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題設計】
“聞”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字,本義是聽見,比如“耳聞目睹”;后來引申出“知曉”等意思,比如“朝聞道,夕死可矣”。另外,“聞”還被借用來表示嗅,比如“聞到花香”。
那么,你從生活中“聞”到了什么呢?請以“聞”為話題寫一篇作文。
要求:①題目自擬;②文體不限;③不少于600字;④不得套作、仿作。
【思路點撥】
這是一道話題作文。題目對“聞”的含義進行了解釋,它主要有兩種意思,一是聽覺上的“聞”,比如聽到各種聲音;一是嗅覺上的“聞”,比如聞到各種味道。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引申義。根據(jù)題目要求,只要所寫文章能體現(xiàn)出“聞”,表現(xiàn)所聽到的、所知曉的、所嗅到的,即符合題意。在我們的學習、生活中,與“聞”有關的經(jīng)歷可謂比比皆是,所以,這道題目的選材范圍非常廣,寫作起來并不難。
那如何來寫這道話題作文呢?
一、選方向。根據(jù)“聞”的意思,有兩個寫作方向可選,一是寫所聽到的聲音、故事、道理等,二是寫所嗅到的味道,既包括真實存在的味道,比如菜香味兒,也包括只能用心靈去感受的味道,比如愛的味道等。動筆之前,可根據(jù)自己的生活積累,精選一個方向,然后據(jù)此進行選材、構思和寫作。
二、定文體。可以寫散文,比如描述大自然中各種美妙的聲音,描寫音樂家精彩的演奏;或者描寫春天的氣息,描寫花兒的香,描寫菜肴的香;然后抒發(fā)內(nèi)心的喜愛和贊美之情。
也可以寫記敘文,比如講述自己聽說同學遭人欺侮后,是如何幫助他維護權益的;寫老師關愛自己,讓自己嗅到了母愛的味道。
還可以寫議論文,比如以“耳聞不如目睹”為觀點展開論證;圍繞“聞雞起舞”暢談自己的感想等。
當然,你也可以別出心裁,寫書信,寫童話,寫寓言,只要緊扣“聞”這一話題即可。
三、明主旨。中心是文章的帥旗,只有明確了主旨,寫作過程才能有的放矢??梢詮恼媪⒁猓ベ澝雷匀?、生活中的美好;比如人們聽說醫(yī)院搶救傷員急需有人獻血,大家聞訊而動,紛紛奉獻愛心。也可反向立意,比如你從一些網(wǎng)紅的舉動中聞到了一股低俗的味道,對此進行猛烈批評。除此之外,還可跳出常規(guī)進行立意,甚至高屋建瓴,令人耳目一新。比如別人從日常生活取材,以贊美親情和友誼等作為主題,你卻把目光投向歷史人物,從他們那兒聽到愛國的吶喊,立志報效祖國。這樣的立意,自然勝人一籌。再如,別人從自然取材,以贊美美妙景色作為主題,你卻看到了污染給大自然帶來了傷害,聽到了動物、植物的呻吟,著眼環(huán)保進行立意,這么寫會讓人另眼相看。
四、巧謀篇。一是圍繞定好的主旨精心選材,確保入文的素材不僅能為中心服務,還要有情有味、生動感人,能激發(fā)讀者的閱讀興趣。二是要設計文章的結構。散文、記敘文可設計一條線索,然后緊扣線索進行敘寫,前后呼應,渾然一體。議論文建議采用“總—分—總”式結構,先開篇點題,亮出觀點;然后分層進行論證;最后進行總結,重申觀點。
一旦成竹于胸,接下來用準確、生動的文字進行表達即可。
