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類不僅熬過了火滅絕,還在災(zāi)后迅速分化成多個物種,適應(yīng)了多種棲息地。相比之下,同為爬行動物的龜、鱷和蜥蜴,其演化速度就慢得多。蛇為什么能具有這樣的生存優(yōu)勢呢?我們一起來揭秘。
不做“完美主義者”
觀察烏龜身體的內(nèi)部結(jié)構(gòu),不難發(fā)現(xiàn),它的肺和肝都成對分布在體腔中,其他器官也都和諧地排布著。但在蛇身上,這種對稱、和諧都消失了。
以肺為例。蛇的身體細長且靈活,在運動中,對稱的肺部勢必會相互擠壓,甚至壓迫心臟和氣管。于是,蛇的右肺變得細長,能隨著身體靈活擺動;左肺縮小,功能弱化,主打一個“重在參與”。
與肺類似,蛇的腎也不再對稱,而是變得細長,交錯分布在體腔兩側(cè)。其他器官,如肝、胃、生殖器官等,也都變得細長,能夠隨著身體靈活擺動。
到底哪里長?
脊椎動物的脊椎骨大致可以分成頸椎、胸椎、腰椎、骶椎和尾椎這幾段,其中帶有肋骨的部分就是胸椎。從骨骼上看,蛇的頸部和尾部都很短,長長的身體其實“頭以下全是胸”。
科學(xué)家發(fā)現(xiàn),蛇類在胚胎階段就與其他脊椎動物不同,其胸椎會持續(xù)生長,多者會達到上百節(jié),卵中的胚胎還會因此蜷曲一個“小彈簧”。
我國民間有“打蛇打三寸”“打蛇打七寸”等說法,對中小體型的蛇來說,“三寸”對應(yīng)頸椎,“七寸”對應(yīng)心臟,兩者都是蛇的要害部位。
意想不到的好處
蛇的這副身體有眾多妙用。
蛇可以游泳。它們可以將身體彎曲成S狀,利用身體的擺動把身邊的水推向后面,借助水提供的反作用力,使身體向前移動。此外,蛇的身體通常呈流線型,且表面光滑,有助于減少水中阻力。
蛇可以爬樹。借助鱗片提供的摩擦力,蛇可以穩(wěn)穩(wěn)地“抓”住樹皮,然后盤繞在樹枝樹干上,有節(jié)奏地收縮肌肉,從而爬到高高的樹上。
蛇可以“飛”。在東南亞地區(qū),有一種“天堂金花蛇”,它們能爬上高高的枝頭,然后壓薄身體,把自己彈射出去,在空中滑翔一段距離,從而躍遷到另一棵樹上。
總而言之,細長靈活的身體賦予了蛇多項技能,是蛇在地球上生活如此成功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