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法典》合同編第558條舊物回收義務是合同綠色化的具體體現(xiàn)之一。作為新增的條款,因其缺乏法律解釋,在司法實踐中面臨概念不清晰、個人利益與公共利益沖突和具體履行不確定等困境。在民法社會化理論和綠色原則的指導下,運用法律解釋方法明確了舊物回收義務的內涵,對舊物回收義務的沖突做出價值選擇,厘清了舊物回收義務的法律關系,梳理了舊物回收義務的責任承擔,以期完善舊物回收義務在合同領域的法律適用。
關鍵詞:《民法典》合同編;綠色原則;舊物回收;價值衡量;規(guī)則適用
中圖分類號:D9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9500(2025)02-0-05
Legal Application of Article 558 of the Contracts Section of Civil Code on the Obligation to Recycle Used Goods
ZENG Mengmin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000, China)
Abstracts: Article 558 of the contracts section of Civil Code, on the obligation to recycle used goods, is one of the concrete embodiments of the greening of contracts. As a newly added provision, it faces the dilemmas of unclear concept, conflict between personal interest and public interest, and uncertainty of specific fulfillment in judicial practice due to the lack of legal interpretation.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theory of civil law socialization and the green principle, this article clarifies the connotation of the obligation to recycle old things by using the method of legal interpretation, makes a value choice on the conflict of the obligation to recycle old things, clarifies the legal relationship of the obligation to recycle old things and sorts out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obligation to recycle old things, with a view to perfecting the legal application of the obligation to recycle old things in the field of contract.
Keywords: contracts section of Civil Code; green principle; recycling of used goods; measurement of value; application"of rules
黨的十八大將生態(tài)文明建設確立為“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以來,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成為我國發(fā)展與建設的重要議題之一。為應對日益嚴重的環(huán)境問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簡稱《民法典》)以基本原則和分則具體條文的形式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保護加以規(guī)范,對民事主體從事民事交易活動提出了綠色要求[1]。其中,第558條的舊物回收義務是生產(chǎn)者延伸責任制度在私法領域的建構,該義務將促進市場經(jīng)濟活動主體在合同交易的過程中更加積極地履行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義務,增強綠色環(huán)保意識,從而達到節(jié)約資源、保護環(huán)境的目的。
