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學習之路是一條很長很長的路。循著那一縷墨香,我感受著一撇一捺中漢字的精妙,探尋古代文人的風流蘊藉,逐漸領悟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與書法的結緣源于顏真卿的字。雄渾有力的筆畫、莊重磅礴的結構使我幼小的心靈受到了極大的震撼,書法的美似乎在我心中有了定義。我拿起筆,仔仔細細地揣摩每一個筆畫,交在哪里,頓在哪里,都“測量”得一清二楚后才下筆。老師總說:“寫顏真卿的字一定不要畏手畏腳,要的就是堅定,橫平豎直只是表象,要看到里面所蘊含的東西。”逆鋒、提筆、壓筆、調(diào)鋒,我自認為這些已經(jīng)運用自如,可當一張白紙擺在我面前時,若沒有范本,我竟無從下手,不知該怎么處理筆畫,調(diào)整結構。雖然有一張張獎狀,我仍然患得患失。找啊找,找啊找,我還是沒能在疊成山的練習紙中找到字帖中的真相。
漸漸地,顏體對我來說,從追求變成執(zhí)念,我的書法也困在了瓶頸期。最終,我選擇了放手。后來,我無意間看到一篇《膽巴碑》,筆畫圓秀卻不乏遒勁,結構方正卻滿是瀟灑,我想這位作者大概內(nèi)心豁達卻耐不住現(xiàn)實的苦難,就像一只掙不出牢籠的金雕。這個想法掠過我的腦海時,我愣住了,難道這就是我一直想找的東西?趙孟頫的出現(xiàn),打破了五年來我對書法之“美”的認知,書法遠不止有端莊這一種美。自此,我一頭扎進了趙孟頫的作品中,這一次,我不僅僅看到了撇中的頓、捺中的直,還看到了江山易主、物是人非的悲涼,在入仕與歸隱之間無盡的掙扎,以及歷經(jīng)滄桑的悲痛的靈魂。
“齒豁頭童六十三,一生事事總堪慚。唯余筆硯情猶在,留與人間作笑談?!币皇住蹲跃纷屓藢@位書法家有了不一樣的認識。學習趙體似乎比學習顏體簡單得多,我不再拘泥于一筆一畫,而是跟著感覺走?;蛟S學書法和放風箏一樣,只管抓住手中的線,風箏自會隨風飛得高遠。在不經(jīng)意間,趙體的起筆收筆及筆畫間的錯落已經(jīng)成了我手上固定的記憶,提起筆,便是他的影子。
如今再看顏體,也不覺得深不可測了,我?guī)状蝿舆^重新練顏體的念頭,但都不了了之,因為有時候扔掉熟稔的比尋找丟失的還要難上千萬倍,讓兩個人的影子相互糾纏卻又不會互相阻擾更是難上加難。或許這便是書法的奧妙,學習書法便是一個從“他授”到“自授”的過程。學習作品的筆畫結構和其中蘊含的千縷情思,從中汲取精華,這是“他授”與“自受”;將他人的精神世界內(nèi)化為自己的精神境界,將多種精華融合,返璞歸真,這是“自授”。
學書法這條路很長很長,由“他授”到“自授”的過程更長,但每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拐點,都是人生中不可湮滅的風景,我們每個人都在用一生的時間從“他授”走向“自授”。
廈門大學附屬實驗中學
指導老師 孫勝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