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反應速度;趣味游戲;小學生;速度素質
中圖分類號:G623.8" " "文獻標識碼:B" " "文章編號:1005-2410(2025)03-0102-03
一、基礎刺激類
反應刺激根據神經弧接受刺激的差異,可以分為聽覺刺激、視覺刺激、觸覺刺激。個體對這些刺激的敏感程度存在差異,并且各類體育項目對特定刺激的依賴度也不盡相同。例如,100米短跑中,選手們對聽覺信號如起跑槍聲的敏銳反應至關重要;相比之下,擊劍運動則高度依賴選手的視覺敏銳度,以便迅速對對手的動作作出判斷。鑒于此,應依據運動的特點,有針對性地挑選能夠強化相應快速反應能力的游戲與訓練方式。
(一)聽覺刺激
游戲:隨機應變。
游戲方法(圖1-1、圖1-2):5~10人一組,學生等距站在用標志盤放置的圓圈外,半徑1.5米~3米,其中1名學生作為“裁判”站在圈中心。裁判發(fā)出“順時針跑”口令后,學生開始順時針奔跑追逐。在這個過程中裁判會隨時變換口令,喊出“逆時針跑”,學生聽到口令后改變追逐的方向,如果被后面的學生碰到則“淘汰”,直至剩下最后2名學生。
游戲建議:學生進行此游戲時移動速度固然重要,但關鍵在于反應速度(聽教練口令)。學生要時刻注意保持前后之間的距離,如果距離太近,裁判員突然變換口令則更容易被抓到。
(二)視覺刺激
游戲:變換紅綠燈。
游戲方法(圖2-1、圖2-2):教師手持用標志盤表示的“紅綠燈”,當教師舉起“綠燈”時,學生進行小步跑;當教師舉起“紅燈”時學生停止;當教師舉起“黃燈”時學生蹲下。教師通過頻繁更迭指示信號,有效激發(fā)學生持續(xù)探索與學習的動力,并以此增添游戲的趣味性。
游戲建議:“綠燈”的小步跑可以換成高抬腿、單腳跳等動作,“黃燈”的蹲下可以換成弓箭步、側壓腿等動作,不同顏色可以進行組合,當顏色變化夠快,學生反應能夠跟上時則可以完成一些組合動作的銜接。
(三)觸覺刺激
游戲:觸肩反彈。
游戲方法(圖3-1、圖3-2):搭檔從后面偷偷靠近并觸碰學生的肩部,當指定的身體部位(肩部)被觸碰到時,學生需快速轉身追搭檔。如果在規(guī)定距離內追到搭檔,則追的學生勝利,若未在規(guī)定距離內追到搭檔則搭檔勝利;輸的學生接受小“懲罰”,可以選擇性地將追逐距離延長或縮短1米以調整游戲難度。
游戲建議:游戲可以進行多輪,注意追逐的距離要盡量保持在雙方即將追到的距離,以提高學生游戲的積極性。不局限于單一身體部位,而是設定多個身體部位作為目標,比如左肩、右肩、背部中央等。每次觸摸的部位可以提前約定或隨機決定,增加游戲的不可預測性和挑戰(zhàn)性。
二、組合刺激類
不同類型的刺激可以相互組合,根據組合刺激效果的不同又分為輔助刺激、干擾刺激、判斷刺激。輔助刺激為不同刺激的正向疊加,聽覺、視覺、觸覺刺激往往可以形成簡單條件反射,反射弧的完成不經過大腦灰質(不產生思考),而干擾刺激、判斷刺激往往需要大腦灰質層的介入(產生思考)。因此,不同的專項需要根據專項特點有側重地發(fā)展不同類型的反應能力。例如快速跑,需要著重發(fā)展簡單刺激反應能力;球類運動,除了發(fā)展簡單刺激反應能力,更需要發(fā)展干擾刺激、判斷刺激反應能力。
(一)輔助刺激
游戲:接球蹲起。
游戲方法(圖4-1、圖4-2):6~10名學生一組,持球學生向任一其他學生拋球,接到球的學生保持不動并喊出“蹲”,接球者兩邊的學生需要完成一次蹲起。完成規(guī)定動作后,接球的學生將球拋給下一位學生,依次進行。在游戲中,沒有根據游戲規(guī)則做出相應動作的同學需繞圓圈跑一圈。
游戲建議:接球者接到球的視覺刺激與接球者喊出“蹲”的聽覺刺激相互疊加,聽覺刺激加強了視覺刺激,強化學生“蹲”的動作。當游戲者已經習慣“蹲”的動作,則可以加入雙手側平舉提膝等有難度的動作,以增加游戲難度。