目前,學術界對舊物回收義務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對該義務的基本概念解讀[2]、裁判規(guī)則構造[3]等問題,而缺乏基于司法實踐中存在的問題正確解讀舊物回收義務,為更好地解決合同當事人在交易過程中出現(xiàn)的生態(tài)安全價值與個人決策自由之間的價值沖突提供理論基礎。鑒于此,在結合相關理論與實踐的基礎上,以規(guī)范分析的方法解讀舊物回收義務法律規(guī)則的適用,不僅有利于解決一些理論上的模糊問題,而且能更好地服務于司法實踐。
1 司法實踐中舊物回收義務規(guī)則適用困境及成因
1.1 舊物回收義務規(guī)則在司法實踐中的適用困境
《民法典》合同編第558條舊物回收義務對合同交易方而言是未約定義務,且是新增條款,其面臨理論研究缺失和新設標準不足等問題。目前,舊物回收義務的司法實踐案例較少,主要選取其中的兩個判決:一是魯福柱與安達市臥里屯鎮(zhèn)保國村民委員會農村土地承包合同糾紛案;二是義烏市開瑞節(jié)能建材有限公司與義烏市晟瑞機動車檢測有限公司租賃合同糾紛案。在中國裁判文書網(wǎng)上研讀這兩個司法裁判,發(fā)現(xiàn)舊物回收義務存在法院裁判的說理不充分、適用的邏輯體系不清晰、相應的法律責任不明確等問題。因此,如何規(guī)范其適用的具體方式以避免對合同交易的自由產(chǎn)生過度的干預,是目前面臨的困難之一。
1.2 舊物回收義務規(guī)則適用困境的成因
《民法典》第558條舊物回收義務是后合同義務,在概念界定、價值衡量和具體履行方面存在一定的模糊性,這是舊物回收義務在司法實踐中出現(xiàn)裁判不合理問題的重要原因。
1.2.1 舊物回收義務的概念界定不清晰
合同類型、交易方式、履行方式不同,其后合同義務也存在差異[4]。從法律條文的表述來看,《民法典》第558條的舊物回收義務規(guī)定具有一定的籠統(tǒng)性,它是從公法領域中的“生產(chǎn)者延伸責任制度”延伸到私法領域中的綠色義務,未形成準確、具體的定義。
1.2.2 舊物回收義務規(guī)則暗含的價值沖突
綠色條款與民法之間存在“公益與私益”沖突的問題,尤其是《民法典》合同編的綠色化在司法實踐中面臨很多困難[5]。合同領域是最注重個人自由與意思自治的領域,合同交易主體作為理性的經(jīng)濟人,在進行合同交易過程中往往關注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若不對此加以限制將出現(xiàn)“合同交易當事人獲益,社會公眾承擔不良后果”的現(xiàn)象[6]。
然而,在以保護自由價值為本位的合同中增添了以保護生態(tài)價值為目標的舊物回收義務之后,往往會出現(xiàn)生態(tài)價值與自由價值之間的沖突,此時需要以綠色原則為橋梁,以具體的綠色規(guī)則為手段將環(huán)境保護的綠色實質要求與民法中的平等自由交易權利相融合,尋求二者之間的平衡與協(xié)調。
1.2.3 舊物回收義務規(guī)則的具體履行規(guī)定不明確
首先,主體方面。在《民法典》出臺之前,生產(chǎn)者延伸責任制度的履行主體包括生產(chǎn)者、銷售者、材料供應商等。在《民法典》出臺之后,舊物回收義務履行主體是否仍然與生產(chǎn)者延伸責任制度履行主體一樣,還是根據(jù)后合同義務屬性履行主體另有規(guī)定,在《民法典》第558條中沒有明確的規(guī)定。
其次,對象方面。我國的生產(chǎn)者延伸責任制度設計的范圍比較廣泛,包括包裝物、電池、機電電子產(chǎn)品、容器、家電及建筑材料等領域。舊物回收義務在《民法典》第558條中確立以后,從法條的表述來看,并不能確定適用的對象,也沒有具體的司法解釋,如何確定舊物回收的對象是司法實踐的一大難題。
最后,責任承擔方面。義務的存在,需要責任的保障,否則義務將流于形式?!睹穹ǖ洹返?58條說明了后合同義務的來源,細化了后合同義務的4種主要類型,但沒有給出違反該義務應該承擔哪些責任,造成司法實踐存在困難。
2 《民法典》舊物回收義務法律適用的邏輯構造
2.1 《民法典》舊物回收義務的理論邏輯
馬克思認為,人和自然的關系是通過對象性生活而建立起來的關系[7]。此種對象化理念揭示了自由關系的特征,即真正的自由并非任性的,而是考慮“他者”的存在及利益的基礎上實現(xiàn)的自由,此種狀態(tài)反映自由主體與“他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統(tǒng)一體關系。馬克思的對象化思想有助于理解合同編的舊物回收義務在民事交易活動中所反映的生態(tài)文明理念,更好地實現(xiàn)生態(tài)價值與自由價值之間的協(xié)調。
