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跑一場‘馬’,識一座城”。馬拉松運動與城市文化、自然風貌和人文精神之間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而各具特色的跨國、跨洲、跨洋馬拉松賽事在世界各地舉行,讓跑者在享譽世界的風景中“跑一場‘馬’,識兩國、跨兩洲、過兩洋”。
在北美跑者心中,尼亞加拉大瀑布國際馬拉松是最值得體驗的賽事之一。跑者往往在美國布法羅市(別名“水牛城”)諾克斯美術(shù)館前出發(fā),途經(jīng)和平大橋,進入加拿大,最后在美洲大陸最著名的奇觀之一—落差達51米的尼亞加拉大瀑布的馬蹄瀑布—抵達終點。該賽事始于1974年,風景秀麗的賽道使該賽事備受歡迎,兩年內(nèi)就有3000多名跑者慕名而來,參賽人數(shù)超過 1976年紐約、波士頓馬拉松。1980年,安東尼·桑多瓦爾在該賽事中創(chuàng)下2小時10分19秒的男子“全馬”紀錄,至今未被打破。
1985年,組織者推出特殊獎項“和平橋獎杯”,頒發(fā)給賽事中首位踏足加拿大領(lǐng)土的男性和女性選手。2004年,妮可·史蒂文森跑出2小時37分08秒的成績,創(chuàng)造了迄今未被打破的女子全馬紀錄。2006年,比賽終點被移至馬蹄瀑布邊緣。近年來,由于成本增加等原因,該項賽事所有賽程都改在加拿大一側(cè)進行,未來,組織方將探索恢復(fù)跨國馬拉松的可行性。
如果跨國馬拉松仍不能盡興,不妨前往土耳其參加每年一度的跨洲馬拉松。土耳其媒體稱,伊斯坦布爾馬拉松是“世界上唯一的洲際馬拉松,橫跨歐亞兩洲”。比賽起點是博斯普魯斯大橋,終點設(shè)在蘇丹艾哈邁德廣場,跑者會穿過諸多已成為熱門“打卡點”的歷史地標,包括多爾瑪巴赫切宮、加拉塔大橋、香料市場等。
博斯普魯斯大橋全長1560米,連接著土耳其的亞洲區(qū)和歐洲區(qū)。橋的正中醒目地畫著一條白線,這便是歐亞兩洲分界的標志。大橋上沒有設(shè)立人行道,平時只能乘車通過,因此,用腳步跨過歐亞分界線的唯一方法便是參加伊斯坦布爾馬拉松。
1973年土耳其建成博斯普魯斯大橋后,一家報紙首先提出了從亞洲跑到歐洲的想法。1979年4月1日,來自德國、比利時、荷蘭和土耳其的跑者參加了“國際亞歐馬拉松”田徑聯(lián)合會組織的第一場比賽。
該項賽事在政府的贊助下規(guī)模逐漸壯大,參賽人數(shù)逐年增加,2012年躋身世界頂級馬拉松比賽行列,2013年改名為“伊斯坦布爾馬拉松”,以宣傳這座聞名遐邇的古城。
除了跨國、跨洲,馬拉松賽事還可以跨洋。2024年,從印度洋到大西洋的兩大洋馬拉松在南非開普敦舉辦,共有1.4萬名跑者參加了56公里的超級馬拉松,1.8萬名跑者參加了半程馬拉松,比賽吸引了12萬名游客前來觀賽。兩大洋馬拉松已成為非洲影響力最大的跑步賽事,每年為當?shù)亟?jīng)濟做出6.72億蘭特(約合2.58億元人民幣)的貢獻。
兩大洋馬拉松的起點和終點均位于開普敦,途經(jīng)印度洋一側(cè)的卡爾克灣和大西洋一側(cè)的查普曼峰公路。從桌山國家公園長滿灌木叢的山坡到印度洋大西洋交匯處的崎嶇海岸線,體能挑戰(zhàn)與壯麗景色融合,讓南非的兩大洋馬拉松成為一種獨特的文化體驗,被譽為“世界最美馬拉松”。
兩大洋馬拉松的首屆比賽于1970年5月2日舉行,僅有26名跑者參加。當時他們只是為了參加另一場馬拉松而開展訓(xùn)練,并未意識到他們將成為這項賽事的先驅(qū)。但從那時起,這項比賽就一直受到南非本地和國際運動員的喜愛,比賽當天的各種娛樂活動也為跑者和觀眾提供了令人興奮的獨特體驗。該賽事每年都會吸引3000多名國際參賽者,還被不少跑者列入“人生愿望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