相關于“示”,而“八”之大寫是“捌”,“捌”可以意味著一種聚攏谷物的沒有齒的耙,“耙”內(nèi)含的“耒”在形體上與“示”有相似之處。所謂“祜”,內(nèi)含“古”。所謂“古”,聯(lián)系于“一八”中的“一”:“一”之大寫是“壹”,“壹”在形體上與“古”有相同之處。
二十四卷抄本《聊齋志異》的卷十九,涉及十一篇故事;所謂“十一篇故事”的“十一”,可以寫作“一一”,“一一”貫通于漢順帝劉保。所謂“劉?!钡摹氨!?,內(nèi)含“亻”。所謂“亻”,聯(lián)系于“一一”:“亻”相關于“人”,“人”可以相通于“仁”,“仁”內(nèi)含“二”,“二”可以分解為兩個“一”,兩個“一”可以連成“一一”;“仁”通義于“慈”,“慈”內(nèi)含兩個“幺”,兩個“幺”可以解釋為兩個“一”,兩個“一”相關于“一一”。所謂“?!保瑑?nèi)含“呆”。所謂“呆”,亦聯(lián)系于“一一”:“呆”可以解釋為“不靈活”,“不靈活”相通于“一成不變”,從而相關于“一”;“呆”是多音字,有時相同于“槑”,“槑”內(nèi)含兩個“呆”,兩個“呆”相關于兩個“一”,兩個“一”可以連成“一一”。
二十四卷抄本《聊齋志異》的卷二十,涉及十篇故事;所謂“十篇故事”的“十”,可以寫作“一〇”,“一〇”貫通于漢沖帝劉炳。所謂“劉炳”的“炳”,可以解釋為“光明”。所謂“光明”的“明”,聯(lián)系于“一〇”的“一”:“一”之大寫是“壹”,“壹”可以解釋為“暫”“稍”,“暫”內(nèi)含的“日”與“稍”內(nèi)含的“月”能夠合成“明”。所謂“光明”的“光”,聯(lián)系于“一〇”的“〇”:“光”可以解釋為“一點兒不?!?,“一點兒不?!蹦軌蛳嗤ㄓ凇癌枴薄?/p>
二十四卷抄本《聊齋志異》的卷二十一,涉及十六篇故事;所謂“十六篇故事”的“十六”,可以寫作“一六”,“一六”貫通于漢質(zhì)帝劉纘。所謂“劉纘”的“纘”,可以解釋為“繼承”。所謂“繼承”,聯(lián)系于“一六”:“一六”諧音于“遺留”,“遺留”能夠相通于“繼承”。所謂“纘”,可以相同于“纂”,解釋為“撰寫”。所謂“撰寫”,亦聯(lián)系于“一六”:“撰”內(nèi)含“巽”,“巽”在形體上與“異”有相同和相似之處,“異”諧音于“一六”中的“一”;“寫”是多音字,有時可以相同于“瀉”,“瀉”可以通義于“流”,“流”諧音于“一六”中的“六”。
二十四卷抄本《聊齋志異》的卷二十二,涉及十五篇故事;所謂“十五篇故事”的“十五”,可以寫作“一五”,“一五”貫通于漢桓帝劉志。所謂“劉志”的“志”,可以相通于“誌”,“誌”內(nèi)含“言”“士”。所謂“言”“士”,聯(lián)系于“一五”中的“一”:“一”之大寫是“壹”,“壹”內(nèi)含“士”;“壹”內(nèi)含“豆”,“豆”內(nèi)含于“逗”,“逗”可
以解釋為“透露”,而“言”可以解釋為“告知”,“告知”能夠相通于“透露”。所謂“誌”,內(nèi)含“心”。所謂“心”,聯(lián)系于“一五”中的“五”:“五”諧音于“午”,“午”可以解釋為“違逆”,“違逆”的“違”可以相同于“韋”,“韋”可以相通于“圍”,“圍”可以解釋為“圍繞”,而“心”可以解釋為“中心”,“中心”能夠相通于“圍繞”。