【教師下水文】
又聞稻谷香
吳應海
又到了稻谷飄香的季節(jié)。
這個時候,如果你來我的家鄉(xiāng)——蘇北里下河水鄉(xiāng),你會看到大片大片的稻田,在陽光下泛著金子般的光芒。成熟的稻穗低垂著,好像在沉思什么。一陣清風拂過,卷起層層稻浪,有一種特別的氣息撲面而來,淡淡的香味中似乎還夾著點甜味兒,鉆進你的鼻孔,進入你的肺腑,讓你感到特別舒暢。對,這就是稻香。聞著這樣的香味兒,你肯定馬上會聯(lián)想到噴香的米飯,然后忍不住再使勁吸幾下。
這也難怪,曾經(jīng),頓頓吃上白米飯是許多人的夢想,于是,米飯所散發(fā)出來的那種誘人的香味,就被深深刻進了我們的大腦,甚至儲存進了所有的味細胞和嗅細胞中。從此以后,一看到成熟的稻谷,一聞到稻谷的香味,大腦中那份“儲存”就會被立即激活,自然就會想到米飯了。
說到米飯香,相信會勾起很多人的回憶。我也不例外。記得小時候,一日三頓主餐,都會往里面加許多代食品,大米只用來打底兒,玉米粉和大麥糝子算是好的了,吃得最多的是山芋片、胡蘿卜干和胡蘿卜纓子。純米飯一年到頭難吃上幾頓。當母親為了犒賞我們,決定煮一頓白米飯吃時,所有人都興高采烈。飯熟了,揭開鍋蓋,飯香撲鼻的那種感覺,我一輩子也忘不掉。后來,隨著分田到戶政策的實施,雜交水稻新品種的大面積推廣,我們終于實現(xiàn)了“米飯自由”。再后來,生活條件越來越好,吃的菜品也越來越豐富,有些人為了保持身材,無論是在家就餐,還是外出參加飯局,都不再吃主餐了??晌颐看味紩砸恍┟罪?,因為我對飯香一直情有獨鐘。
我的父親比我更喜歡米飯的香味,他一日三餐,都喜歡煮米飯吃,哪怕沒有什么下飯菜,也吃得津津有味。他說小時候餓怕了,那時最渴望的事,就是能吃上一碗白米飯,實在不行,哪怕聞一聞飯香也行。父親本來是十里八鄉(xiāng)有名的木匠,那一年,母親去世,家中的地沒人管,他毅然放棄手藝活,回家種起了地,這一種就是30多年。每年,父親都會種上數(shù)畝水稻,而且是挑口感最好的品種來種,為的是讓全家人吃上他種的糧食。用他的話說,自己種出的米,吃著放心,也更香。的確如此,這些年,我們嘗過不少外地的品牌大米,包括泰國香米,口味確實不錯,但總覺得沒有家中的米香。你想想,自家的米,承載著濃濃的親情,這是其他大米能比的嗎?
父親已經(jīng)77歲了,仍不肯把手里的田地流轉(zhuǎn)給別人,他說還要繼續(xù)種下去。兩周前,父親打來電話,說他的水稻長勢好,今年肯定又是大豐收,言語中滿是興奮和期待。前幾日,我利用回老家看望父親的機會,專程去看了他的稻子。佇立在田地邊,望著眼前金黃的稻子,我仿佛看到了在這塊地上辛勤勞作的父親,拋秧、施肥、除草、治蟲……父親瘦小的身影來回穿梭。隨著他的忙碌,秧苗不斷長高,然后揚花、灌漿,直至長成現(xiàn)在的模樣。
看過一幅宣傳節(jié)約糧食的宣傳畫,畫面被別出心裁地設計成一粒米的形狀,然后在“米”的周圍依次標注水稻的生長過程,中間用醒目的文字寫著:一粒米最快要3072小時才能到達你的餐桌。我覺得,這幅畫既是在說糧食來之不易,也是在說農(nóng)民勞動之艱辛。因為在這3072小時的背后,是農(nóng)民一次次揮灑汗水,還有日日夜夜的牽掛——莊稼也是農(nóng)民的孩子呀!
