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1.體會作者運用象征手法來表現(xiàn)深刻的哲理的寫法。
2.學會用富有詩意、暗含哲理的語言來議論抒情。
【教材分析】《火光》為語文八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由俄國杰出的批判現(xiàn)實主義作家柯羅連科創(chuàng)作于1901年,是他在一位青年女作家的紀念冊上的即興題詞。一經(jīng)脫稿,便被許多文學刊物競相轉載。他抓住了生活中一個常見的現(xiàn)象,揭示了一個深刻的哲理:在認識到夢想“似近實遠”,追逐理想的過程非常艱難之后,依然要堅定信念,追求自由和光明——這份追求是理智而又充滿希望的。
【學情分析】初二的學生對于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象征手法尚顯生疏,本課程的教學設計將致力于彌補這一知識空白。此外,在日常的寫作練習中,學生在文章結尾進行議論性總結的能力相對不足。針對這一問題,本次教學也將特別加強訓練,以提升學生的表達能力。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901年,在一次俄國作家舉行的晚會上,一位青年女作家拿著一本精美的紀念冊,希望她的偶像——作家柯羅連科能給自己簽名,留作紀念??铝_連科接過了那本紀念冊,走到大廳的一角,伏在桌子上奮筆疾書起來。
同學們,猜猜看寫了什么。
A.祝你在寫作的道路上越走越好!
B.《火光》
二、初讀文章,了解大意
同學們都猜他即興創(chuàng)作了這篇短文來鼓勵這位青年女作家,那這篇短文究竟講了一件什么事呢?
明確:一個秋夜,“我”在西伯利亞的一條河上行船,初見火光覺得很近,受船夫點醒后,明白火光其實很遠,必須加勁劃槳。
三、細讀聯(lián)悟,理解主旨
1.借“象征”定義,品形象特征
這是篇自讀課文,課后的“學習建議”讓我們說說火光象征著什么,我們可以循著這個思路,來看看文章是如何通過象征手法來表達思想情感的。
PPT出示:
象征手法指根據(jù)事物之間的某種聯(lián)系,借助于具體事物的外在特征,以表現(xiàn)某種思想或情感。
活動一:故事中的畫面由哪些形象構成?請同學們寫出來,并在旁邊寫出它們的特征。
明確:河——陰森漆黑,曲折漫長
山——黑暗,陡峭,恐怖,接連不斷
火光——能驅散黑暗,閃亮,似近實遠
船夫——有經(jīng)驗
“我”——處于黑夜的河上,渴求火光
教師小結:自然景觀方面,作者有意選擇了黑暗和光亮兩類形象。人物方面,塑造了有經(jīng)驗的船夫和沒有經(jīng)驗的“我”這樣兩個人物形象。其中關于“火光”是“近”還是“遠”,作者花費的筆墨較多,這有何用意呢?
活動二:探討“火光”的“遠近”
(1)近
文中的火光實際上是很遠的,請同學們調動自己的經(jīng)歷或閱讀體驗,談談“我”為什么會覺得它很近。
明確:這是源于人的渴望而產(chǎn)生的錯覺,錯誤地估計了距離,這是真實的心理反映。
教師小結:任何長久地處在黑暗中的人,一旦看到這驀然出現(xiàn)的火光,沒有一個會覺得它是遙遠的。
(2)遠
船夫說火光很遠,請大家品讀6、7、8三段關于“遠”的句子,說說火光是否真的“遠”。
第6段:“不過”“事實上”“的確”等詞,表明“我”很快改變了火光離得近的觀點,“我”接受了有經(jīng)驗的船夫的看法。
第7段:“其實”“卻”表示轉折,“我”清醒地認識到“火光”實際上離得遠。
第8段:“依然”近,又“依然”遠?!拔摇睆娬{了“火光”的遠。
教師示范朗讀這三句話,以沮喪的情緒來讀,語調低沉,問同學們讀得如何。
明確:“火光”雖“遠”,但不是“無”,朗讀時注意雖然透露出客觀、理智,但又是有著希望的。
全班齊讀6、7、8三段,讀出客觀理智中又帶有對希望的憧憬。
教師小結:一個有冷靜頭腦、有執(zhí)著精神的人,在經(jīng)歷了種種神往和遐想后,會意識到火光和自己的真實距離。
作者對火光的認識是“先近后遠”,最終是“就在前頭”。這是非常貼近我們的生活的,我們在黑暗中會渴望火光,總希望離它更近些,然而認識到它實際離得很遠之后,我們怎樣選擇才更重要?