自由、正義、秩序是法的基本價值,在司法實踐中逐漸形成了自由、平等、安全、效率、秩序、公正等價值。舊物回收義務所保護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指向的是生態(tài)安全和社會秩序問題,可將其認定為“生態(tài)安全價值”。從法的位階和合同交易的本位來看,自由是首要的價值,正義、秩序、安全等價值都在其后,當《民法典》合同編中的“交易自由價值”與綠色原則指引下的“生態(tài)安全價值”沖突時,理論上是自由位階更高,但是在司法實踐中,價值衡量是一個動態(tài)過程,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價值衡量是指通過價值比較與權衡等方法,在生態(tài)安全價值與自由交易價值產(chǎn)生沖突時,予以優(yōu)先序位評判。合同的精髓是私人自治,舊物回收義務所反映的生態(tài)安全價值在任何時候都不應該是合同的核心價值理念。如何把握綠色干預與私人自治之間的尺度,使舊物回收義務的適用正當且合法,是當前研究的重點。本研究認為,當合同自由的受限程度與生態(tài)價值的獲益程度呈現(xiàn)出正相關性,維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社會利益才具有正當性和合法性基礎[8]。
2.2 《民法典》舊物回收義務的實踐邏輯
2.2.1 民法社會化轉變促使舊物回收義務規(guī)則的出現(xiàn)
近代民法作為純粹的私法,以“權利本位”思想為基本理念,但隨著社會分化的加劇和生產(chǎn)社會化程度的提高,完全的個人本位原則已不適應經(jīng)濟社會的發(fā)展,隨之而來的是民法本位的修正。因此,現(xiàn)代民法呈現(xiàn)出“社會本位”的一面,其在保障個人自由與權利的基礎上,注重公平的獲得和公共利益的保護,對個人權利做出必要的限制與約束。此種現(xiàn)象稱為民法社會化。
隨著生態(tài)環(huán)境問題的日益凸顯,原本只存在于公法領域的環(huán)境保護原則和規(guī)則隨著《民法典》的確立,突破傳統(tǒng)的公、私界限,在私法自治領域滲入公法規(guī)則以規(guī)范私法關系,其價值取向從“個人本位”轉變?yōu)椤吧鐣疚弧盵9],是民法社會化的重要體現(xiàn)之一。其中,《民法典》第558條的舊物回收義務,是綠色原則在合同編的具體體現(xiàn)之一。因此,將舊物回收義務納入民事私法領域進行調整,對民事主體履行環(huán)境保護的社會責任而言是一個重要契機,也是民法社會化的重要表現(xiàn)。
2.2.2 綠色原則為舊物回收義務規(guī)則的確立提供指引
《民法典》第9條是在民法社會化的背景下,在“總則編”中以“提取公因式”的方式集中規(guī)定民法的最一般問題,具有時代性、科學性和本土性[10]。綠色原則在《民法典》中不僅僅是一般性的基本原則,而且是對各分編中綠色規(guī)則具有指導作用的原則。
貫徹落實綠色原則不僅是環(huán)境保護的需要,也是民法要承擔的社會義務?!睹穹ǖ洹返?58條舊物回收義務綠色原則,通過對合同交易主體設置環(huán)境義務的方式,要求合同當事人在履行合同的過程中不能以損害生態(tài)環(huán)境為代價,也不能忽視環(huán)境帶來的負外部性,而應在實現(xiàn)個人利益的同時注意保護環(huán)境,實現(xiàn)生態(tài)價值與自由價值的協(xié)調與平衡。因此,應在綠色原則的指導下,將“綠色原則”和“綠色義務”緊密結合,建立“原則+規(guī)則”的“綠色條款”體系,規(guī)范合同交易主體的行為,為民事活動的健康開展提供基本的價值遵循。
3 《民法典》舊物回收義務的法律適用
《民法典》綠色規(guī)范的確立意味著對綠色規(guī)則的研究重心從立法論角度轉向解釋論角度,這是“法律非經(jīng)解釋不得適用”的必然結果,也是進一步貫徹綠色民法典的現(xiàn)實需要。為了更好地適用《民法典》第558條的舊物回收義務,從法律適用解釋的角度入手,探討舊物回收義務的具體內涵、法律價值、法律關系和法律責任,為其在實踐中的適用奠定理論基礎。
3.1 舊物回收義務在《民法典》中的內涵闡釋
