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些消費者反映,家中老人因聽信直播間主播“撿漏、升值、高價回收”等話術(shù),購買了大量假古董、玉石等商品,部分老年人沉迷其中……
老人為買假古董頓頓咸菜到處借錢
劉泊都(化名)此前一直在外工作,去年10 月份她回家后看到,客廳里、床底下堆滿了媽媽買的所謂的“古董”。
劉泊都說:“一客廳那個東西,后面我們才發(fā)現(xiàn),我媽的床下面、所有行李箱里、柜子里都是這些東西。自己的信用卡、借唄、花唄全都逾期了,跟親戚朋友又借了一圈錢,她沒有錢,把我給她買的金首飾給賣了,她自己舍不得吃,一天三頓都是咸菜,要么就是大米飯拌白糖,棉服里面都沒有棉花了,都成‘紙片’了,還在穿?!?/p>
發(fā)現(xiàn)媽媽沉迷在網(wǎng)絡(luò)直播間購買這些商品,劉泊都沒再回去上班,一邊陪著媽媽,一邊專職在家里按購買記錄聯(lián)系退貨。30 萬元左右的產(chǎn)品通過平臺、直播間、商家等多種渠道,退回了20 萬元左右。
“主播也騙他們(老人),他告訴老人,看到物流信息以后就點收貨、好評,完了把訂單刪了,這些東西就找不著了,有的人根本就沒給發(fā)貨?!眲⒉炊颊f。
王梅給記者提供了幾張截圖,商家頁面上標注的是價值高達幾百元的綠蘿、紙杯之類的商品,但實際上老人買的都是所謂的“藏品”。王梅說:“它跟你拿到的實物不是一個東西,過一段時間去維權(quán)的時候,你都不知道在這個鏈接里面買到的是什么東西?!?/p>
想要申請退款時,“根本不睬你了”
75 歲的王秋生(化名)從2023 年起網(wǎng)購古董,花了七八十萬元。他在家中騰出一間房,專門擺放他網(wǎng)購的“ 古董”。他感覺自己“ 有一點癮”:“看著喜歡就想買?!?/p>
王秋生關(guān)注的那些直播間,主播會編織一套圓熟、妥帖的話術(shù)。據(jù)他和妻子回憶,一開始的促銷話術(shù)是主播聲稱具體的幾月幾號,會帶他們?nèi)ヒ患抑馁u行將購買的所謂藏品“上拍”,到時候可以高價出手購入的“古董”。有些賣家非常熱情,根據(jù)買主信息留的電話加上他的微信,催他點擊“確認收貨”。真到了“上拍賣會”的時間,不見響動,他給微信上的聯(lián)系人發(fā)消息,對方卻推脫道,自己不在大陸。
因為視力有礙,又總是買了后悔,王秋生常央求妻子給他“搞退款”——需要逐條填寫訂貨單,抄錄店家的地址等信息。王秋生下單的一些網(wǎng)店,到想要申請退款投訴的時候,往往是“店家跑路了”,網(wǎng)店顯示注銷?!?根本不睬你了。”王秋生說。
專家:收藏并不一定會數(shù)倍增值
老人們在這些直播間購買的藏品真的如同主播們所說,會成倍地增值或者被回收嗎?就其中的一些藏品、紀念幣,記者咨詢了多位收藏專家。其中,一套第四版八零五元整刀收藏錢幣,也就是1980年100 張面值5 元的第四版人民幣,直播間售價5000 元。某地收藏家協(xié)會副會長說:“前段時間掉到1300 元一百張,最高的時候是三千多一刀,一刀就是一百張?!?/p>
就老人們在直播間購買的這些藏品,專家表示,收藏并不是如這些直播間主播所說未來一定會數(shù)倍增值。兩枚面值10 元的熊貓銀幣套裝,直播間售價1800 元,另一位收藏品專家告訴記者,由于頁面未標注具體的造幣廠信息,無法判斷其價值。記者在電商平臺上搜索同類商品,售價在500 至800 元左右。也就是說,在主播們的渲染下,直播間這些所謂的藏品以高出市面幾倍的價格賣給了老人們。
老年人受騙后,由于證據(jù)收集困難、維權(quán)渠道不暢等原因,很多家屬往往難以追回損失。
(綜合央廣網(wǎng)微信公眾號、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