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柴
〔唐〕王維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被后人譽為“詩佛”的唐代詩人王維,用這首五言絕句為我們呈現了一幅幽靜卻人聲喧鬧、寂寥卻光影斑駁,頗有對比度的山野閑居圖。鹿柴是王維的山間居所,目力所及之處,山林空曠、寂靜,看不見人,卻能聽見人們的說笑聲;落日的余暉直射入深深的林間,又照在幽暗處的青苔上。
讀到這里,想必同學們都能聯想到光的行進和聲音的傳遞。那為什么一個叫行進,一個叫傳遞呢?原來,光是單槍匹馬前進的,而聲音需要幫手才能傳遞。
光:直線行進,有時被迫改變路線
光的性質是波粒二象性,既呈現為一粒粒的光子,體現出物質的一面,又以波的形式行進,體現出波的一面。
光在真空里跑得最快,因為沒有擋路的。而在空氣里,光的行進就要慢一些,因為光子總要和空氣里的各種分子磕磕碰碰。而且光很“固執(zhí)”,一定要走直線。只有碰到阻擋物時,光才會被反射或被折射,被迫改變行進路線。即使被迫改變路線,光仍然堅持走直線。
到達王維眼中的落日余暉,也是一路跌跌撞撞,和這個枝條碰一下,和那片樹葉撞一下,好不容易才走到樹下,所以王維會說“返景入深林”。為了“復照青苔上”,光這一路走得太不容易了!
聲音:依靠介質傳播且能量會衰減
聲音是物體的振動產生的聲波。振動是一種運動,也帶有能量。聲音的傳遞,就是把一個物體的振動傳遞給相鄰的物體,讓相鄰的物體也振動起來。這樣,聲波就像“擊鼓傳花”游戲中的花一樣,依賴物體傳遞下去。如果中間的物體鏈斷了,比如遇到了真空,聲音就傳遞不下去了。所以,在月球上,你對著一個人扯破喉嚨大喊,他也聽不見你在說什么。你拉上窗簾,會把光阻擋住。而你關上門窗,有時卻阻擋不了聲音,因為聲音會通過門窗的振動繼續(xù)傳遞過來。
聲波在傳遞的過程中,有一個能量損耗的過程,會因為距離的擴大、被空氣吸收、被物質反射或者散射等原因,減少甚至耗盡能量,導致無法繼續(xù)傳遞。所以,離聲源較遠時,聽到的聲音較??;再遠些,就什么也聽不見了。
回到文章開頭的古詩,大家思考一個問題:王維在家門口極目遠眺,目力所及處不見一個人影,隔空卻傳來人們的談笑聲。人究竟在哪里呢?
古時沒有纜車,爬山不容易,王維的鹿柴很可能建在山底。聲音能夠通過空氣傳遞,山又是立體的,在山頂的人說話,山下的人聽得一清二楚。在山谷里說話,由于大山的阻擋,即使聲音能“繞道”,能量損耗也很可觀,隔壁山谷的人大概率聽不見。如此推測,王維聽見的談笑聲,說話者很可能在山腰或山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