(二)干擾刺激
游戲:V形判斷跑。
游戲方法(圖5-1、圖5-2):在空曠的場地,用不同顏色的標志盤組成V形,學生站在V形的底端,教師站在V形的頂端。教師舉起藍色標志盤,口令為“綠色”,學生需以聽覺口令為準,跑到綠色的標志盤處。反之,教師口令為“藍色”,則跑到藍色的標志盤。
游戲建議:此游戲可以將視覺刺激干擾聽覺刺激,換成聽覺刺激干擾視覺刺激。例如,發(fā)出“綠色”口令,舉起藍色標志盤,學生則以舉起的標志盤顏色“藍色”為準,跑到藍色的標志桶處。
(三)判斷刺激
游戲:猜拳追逐跑。
游戲方法(圖6-1、圖6-2):2人一組,學生面對面相距1~2米的距離進行猜拳。猜拳勝者后轉身進行逃脫,敗者迅速追逐。在6~10m距離內,逃逸者未被追逐者觸碰,則為獲勝;反之,則為失敗。游戲失敗者接受規(guī)定的小“懲罰”,并可以選擇調整猜拳距離或者追逐距離。
游戲建議:此游戲中,猜拳是視覺刺激,但需要經過大腦思考判斷,因此為判斷刺激。游戲中的猜拳也可以換成拋硬幣,猜中硬幣的學生為逃逸者,反之為追逐者。
三、準備狀態(tài)類
反應速度還取決于不同的準備狀態(tài),分為積極狀態(tài)與消極狀態(tài)。積極狀態(tài)是指有利于完成運動或技術動作的身體姿態(tài)。例如在快速跑中,站立式起跑或蹲踞式起跑是有利于運動的身體姿態(tài)。消極狀態(tài)是指不利于完成運動或技術動作的身體姿態(tài)。在球類運動中,消極狀態(tài)經常出現,例如守門員在初次撲救后倒地的情境下,急需迅速做出“二次撲救”動作,這時“倒地”的身體狀態(tài)并不利于做出“二次撲救”,屬于消極狀態(tài)。針對消極狀態(tài)進行快速反應訓練,可以有效增強守門員的賽場表現。因此不同運動項目需要根據其特點,選擇相應游戲,有針對性地提升快速反應能力。
(一)積極狀態(tài)
游戲:不倒翁。
游戲方法(圖7-1、圖7-2):4~8人一組,1人扶著桿子,后面的學生朝桿子保持站立式起跑狀態(tài)。當前一名學生手離開桿子后快速從側邊回到隊伍最后方,后一名學生快步上前接住桿子,保持桿子的直立狀態(tài),桿子不落地則游戲繼續(xù)。在規(guī)定時間內,完成輪轉次數多的小組勝利,桿子倒下的小組判定為游戲失敗。
游戲建議:學生面向移動方向做出站立式起跑的動作有利于“扶住桿子”動作的完成,是積極狀態(tài)的反應練習。此游戲更符合快速跑快速起動的運動規(guī)律。
(二)消極狀態(tài)
游戲:瞻前顧后。
游戲方法(圖8-1、圖8-2):2人一組,學生背向等距站在標志筒兩側,距離為1米,當聽到老師說“搶”的口令時,學生拿起標志筒,看哪個學生最先拿起標志筒,失敗的同學則接受一定的“懲罰”。
游戲建議:1.背對標志筒身體姿態(tài)是“消極狀態(tài)”,不利于“搶”標志筒這個動作。除了背對標志筒摸腳踝,還可以是背對標志筒坐、躺下等身體姿勢,以達到提升消極狀態(tài)下反應能力的目的。2.在教師口令“搶”之前,可以用摸腳踝、摸耳朵、摸膝蓋等刺激對口令進行干擾。3.標志筒可以換成其他的物品,但高度不宜過低,以減少學生受傷幾率。建議學生錯肩進行練習,防止學生相撞。
四、小結
從生理機制來看,人體反應速度的快慢是由反射弧反應時間的長短所體現。反射弧由感受器、傳入神經、中樞神經、傳出神經和效應器五個部分組成。反應速度的提高就要提高大腦中樞系統(tǒng)機能,加深大腦與肌肉系統(tǒng)的聯(lián)系,改善神經活動過程靈敏性。教師可以通過將不同的刺激轉換、組合、疊加或干擾形成新的游戲,以滿足不同運動項目的需求。不同身體準備狀態(tài)也會表現出不同的反應速度,教師也可以通過變換不同的準備狀態(tài),以增加游戲的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