二十四卷抄本《聊齋志異》的卷二十三,涉及二十篇故事;所謂“二十篇故事”的“二十”,可以寫作“二〇”,“二〇”貫通于漢靈帝劉宏。所謂“劉宏”的“宏”,可以相通于“弘”。所謂“弘”,內(nèi)含“弓”。所謂“弓”,聯(lián)系于“二〇”中的“二”:“二”之大寫是“貳”,“貳”內(nèi)含“弋”,“弋”可以意味著一種帶繩子的箭,“箭”能夠相關于“弓”。所謂“弘”,內(nèi)含“厶”。所謂“厶”,聯(lián)系于“二〇”中的“〇”:“厶”諧音于“死”,“死”相關于“無”,“無”相關于“〇”。
二十四卷抄本《聊齋志異》的卷二十四,涉及二十五篇故事;所謂“二十五篇故事”的“二十五”,可以寫作“二五”,“二五”貫通于漢獻帝劉協(xié)。所謂“劉協(xié)”的“協(xié)”,關聯(lián)于“二五”中的“二”:“協(xié)”可以解釋為“協(xié)作”,涉及雙方,從而相關于“二”。所謂“協(xié)”,又聯(lián)系于“二五”中的“五”:“協(xié)”可以解釋為“相同”,“五”可以解釋為“相類”,二者能夠相通。
綜上所述,《聊齋志異》二十四卷抄本累計四百七十四篇故事。為了理解這個數(shù)字,必須提及蒲松齡所寫《聊齋自志》。《聊齋自志》寫于“康熙己未春日”。所謂“康熙己未春日”,也就是康熙十八年春日,相當于公元1679年春日。由此,筆者想到宋元崖山之戰(zhàn)發(fā)生于1279年春日。當1679年春蒲松齡撰寫《聊齋自志》之時,正值趙宋滅亡四百周年。所謂“聊齋”,相關于趙宋滅亡四百載祭:“聊”內(nèi)含“耳”,“耳”可以解釋為“罷了”,而“趙”之繁體是“趙”,“趙”內(nèi)含的“走”可以解釋為“喪失”,“趙”內(nèi)含的“肖”可以解釋為“消失”,“喪失”“消失”可以相通于“死亡”,“死亡”能夠相通于“罷了”;“聊”可以解釋為“深”,“深”內(nèi)含“罙”,“罙”在形體上與“宋”有相同之處;“聊”內(nèi)含的“卯”在含義上可以與“四”相通,“聊”內(nèi)含的“耳”在形體上與“百”有相似之處,“齋”在發(fā)音上與“載”有相似之處,“齋”在含義上可以與“祭”相通。由宋元交替,筆者想到元太祖鐵木真即皇帝位于1206年春。從1206年春元太祖即皇帝位至1279年春元王朝統(tǒng)一中國,歷時七十三周年;如果將這個政權(quán)比作一個人,其年齡應該看虛歲,那就是七十四歲。這個七十四歲,再加上前述宋元交替以后的四百年,累計四百七十四載。這個四百七十四載,暗通于二十四卷抄本《聊齋志異》的四百七十四篇故事。一方面是大漢二十四帝,另一方面是從元太祖即皇帝位至元王朝統(tǒng)一中國所經(jīng)歷的七十四歲,以及宋元交替以后的四百年。在宋元交替以后的四百年中,又發(fā)生了明清交替。所有這些對比,是非常鮮明的,能夠清晰地反映《聊齋志異》的主旨。
四
《聊齋志異》除了鑄雪齋抄本、二十四卷抄本以外,還有其他不少本子。張友鶴整理的《聊齋志異會校會注會評本》,共收錄四百九十一篇故事,是比較齊全的一個本子。如果說鑄雪齋抄本的十二卷相關于明朝皇室的十二輩,鑄雪齋抄本的四百八十七篇故事相關于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而二十四卷抄本的卷數(shù)相關于大漢二十四帝,二十四卷抄本的四百七十四篇故事相關于從元太祖即皇帝位至元王朝統(tǒng)一中國所經(jīng)歷的七十四歲,以及宋元交替以后的四百年,那么,張友鶴整理的《聊齋志異會校會注會評本》所含四百九十一篇故事也應該而且能夠有特殊指向。