不知什么時候,父親來到了我的身邊,他蹲下身子,用手撫摸著稻穗,還捧起來聞了聞,滿眼都是柔情。我也學著父親的樣子,對著稻田貪婪地深呼吸。我不僅聞到了更為濃郁的稻谷香,還聞到了一種特別的味道,那是來自父親的愛的味道。
寫作后記:生于農(nóng)村,長于農(nóng)村,自然對稻谷的香味再熟悉不過,對豐收背后農(nóng)民的辛勤付出更是了如指掌。特別是我的父親,70多歲了仍固執(zhí)地堅持勞作,只為讓家人能吃上他親手種植的糧食,這怎能不讓人心生感動!所以,當我構思這篇下水文時,一下就想到了父親,想到了他的稻子,想到了那濃濃的父愛。于是,我從眼前撲鼻的稻香寫起,聯(lián)想到小時候的米飯香,聯(lián)想到父親對米飯的情有獨鐘,然后回到他的稻田,借助引用突出勞動的艱辛,抒發(fā)了發(fā)自內(nèi)心的真情;最后以“不僅聞到稻谷香,還聞到愛的味道”作結,呼應文題,升華主旨,可謂一氣呵成。
有生活體驗,有真情實感,再具備一定的語言功底,寫作就真的一點也不難!
【學生作文】
只要一聞到這種味道
孔義康
世界上的味道不計其數(shù),但有一種味道,只要一聞到,我的心中便涌起一陣暖意。這就是從廚房里飄出的菜香,這是母愛的味道。
記憶中,母親的廚藝堪稱一絕。那時每天放學回家,還未踏入家門,那絲絲縷縷的菜香就像頑皮的孩子,從門縫里鉆出來,拉著我的鼻子,引我快步向前,然后直奔廚房。母親在灶臺前忙碌的身影,是我心中最溫暖的畫面。那紅燒排骨的濃郁醇厚,糖醋鯉魚的酸甜誘人,每一道菜都像是母親精心制作的藝術品,飽含著她對家人特別是對我滿滿的愛。那菜香彌漫在空氣中,如同一股無形的愛,將我一天的疲憊都驅(qū)散殆盡。
可是,幸福的味道在那個冬日消散了。母親病了,家里的廚房變得冷冷清清,再也沒有那誘人的香氣。父親笨手笨腳地在廚房折騰,端出來的飯菜不是咸得難以下咽,就是火候太過。我開始想念母親做的菜,想念那熟悉的味道,甚至在夜里,我常常夢到母親在廚房里忙碌。不過,我卻不能有半點流露,我怕母親著急。
有一天,放學回家,剛到家門口,竟隱約聞到了一絲熟悉的香氣。我滿心疑惑地打開門,只見母親虛弱地站在廚房門口,微笑著看向我。原來,母親不顧病痛,掙扎著起來為我做飯。那香氣雖不如往日濃郁,但在我聞來,卻有著更重的愛的分量。我沖過去抱住母親,淚水奪眶而出。母親輕輕地拍著我,說:“孩子,媽知道你饞了,沒事兒,媽能做。”那一瞬間,我聞到了愛的味道,那是母親不顧自己也要讓我快樂的堅定,是她深深印在骨子里的對我的疼愛。
從那以后,母親的身體逐漸康復,廚房里的菜香再次濃郁起來。我也更加珍惜這平凡又珍貴的味道。每一次聞到,都仿佛能看到母親在廚房忙碌的身影,她額頭上的汗珠、她專注的眼神,都化為了這愛的菜香。
這味道,是我童年的歡樂,是成長中的慰藉,是我一生都無法忘懷的眷戀。它就像一條無形的線,將我和母親緊緊相連。我想,無論歲月如何流轉(zhuǎn),無論我走到何方,我都忘不了這熟悉的味道。只要一回味這種味道,我的心就有了歸處。
菜香里的母愛啊,是我生命中永恒的瑰寶,我會將它永遠珍藏在心底,讓它在時光中不斷發(fā)酵,愈發(fā)香醇。
點評:本文緊扣“聞”這一話題,選擇廚房里菜肴的味道,以生動的文字,講述母親為“我”制作美味佳肴的故事,字里行間散發(fā)著母愛的味道,令人心生共鳴。特別是母親抱病為“我”做飯的那一段,更令人感動。
文章開篇點題,指出“這是母愛的味道”;接著回憶母親給“我”做菜的往事;最后有感而發(fā),表達對菜香的眷戀,抒發(fā)對母愛的感恩。全文構思精巧,語言充滿詩意,寫的雖是家庭生活中的小事,卻因情真意切而令人回味。
百聞不如一見,未必!
