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子龍老了。
不記得什么時候,蔣子龍開始喜歡用“老朽”自稱。
“老朽不才,感謝大家厚愛!”
“多謝你的美意,老朽愿意一試?!?/p>
每次跟他約稿,他都會這樣客氣地答復。可是,這個詞,像一把尖銳的刀,扎著人心痛。在我心目中,蔣子龍如同沙漠中的胡楊一樣,傲岸挺拔,倔強頑強,永遠不老。可是,時光流逝,當年叱咤風云的蔣子龍,竟然同“老”這個詞有了關聯(lián),這不能不讓人黯然神傷。
前些年,蔣子龍住在天津,文學界的活動少有參加,時或驅車來北京,是因為中國作協(xié)主席團的會議。再往后,他卸任中國作協(xié)副主席職務,更是難得來北京公干。他很想念北京的老朋友,便鴻雁飛書,與朋友們紙筆交談。他開玩笑地說:“進京難,進京難,‘進京證’太難辦了!”
這些年,蔣子龍一直住在珠海。在這個美麗的現代化城市里,蔣子龍如魚得水,筆耕不輟,似乎重返人生的黃金時代。在文學的各種活動中,不時見到他矍鑠的身影,聽到他爽朗的笑聲。2020年1月下旬,應陳世旭之邀,蔣子龍從珠海飛到廣州,參加文學采風。我因公務耽擱,從北京飛過去,晚到了一天,與大家匯合。時值戊戌歲尾,寒冬里的廣州,依然風和日麗,暖風習習。
這一次,蔣子龍走路有些拖沓。兩年前一次意外,他的膝蓋受傷,醫(yī)生建議,要么做手術,要么保守治療。兩種方案各有利弊,手術的話可能有風險,保守治療恢復太慢。蔣子龍選擇了艱難而漫長的保守治療,每到推拿的時候,他說自己就會“疼得吱呀亂叫”,還好治療有些效果?!肮苍S永遠做瘸子了!”如此結果,蔣子龍依然談笑自如。朋友送他一根木頭手杖,幫助他平衡,可是,這手杖在他手里,就像是道具。蔣子龍用這道具指點江山,激揚文字,頗有些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的味道。這次采風日程非常緊湊,一個活動、一場參觀都要兩三個小時,縱使這樣,蔣子龍依然站得筆直,走得虎虎生風,即便是依靠手杖借力,他也一定要做出輕松的表情。我看得出他為了不影響別人,每邁出一步需要花費多大的力氣、克服怎樣的疼痛。在廣州一家歷史文化博物館,工作人員單獨為他搬來椅子,請他坐下來聽介紹。他立即笑著婉拒:“怎么能搞特權!”我們同他一道大笑——這才是蔣子龍,不枝不蔓,不老不朽。
古人說,君子坦蕩蕩。我覺得說的就是蔣子龍。他澄凈,真摯,率性,冷酷的外表下埋藏的是一顆火熱的心,犀利的筆鋒中挺立的是一個大丈夫的偉岸。
四十年前,他攜改革文學橫空出世。一部《喬廠長上任記》,讓改革者“喬廠長”轟動了整個中國,也將“蔣子龍”這三個字深深烙在了當代文學史中?;舸蟮?、喬光樸……
蔣子龍筆下眾多改革者的形象,真實、立體、多元地記錄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方位和社會路向。他筆墨沉著,贊美中蘊涵憂患意識,謳歌里不失批判精神。
四十年后,我們發(fā)現,他不僅是改革的記錄者、見證者,更是改革的參與者、實踐者、推動者。
可是,作為“改革文學”的締造者,作為工業(yè)文學的代表性作家,蔣子龍卻從未忘記生養(yǎng)他的土地,從未忘記自己的農民身份。
他常常說,他骨子里就是一個農民,這是他的根脈。
蔣子龍出生于滄州。滄州,因渤海而得名。滄州與大海為鄰,故名滄州,意為“滄海之州”。
14歲之前,蔣子龍在滄州農村長大。那里高高的土房,比兩邊的土地矮一大截的車道,村子外面的大水坑,以及在水坑里摸魚洗澡的日子……這些深深扎根在記憶里的場景,被他寫進文章。
他感慨:“滄州,像夢一樣永遠跟著我。”蔣子龍驕傲于自己的農民本色,為滄州這魂牽夢繞的故鄉(xiāng)自豪,滄州給了他農民本色,也給了他磊落豪直的性情,讓他常有剛毅之志、深懷濟世之心。
從2000年開始創(chuàng)作、費時11年完成的《農民帝國》,是蔣子龍的尋根之旅。在這部史詩般壯麗的大書里,蔣子龍寫下了他對于農村生活變革、農民文化性格的深刻思考,以及他對農村、對土地一生都揮之不去的濃烈鄉(xiāng)愁。
為了寫作這部《農民帝國》,蔣子龍多次去農村生活,體驗,廣東的農村、河南的農村、山東的農村、天津周邊的農村,都留下了蔣子龍的足跡,他有意讓自己重新變回一個農民,在一種農村的天然氛圍里寫作。
在這些或貧寒苦瘠、或富饒肥沃的土地上,他餐風飲露,卻流連忘返,甘之如飴。
蔣子龍的散文天馬行空,涉獵甚廣。他說:“不管寫什么,工業(yè)題材也好,農村題材也好,城市題材也好,也不管怎么寫,浪漫地寫也好,現實地寫也好,魔幻地寫也好,唯一能告慰讀者的,只有真實,即便是虛構的故事,里面卻須有真實的世界?!边@是他對于文章之道。
蔣子龍把他的文學觀念,建立于“真實”這個牢固的根基:真實的世界,真實的困難,真實的人物,真實的感情……
“也許真實并不總是討人喜歡,但人們卻無法逃避它,只能正視它,聆聽它的指引?!笔Y子龍說,“我相信,任何讀者的心,都能夠向真實洞開?!?/p>
曾經有人記錄蔣子龍趣事。一次,在美國洛杉磯中美作家聯(lián)誼酒會上,美國垮掉派詩人金斯伯格請中國作家蔣子龍猜謎語,并說這個謎語20年來尚未有人破解。蔣子龍則聲稱自3歲以來尚未遇上猜不出的謎語。
金斯伯格的謎語是:“把一只2500克重的雞裝進一個只能裝500克水的瓶子里,用什么方法把它拿出來?!?/p>
蔣子龍立刻答道:“你用什么工具裝進去,我用什么工具取出來。”眾人一頭霧水,金、蔣二人會心大笑。金斯伯格伸出大拇指說:“你是第一個猜出這個謎語的人。”
其時恰值20世紀80年代,美國作家對語言學了解不多,中國作家更是知之甚少,而蔣子龍巧用的工具,恰是“語言”。
木鐸金鐘,懷才抱器如蔣子龍者,可謂鳳毛麟角;睿智機巧、縱橫激蕩如蔣子龍者,著實世所罕見。而一以貫之,數十年如一日,為人民鼓與呼,蔣子龍堪稱社會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