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位大師,一生拯救百萬件國寶,被譽為“文物守護神”,他就是浙江湖州人徐森玉。徐森玉,1881年出生,著名文物鑒定家、金石學家、版本學家、目錄學家、文獻學家。他出生在湖州菱湖鎮(zhèn),幼年喪父,少年就讀家塾,后入白鹿洞書院,師從于式枚,貫通經(jīng)史,打下扎實文史哲基礎(chǔ)。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考取山西大學堂,與學友同編《無機化學》《定性分析》等書,被稱為“奇才”,求學期間,受時任山西大學堂監(jiān)督寶熙賞識,了解許多收藏鑒賞知識和掌故。徐森玉后來成為一代古物鑒定大師,金石學、版本學和目錄學專家。
1924年11月,徐森玉參與清室善后委員會工作,為籌建故宮博物院勞心費力。后任北平圖書館采訪部主任兼善本、金石部主任,改任故宮博物院古物館館長。
九一八事變后,故宮里珍藏的眾多文物面臨前所未有的威脅。在徐森玉和同仁們的堅持下,故宮博物院理事會以多數(shù)票通過文物南遷決定。從1933年開始,將故宮庫房精挑細選出來的上萬箱文物,從北平秘密遷往上海、南京,后分為三路向西南疏散。全面抗戰(zhàn)爆發(fā)后,戰(zhàn)爭形勢日益嚴峻,故宮南遷文物的運輸隊只能用貨車、平板車翻山越嶺。徐森玉經(jīng)歷許多驚心動魄的生死瞬間后,終于把文物安全送達。
1940年,徐森玉與鄭振鐸等人組成文獻保存同志會,在上海轉(zhuǎn)移10余萬件珍貴古籍善本。徐森玉乘船離滬赴港時,毅然承擔保護和攜帶兩大箱“可列入‘國寶’之林的最珍貴古書”,這批古書后由香港空運到重慶。
1942年,日本政府派“東方文化考察團”來到山西省臨汾市趙城,揚言赴廣勝寺,登飛虹塔游覽。其目的是借機掠取砌藏于塔中的《趙城金藏》。徐森玉知道后,立即向摯友鄭振鐸求助。鄭振鐸向中共地下組織轉(zhuǎn)達,消息很快傳到八路軍總部,八路軍隨即奪下《趙城金藏》,避免4800卷《趙城金藏》落入他國之手。
上海解放后,徐森玉擔任上海文管會負責人,為國家收集、整理古玩珍寶,后調(diào)撥至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1951年11月中旬,受周總理委托,70歲的徐森玉南下廣州,以48萬港幣為國家購回“三希堂”珍品中的兩件:王獻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遠帖》,揭開香港文物回購序幕,許多國之重寶重回內(nèi)地。
這樣一位“國寶守護神”,值得后人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