高淵
人們常說“百聞不如一見”,意思是聽別人說多少遍,都不如自己親自看一下。
這話確實有道理,畢竟耳聽為虛,眼見為實。別人告訴你的東西,包括你讀到的東西,真真假假,難以辨別;你只有親自觀察,實踐一番,才能獲得真實的信息。古人不是講“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嗎?
不過在我看來,這一說法未必完全正確。何以見得?道理很簡單,親眼所見的,不一定就是真的。
這方面的例子有很多,最著名的莫過于孔子與弟子顏回之間發(fā)生的那個誤會。當年,孔子困于陳蔡之間,七天沒有吃飯,弟子顏回好不容易找到一點米煮飯。飯快熟時,孔子看見顏回偷著抓了一把飯吃,心中有些不悅??珊髞砜鬃硬胖?,顏回是因為看見有灰塵掉進鍋里,覺得扔掉可惜,才吃了那點沾灰的飯?!邦伝赝凳场闭f明,有時候,眼見不一定為實,真相可能隱藏在表象之后。
現(xiàn)代社會,網(wǎng)絡信息發(fā)達,各種信息充斥著我們的視野,眼睛看到的就更不一定是真實的。比如,有些網(wǎng)紅為了博眼球,故意制作發(fā)布一些不實內(nèi)容,如果我們只根據(jù)看到的畫面就信以為真,那就會上當受騙。
還有一個客觀事實是,我們對所“見”做出的判斷,往往會受到認知的局限,在當時認為是真實的,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卻被證明是不真實的。比如在哥白尼的“日心說”橫空出世之前,人們親眼所見的是太陽東升西落,自然而然地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這在當時是絕對的真理。可后來的事實證明,所有人都被表面現(xiàn)象給迷惑了。
不妨再來說說“百聞”。如果說“一聞”“二聞”不如“一見”,似乎還有道理,畢竟“聞”得太少,被騙的可能性就大。但“百聞”就不一樣了,肯定各種各樣的聲音都聽到了,既有對的,也有錯的,只要自己不糊涂,認真一點,應該能夠了解到真相。所以說“百聞不如一見”太絕對了,此話雖有一定的道理,但我們絕不能盲目信奉。
在“聞”和“見”上,我的看法是,首先要多“聞”,且要多聽不同的聲音,因為“兼聽才明”;同時也要多“見”,多觀察,多探究,力圖看清事物的本來面目,最后再將“聞”“見”結合,綜合做出判斷,這樣,我們基本上就能接近真相。
點評:這是一篇觀點新穎的議論文。作者開篇解釋什么是“百聞不如一見”,承認它有道理,卻認為它未必完全正確。接著列舉“顏回偷食”“網(wǎng)紅制作發(fā)布不實內(nèi)容”兩個事例進行論證;在此基礎上再進一層,列舉“地心說”與“日心說”來證明“見”還存在認知的局限。按理說,論證到此可以結束,但作者并未止筆,接著又分析了“百聞”的積極意義,從另一個層面否定了“百聞不如一見”的說法,增強了論說力。
最后,作者闡述了自己對“聞”和“見”的見解,亮明了自己的觀點——“見”“聞”結合,綜合做出判斷,給讀者以深刻的啟示。
(作者單位:江蘇省東臺市臺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