筆者經(jīng)過反復研究,發(fā)現(xiàn)這四百九十一篇故事密切聯(lián)系于兩位皇帝:漢朝首位皇帝劉邦,漢朝末位皇帝劉協(xié)。關于劉邦的出生年份,存在兩種說法:一說是公元前256年,另一說是公元前247年。如果將公元前256年視為四百九十一年中的第一年,第四百九十一年則應該是公元234年;這一年,恰好是劉協(xié)去世之年??梢?,張友鶴編輯的《聊齋志異會校會注會評本》所含四百九十一篇故事能夠貫通于從劉邦出生至劉協(xié)去世的歷史跨度。在劉協(xié)去世那一年,諸葛亮也去世了。諸葛亮是蜀漢丞相,他的最大理想就是北伐中原、恢復漢朝。諸葛亮,字孔明。所謂“諸葛亮”的“諸”,諧音于“朱明”的“朱”;所謂“孔明”的“明”,恰是“朱明”的“明”。這些情況,密切關聯(lián)于四百九十一篇故事。
除了四百九十一篇故事以外,還有《蟄蛇》《龍》《愛才》這三篇故事值得注意;它們原載于《〈聊齋志異〉拾遺》,《〈聊齋志異〉拾遺》是清朝道光年間《得月簃叢書》中的一種?!断U蛇》《龍》《愛才》這三篇故事,實際上關聯(lián)于朱慈烺、朱慈炯、朱慈炤,他們是崇禎帝朱由檢的三個兒子。朱慈烺是皇太子,他相關于所謂“蟄蛇”:“蛇”是朱慈烺的屬相;“蟄”可以意味著潛藏而未披露,這符合作為皇太子的朱慈烺在崇禎帝自縊以后未能接位、下落不明的狀況。朱慈炯相關于所謂“龍”:“炯”內(nèi)含“冋”,“冋”相同于“冂”,而“龍”之繁體是“龍”,“龍”內(nèi)含“冂”;“龍”是多音字,有時可以相通于“壟”,“壟”可以解釋為“山岡”,“山岡”的“岡”之繁體是“岡”,“岡”內(nèi)含“冂”;“冂”可以意味著遠的郊野,這在意境上能夠相通于山岡。朱慈炤相關于所謂“愛才”:“愛”之繁體是“愛”,“愛”在形體上與“受”有相同和相似之處,“受”可以解釋為“接受”“容納”,而“炤”內(nèi)含“召”,“召”可以解釋為“征召”,“征召”能夠相通于“接受”“容納”,不接受對方就不會征召對方,不容納對方也不會征召對方;“受”可以相通于“授”,“授”可以解釋為“給予”“任命”,而“征召”意味著授予官職或另有調(diào)用;“才”諧音于“纔”,“纔”之右半部的上一半內(nèi)含“”“口”“比”,“”形似于“召”內(nèi)含的“刀”,“口”內(nèi)含于“召”,而“比”內(nèi)含的“匕”可以意味著短刀,“短刀”的“短”內(nèi)含的“口”內(nèi)含于“召”,“短刀”的“刀”內(nèi)含于“召”。
朱慈烺、朱慈炯、朱慈炤分別出生于公元1629年、1632年、1633年。到了1640年6月5日,蒲松齡出生。公元1640年6月5日,時值庚辰年辛巳月丁卯日。這些時間,能夠?qū)佑凇读凝S志異》有關篇數(shù)(目)。為此,筆者設計一個表格(見表2)。
對于這個表格,有必要作出一些解釋。
首先,解釋“庚辰年”“辛巳月”“丁卯日”直接派生的數(shù)字。
在“庚辰年”“辛巳月”“丁卯日”之下的第一個層面,相繼出現(xiàn)“一三”“四”“一六”。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這個庚辰年辛巳月丁卯日,相當于崇禎十三年四月十六日;“十三年”的“十三”可以寫作“一三”,“四月”的“四”可以立即使用,“十六日”的“十六”可以寫作“一六”。