活動三:在意識到與火光的距離很遠后,作者又是如何表現(xiàn)的呢?
明確:加勁劃槳,意味著“我”不斷努力,奮勇前進。
請一位同學示范朗讀第9段,讀時注意體現(xiàn)作者對到達火光的距離有客觀清醒的認識后,其不懈追求的決心和行動。
2.依形象關系,析作者意圖
(1)這些形象分別象征什么?
明確:河——曲折漫長的人生
山——各種困難挫折
火光——光明、夢想、真理
注:“知人論世”,補充柯羅連科屢遭沙俄反動當局的打擊迫害,曾被流放到荒僻的西伯利亞整整六年,但他依然追求自由和真理的生平,說“火光”代表真理亦可。
加勁劃槳——不懈地奮力地追求
(2)請在這些象征意義間加入關聯(lián)詞,寫一寫你的閱讀體驗。
示例:雖然人生之河漫漫,雖然我們會遇到無數(shù)困難挫折,但夢想就像夜航中閃閃發(fā)亮的火光,它的召喚永遠會給你力量。只有我們不懈地奮力地去追求,才能無限接近乃至實現(xiàn)夢想。
教師小結:這篇文章不是具體描寫自己如何奮力拼搏,抵達火光處的,而是側重于在不斷接近火光的過程中對火光的認識的變化——認識到追逐真理的艱難過程。而認識到其艱難后,作者更積極地去追求,不放棄。
(3)作者為什么不直接把這個道理寫在紀念冊上,而寫這樣一個意蘊深厚的故事?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明確:a.因為時代背景的原因不能直接說。
b.喚起青年女作家自己的經(jīng)歷和體驗,能更好地體會。
教師小結:“結句當如撞鐘,清音有余?!庇贸錆M詩意、富有哲理的句子作為文章的結尾,既畫龍點睛,又能增加文章的質感,還能引人回味和思考。
四、體會寫法,延伸拓展
我們在寫作中也許做不到全篇使用象征手法,但是可以試著以含蓄而深刻的句子結尾。
請結合你自己的故事,用富有詩意、暗含哲理的句子來點明中心。(可以使用關聯(lián)詞)
示例:事件——我積極準備演講比賽,最后只是個陪跑者,但在過程中我提升了能力……
中心句——誰說帶不來成功的努力沒有價值?即使沒有實現(xiàn)我最初的夢想,我也已經(jīng)收獲了很多。立志登“月”,即使失之交臂,也將著陸于“星辰”之間。
五、回顧路徑,總結要點
1.把握文中各種形象的特征,依據(jù)特征還原其象征義。
2.關聯(lián)詞是連接要素的紐帶,用關聯(lián)詞語可以表現(xiàn)出文本的內在邏輯。
【原文】
火光
很久以前,在一個漆黑的秋天的夜晚,我泛舟在西伯利亞一條陰森森的河上。船到一個轉彎處,只見前面黑黢黢的山峰下面一星火光驀地一閃。
火光又明又亮,好像就在眼前……
“好啦,謝天謝地!”我高興地說,“馬上就到過夜的地方啦!”
船夫扭頭朝身后的火光望了一眼,又不以為然地劃起槳來。
“遠著呢!”
我不相信他的話,因為火光沖破朦朧的夜色,明明就在那兒閃爍。不過船夫是對的,事實上,火光的確還遠著呢。
這些黑夜的火光的特點是:驅散黑暗,閃閃發(fā)亮,近在眼前,令人神往。乍一看,再劃幾下就到了……其實卻還遠著呢!……
我們在漆黑如墨的河上又劃了很久。一個個峽谷和懸崖,迎面駛來,又向后移去,仿佛消失在茫茫的遠方,火光卻依然停在前頭,閃閃發(fā)亮,令人神往——依然是這么近,又依然是那么遠……
現(xiàn)在,無論是這條被懸崖峭壁的陰影籠罩的漆黑的河流,還是那一星明亮的火光,都經(jīng)常浮現(xiàn)在我的腦際,在這以前和在這以后,曾有許多火光,似乎近在咫尺,不止使我一人心馳神往??墒巧钪訁s仍然在那陰森森的兩岸之間流著,而火光也依舊非常遙遠。因此,必須加勁劃槳……
然而,火光啊……畢竟……畢竟就在前頭!
(作者單位:上海市存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