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魏巍”這個名字,人們會記起在那炮火硝煙的戰(zhàn)爭歲月里,一篇膾炙人口的作品《誰是最可愛的人》,它撥動了時代的脈搏,在愛好和平、勤勞善良的人們的心里激起了強烈的震撼與共鳴。
1950年初,在寧夏當團政委的魏巍被調(diào)到總政宣傳部。這時,朝鮮戰(zhàn)爭爆發(fā)了。年底,總政派他和新華社的同志組成一個小組,赴朝搜集了解美軍的情況。到達朝鮮后,經(jīng)過深入美軍俘虜營調(diào)查研究,寫出了調(diào)查報告,完成了任務。當時,組織上并沒有交給他們其他任務,但大家想到前線去的心情異常急切,在他們的請求下,終于來到了前線。
要準確全面地了解情況,就不能僅采訪志愿軍總部和機關,應深入連隊,尤其要深入那些戰(zhàn)斗異常激烈的連隊。魏巍走訪了38軍,深入到一個個連隊,目睹了美帝國主義在朝鮮的血腥暴行。在漢江南岸的20多天里,30多架敵機輪番轟炸,成千上萬顆炸彈向彈丸之地傾瀉著,敵人用9個多師的兵力,向我志愿軍將士堅守的陣地輪番進攻。在漢江前線的日日夜夜,魏巍一次又一次地被英雄壯舉感動著,以至于久久徘徊在陣地上,尋覓那壯烈的場景,尋回那震天的吶喊……
魏巍曾在接受《人民日報》記者采訪時說:“這個題目不是硬想出來的,而是在朝鮮戰(zhàn)場上激動地從心里蹦出來的。”志愿軍入朝作戰(zhàn)后,魏巍兩次到前線采訪。短暫的行軍休息時間、硝煙彌漫的戰(zhàn)斗間隙,作家冒著生命危險,深入戰(zhàn)斗最前沿,在炮火中積累了大量原始素材。他曾在一篇回憶文章中這樣寫道:“人們常說生活是一部教科書,而血與火的戰(zhàn)爭更是不可多得的教科書,它確實是名副其實的‘我的大學’。它一方面使我真正懂得,什么是敵人?什么是朋友?什么是同志?它尤其清楚地告訴我,帝國主義、法西斯的本性是什么?為什么說人民群眾是真正的英雄,是創(chuàng)造歷史的真正動力?一種推卸不掉的、神圣的、崇高的責任感產(chǎn)生了,這就是人們所說的創(chuàng)作沖動。”
(節(jié)選自《人民政協(xié)報》2023年8月24日,原文為《〈誰是最可愛的人〉背后,還有這些鮮為人知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