在“庚辰年”“辛巳月”“丁卯日”之下的第二個層面,相繼出現(xiàn)“一七”“一八”“四”。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庚辰”在干支中居于第十七位,“十七”可以寫作“一七”;“辛巳”在干支中居于第十八位,“十八”可以寫作“一八”;“丁卯”在干支中居于第四位,“四”可以立即使用。
在“庚辰年”“辛巳月”“丁卯日”之下的第三個層面,相繼出現(xiàn)“七”“五”“八”“六”“四”
“四”。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庚辰”的“庚”在天干中居于第七位,“庚辰”的“辰”在地支中居于第五位;“辛巳”的“辛”在天干中居于第八位,“辛巳”的“巳”在地支中居于第六位;“丁卯”的“丁”在天干中居于第四位,“丁卯”的“卯”在地支中居于第四位。
其次,解釋“庚辰年”“辛巳月”“丁卯日”直接派生的數(shù)字向所謂“過渡數(shù)”的轉(zhuǎn)化。
“庚辰年”“辛巳月”“丁卯日”直接派生的“一三”“四”“一六”,轉(zhuǎn)化出“四九二”。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一三”中有“一”,“一六”中也有“一”,兩個“一”相加的結(jié)果是“二”;“一
三”中有“三”,“一六”中有“六”,“三”和“六”相加的結(jié)果是“九”;“二”“九”以及“四”,能夠連成“四九二”。
“庚辰年”“辛巳月”“丁卯日”直接派生的“一七”“一八”“四”,轉(zhuǎn)化出“四八九”。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一七”中有“七”,“一八”中有“八”,“七”“八”“四”可以連成“四八七”;“一七”中有“一”,“一八”中也有“一”,這兩個“一”并入“四八七”,能夠出現(xiàn)“四八九”。
“庚辰年”“辛巳月”“丁卯日”直接派生的“七”“五”“八”“六”“四”“四”,轉(zhuǎn)化出“四六五”。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從“庚辰年”直接派生的“七”“五”中提取“五”,從“辛巳月”直接派生的“八”“六”中提取“六”,從“丁卯日”直接派生的“四”“四”中提取一個“四”;所謂“五”“六”“四”,能夠連成“四六五”。至于“庚辰年”直接派生的“七”“五”中的“七”,“辛巳月”直接派生的“八”“六”中的“八”,“丁卯日”直接派生的“四”“四”中的另外一個“四”,這三個數(shù)字內(nèi)含于“庚辰年”“辛巳月”“丁卯日”直接派生的“一七”“一八”“四”。
將“四九二”“四八九”“四六五”稱作“過渡數(shù)”,意味著它們是從蒲松齡出生時間向《聊齋志異》有關篇數(shù)(目)轉(zhuǎn)化的橋梁和中介。
最后,解釋所謂“過渡數(shù)”向《聊齋志異》有關篇數(shù)(目)的轉(zhuǎn)化。
所謂“四九二”“四八九”,轉(zhuǎn)化出“四九一”
“四八七”以及《蟄蛇》《龍》《愛才》?!八木哦敝械摹岸笨梢苑纸鉃椤耙弧薄耙弧保八陌司拧敝械摹熬拧笨梢苑纸鉃椤捌摺薄岸?。將“四九二”中的“二”替換為“一”,“四九二”就變成“四九一”;將“四八九”中的“九”替換為“七”,“四八九”就變成“四八七”。“四九二”中的“二”分解出的“一”“一”,使用一個“一”,剩余一個“一”;“四八九”中的“九”分解出的“七”“二”,使用“七”,剩余“二”:剩余的“一”“二”相加,結(jié)果是“三”。這樣,就出現(xiàn)“四九一”“四八七”以及“三”。所謂“四九一”,可以讀作“四百九十一”;這個“四百九十一”,暗通于張友鶴整理的《聊齋志異會校會注會評本》中的四百九十一篇故事。所謂“四八七”,可以讀作“四百八十七”;這個“四百八十七”,暗通于鑄雪齋抄本《聊齋志異》中的四百八十七篇故事。所謂“三”,則暗通于《蟄蛇》《龍》《愛才》這三篇故事:《蟄蛇》貫通于“四九二”中的“二”分解出的兩個“一”中的一個,《龍》《愛才》貫通于“四八九”中的“九”分解出的“二”。《蟄蛇》《龍》《愛才》可以分別相關于朱慈烺、朱慈炯、朱慈炤,這三個兄弟中的朱慈烺是皇太子;相關于皇太子的《蟄蛇》排在前面而對應“一”,相關于另外兩位皇子的《龍》《愛才》排在后面而對應“二”。三位皇子的年紀與蒲松齡相差不多,蒲松齡的屬相是“龍”,而相關于三位皇子的三篇文章中的第二篇是《龍》;其中的關系,是非常微妙的。
所謂“四六五”,轉(zhuǎn)化出“四七四”?!八牧濉敝械摹八摹敝蓖ㄓ凇八钠咚摹敝械牡谝粋€“四”;“四六五”中的“六”比“四七四”中的“七”少“一”,“四六五”中的“五”比“四七四”中的第二個“四”多“一”,一少一多相互持平。“四六五”轉(zhuǎn)化出的“四七四”,可以讀作“四百七十四”;這個“四百七十四”,暗通于二十四卷抄本《聊齋志異》中的四百七十四篇故事。
相關于蒲松齡出生的“庚辰”“辛巳”“丁卯”,又可以相關于所謂“聊齋志異”。具體情況,分述如下。
所謂“聊齋志異”的“聊”,貫通于“丁卯”:“聊”內(nèi)含“耳”,“耳”在形體上與“丁”有相似之處;“耳”在形體上與“目”有相似之處,“目”按順時針方向或按逆時針方向旋轉(zhuǎn)九十度以后,在形體上與“四”有相似之處,“四”能夠相通于“丁”,“四”亦能夠相通于“卯”;“聊”內(nèi)含“卯”。
所謂“聊齋志異”的“齋”,貫通于“辛巳”:“齋”之繁體是“齋”,“齋”內(nèi)含“刀”,而“辛”之本義是“刑刀”;“齋”可以相關于“祭祀”,“祭祀”的“祀”內(nèi)含“巳”。
所謂“聊齋志異”的“志”,貫通于“庚辰”的“辰”:“辰”既可以泛指眾星,又可以特指北極星,古代即有“眾星拱極”的說法,這相關于一個中心;“志”可以意味著箭靶的中心,又可以意味著向慕,向慕需要集中于一個目標。
所謂“聊齋志異”的“異”,貫通于“庚辰”的“庚”:“庚”可以相通于“更”,解釋為“更換”,而“異”可以解釋為“不同”“其他”,“不同”“其他”能夠相通于“更換”。
蒲松齡,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又稱異史氏。這些稱謂,存在特殊含義。具體情況,分述如下。
所謂“蒲松齡”“留仙”,相關于劉漢、趙宋、朱明。“蒲”可以相關于“蒲柳”“香蒲”:“蒲柳”的“柳”諧音于“劉”,“劉”乃是漢朝皇帝之姓氏;“香蒲”的“香”可以分解為“禾”“日”,而漢獻帝是劉伯和,“伯和”的“和”內(nèi)含“禾”,“伯和”的“伯”內(nèi)含“日”?,F(xiàn)在重新回到“蒲柳”上來,“蒲柳”的“柳”內(nèi)含“木”,“木”內(nèi)含于“宋”;“柳”內(nèi)含“卯”,“卯”在發(fā)音上同韻于“趙”,“趙”乃是宋朝皇帝之姓氏。“蒲松齡”的“松”諧音于“宋朝”的“宋”;“松”內(nèi)含“木”,“木”內(nèi)含于“宋”;“松”可以分解為“十八公”,宋朝恰好有十八位皇帝;“松”內(nèi)含“厶”,“厶”諧音于“死”,“死”可以象征趙宋滅亡?!捌阉升g”的“齡”內(nèi)含“齒”,“齒”相關于“牙”,“牙”諧音于“厓”,而“留仙”的“仙”內(nèi)含“山”,“山”與“厓”可以連成“厓山”,“厓山”今作“崖山”,崖山是趙宋最后滅亡的地點?!捌阉升g”的“齡”內(nèi)含“令”,而“留仙”的“仙”內(nèi)含“亻”,“亻”與“令”可以合成“伶”;“伶”既可以解釋為“聰明”,又能夠解釋為“孤獨”;“聰明”聯(lián)系于“孤獨”,能夠意味著朱明滅亡。所謂“留仙”的“留”,諧音于“劉”,“劉”是漢朝皇帝之姓氏;“留”不但可以象征漢朝,而且能夠指向漢族人建立的宋朝、明朝。
所謂“劍臣”,既象征著作為漢族人的蒲松齡是明朝崇禎皇帝的百姓,又意味著作為明朝遺民的蒲松齡處于清朝統(tǒng)治之下?!皠Τ肌钡摹皠Α敝斌w是“劍”,“劍”內(nèi)含“刂”,“刂”內(nèi)含于“劉”,“劉”內(nèi)含的“刀”亦相關于“劍”內(nèi)含的“刂”,而“劉”是“劉”之繁體,“劉”乃是漢朝皇帝之姓氏;漢朝導致漢族之稱謂的產(chǎn)生,蒲松齡乃是漢族人。明朝崇禎皇帝朱由檢也是漢族人,“朱由檢”的“檢”之繁體是“檢”,“檢”內(nèi)含“僉”,“僉”內(nèi)含于“劍”;崇禎十三年,蒲松齡出生,他堪稱崇禎帝的百姓。順治元年,清朝皇帝福臨入關?!案ER”的“臨”之繁體是“臨”,“臨”內(nèi)含“臣”,這個“臣”就是“劍臣”的“臣”。蒲松齡很快處于清朝統(tǒng)治之下。
所謂“柳泉居士”,既貫通于劉漢、趙宋、朱明,又聯(lián)系于曹魏、元朝、清朝?!傲邮俊钡摹傲必炌ㄓ趧h、趙宋:“柳”諧音于“劉漢”的“劉”;“柳”內(nèi)含的“木”內(nèi)含于“趙宋”的“宋”,“柳”內(nèi)含的“卯”在發(fā)音上同韻于“趙宋”的“趙”?!傲邮俊钡摹叭必炌ㄓ谥烀鳎骸叭眱?nèi)含“日”,“日”內(nèi)含于“朱明”的“明”;“泉”內(nèi)含“水”,“水”相關于陰性,而“明”內(nèi)含“月”,“月”亦相關于陰性?!傲邮俊钡摹熬印甭?lián)系于曹魏、元朝:“居”內(nèi)含“尸”,而“曹魏”的“魏”內(nèi)含“鬼”,“鬼”能夠相通于“尸”;“居”內(nèi)含“蒙古族”的“古”,元朝就是蒙古族人建立的?!傲邮俊钡摹笆俊甭?lián)系于清朝:“士”在形體上與“清朝”的“清”有相似之處。
所謂“異史氏”,實際上相關于非漢人建立的政權(quán)之歷史。將其比較于所謂“太史公”,能夠得到重要啟示。
在蒲松齡生活的時代,明朝、南明、明鄭相繼滅亡,清朝逐步確立起在全國的統(tǒng)治。明朝滅亡時,蒲松齡只有五歲。如果說蒲松齡對明朝有清晰的記憶,那是夸大其詞。然而,蒲松齡畢竟在明朝時代生活過幾年,而且他本身是漢族人,他對漢族人建立的政權(quán)還是有一定感情的。不過蒲松齡并非天生的圣人,他也希望在清朝獲得一些功名。蒲松齡在十九歲時參加縣、府、道考試,以三個第一名考中秀才,然而此后屢應省試不第,直至七十一歲才援例始成貢生?;谶@種情況,蒲松齡不可能沒有情緒,不滿肯定在逐步積累。一方面是積累不滿,另一方面是追求功名,蒲松齡的人生在很長時間內(nèi)就是在這種矛盾運動中度過的。值得注意的是,科舉問題在《聊齋志異》中有所反映,“科舉”二字可以作出特殊解讀。所謂“科”,內(nèi)含“禾”。“禾”可以相關于漢朝、宋朝、明朝:漢獻帝是劉伯和,“劉伯和”的“和”內(nèi)含“禾”;“宋朝”的“宋”內(nèi)含“木”,“木”內(nèi)含于“禾”;明朝皇帝之姓氏是“朱”,“朱”形似于“禾”。所謂“科”,內(nèi)含“斗”,“斗”諧音于“鬥”,“鬥”可以寫作“鬬”?!棒`”內(nèi)含“斤”,“斤”可以解釋為“砍殺”?!棒`”又相關于三個“王”:“鬬”在形體上直接呈現(xiàn)兩個“王”;“鬬”剔除“斤”“鬥”以后剩余的部分,在形體上相似于“王”。相關于“斤”的“砍殺”,與三個“王”相聯(lián)系,再與相關于“禾”的漢、宋、明三個王朝相聯(lián)系,就能夠出現(xiàn)取代漢朝、宋朝、明朝的意境;所謂“王”,諧音于“亡”,相關于漢朝、宋朝、明朝之滅亡。所謂“舉”,可以解釋為“全”,“全”內(nèi)含“人”“王”:“人”可以象征漢朝和漢族人建立的政權(quán),“王”諧音于“亡”。所有這些解釋,完全符合《聊齋志異》的藝術(shù)設計。完全可以說,蒲松齡在《聊齋志異》中記載了明亡清興的事實,表達了他自己對故明的懷念。
蒲松齡經(jīng)歷了明清交替,他一生的絕大部分時間是在清朝統(tǒng)治之下度過的。由此,筆者想到施耐庵、羅貫中,他們都經(jīng)歷過元朝統(tǒng)治。更重要的是,施耐庵、羅貫中的長篇小說影響深遠。《三國演義》借助蜀魏關系影射宋元關系,《水滸傳》借助遼宋關系影射元明關系。在《聊齋志異》中,有一篇故事叫作《曹操?!罚徊懿偌芸諙|漢朝廷,成為曹魏的奠基人。在《聊齋志異》中,有一篇故事叫作《秦檜》;秦檜與宋江時代有交集,后來秦檜出賣南宋利益。此時,筆者又想到作為神魔小說的《西游記》,這部作品對蒲松齡也是有影響的,《聊齋志異》中有一篇故事叫作《齊天大圣》。
蒲松齡是北方人,他也到過南方。1670年,蒲松齡應任江蘇寶應知縣的友人孫蕙之邀,南游做幕賓。1671年,蒲松齡返回故里。他在南方的時候,南明已經(jīng)消失多年。雖然如此,但是,南方仍然有冒辟疆等朱明遺民懷念故明。冒辟疆生于1611年,卒于1693年,在時間上與蒲松齡有交集。至于蒲松齡是否與冒辟疆有過交往,筆者無法判斷。“借離合之情,寫興亡之感”的《桃花扇》,明確提到冒辟疆;借“假語存”而將“真事隱”的《石頭記》,則涉及蒲松齡,這是筆者在反復研究的基礎上發(fā)現(xiàn)的。《聊齋志異》成書于1679年,那時《石頭記》還沒有產(chǎn)生?!妒^記》在手法、結(jié)構(gòu)、內(nèi)容等方面與《聊齋志異》有很多雷同之處,這是值得高度關注的。
《聊齋志異》上承《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下啟《石頭記》,起到非凡的作用。在中國文學史和文化史上,《聊齋志異》具有獨特的地位?!读凝S志異》需要重新認識,蒲松齡需要重新評價。適應這種需要,必須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堅持科學思維和藝術(shù)思維相結(jié)合,從方法論入手,進而深入各個具體問題,逐步構(gòu)建一個嶄新的學術(shù)體系,開展一場深刻的學術(shù)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