正確理解舊物回收義務的內涵,應從文義解釋入手。所謂文義解釋,按照傳統(tǒng)理解就是語義解釋、語法解釋,是指對法律條文的文字含義和語法結構進行解釋。根據(jù)《民法典》第558條的規(guī)定,首先,“債權債務關系的終止”是指合同當事人因意思自治訂立的合同權利義務關系履行完畢,但合同關系并未因此徹底結束,仍然要履行債權債務關系終止后的給付義務或者協(xié)助合同當事人為原合同的履行得到圓滿狀態(tài)而做出的善后事務。其次,“誠信等原則”是指要求一切市場參加者在不損害他人利益和社會利益的前提下,追求自己的利益。舊物回收義務條文中“遵循誠信等原則”可以理解為誠實信用原則、綠色原則、公序良俗原則等,是指民事主體基于信賴利益相信當事人會在債權債務關系結束后,為了保護社會公共利益,響應節(jié)約資源、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政策要求,而履行合同未約定的舊物回收義務。最后,“交易習慣”是指當事人雙方經(jīng)常使用的習慣、做法。在普遍理解中,“交易習慣”是指在特定的行業(yè)、特定的交易環(huán)境、特定的交易主體范圍內,被交易當事人反復適用而被人們普遍認可并遵守的交易規(guī)則[11]。根據(jù)《民法典合同編理解與適用(一)》對第558條的釋義可知,《民法典》第558條的“交易習慣”應當結合債權債務終止的原因、法律法規(guī)、當事人的合意以及回收的成本等因素進行綜合考量。
3.2 基于法律目的對舊物回收義務的類型化分析
本研究認為不同利益主體對法律所反映的價值有不同的期待與需求。當合同交易當事人未履行舊物回收義務而損害公共利益時,面臨個人利益與公共利益的價值選擇困境,可以回到相應的原則和立法目的上進行探討。
若未履行舊物回收義務的行為已達到違法層面,則應在倡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價值理念層面進行選擇。隨著綠色原則和舊物回收義務在民法典中確立,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遵守的社會性義務已擴展到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領域。這不僅反映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價值理念,而且形成了全新的法律體系,使其成為現(xiàn)代化社會生態(tài)環(huán)境和自然資源治理的法律工具。
若未履行舊物回收義務的行為對環(huán)境的影響較小,則應考慮契合合同綠色化的要求做出選擇。就《民法典》合同編中4個綠色條款的確立而言,是在綠色原則指導下合同自身發(fā)展反映出來的合同綠色化,其要求是在私人自治的合同立法領域吸納公法領域的公平理念,使私人交易受到公共利益維護的限制,摒棄因私人利益而毀壞公共利益的現(xiàn)象。作為《民法典》第558條新增的舊物回收義務而言,確立目的之一是契合合同制度的綠色化發(fā)展要求。
3.3 舊物回收義務履行中法律關系的厘清
對舊物回收義務規(guī)則進行詳細解釋,是推進《民法典》合同編的綠色化、維護社會公共利益和實現(xiàn)經(jīng)濟高質量發(fā)展的重要基礎。
第一,明確舊物回收義務的主體。作為私法領域的舊物回收義務,其調整的是平等主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chǎn)關系,是橫向的法律關系。從法條的位置來看,舊物回收義務條款屬于《民法典》合同編綠色化的具體規(guī)定,相對性原則是合同的基本原則,舊物回收義務的履行主體應該發(fā)生遵循合同的相對性,即存在于合同交易的特定民事主體之間。從法條規(guī)范的角度來看,《民法典》第558條屬于后合同義務,即使民事主體之間合同關系終止,當事人也不能立即恢復“自由身”,仍要履行法定的義務。因此,舊物回收義務的履行主體應該是合同交易的特定主體,即合同當事人。
第二,明確舊物回收義務的對象。談論舊物回收的對象,需要對舊物一詞的含義進行解讀。本研究認為,舊物應該是相對于新物而言的,是使用一段時間后仍然存在使用價值的物品;而廢物是指已經(jīng)喪失使用價值的物品?!睹穹ǖ洹返?58條的舊物回收義務沒有相關司法解釋,但根據(jù)《民法典合同編理解與適用(二)》對《民法典》第625條買賣合同中的舊物回收義務的釋義,舊物主要包含兩類,一類是應用于化工生產(chǎn)中的貴金屬催化劑,另一類是生活中常見的電子產(chǎn)品、機動車、鉛酸蓄電池以及產(chǎn)品包裝物等產(chǎn)品。由此可見,雖然第558條和第625條對舊物回收義務的解釋不同,但是可以相互借鑒。同樣,在《民法典》出臺之前的“生產(chǎn)者延伸責任”制度中,其對回收對象的理解既包含沒有使用價值的廢棄物,又包含仍然具有使用價值的舊物。因此,本研究認為,可以根據(jù)交易習慣和相關法律法規(guī)理解《民法典》第558條中舊物回收義務的對象。
3.4 基于綠色原則下舊物回收義務履行責任的梳理
針對舊物回收義務責任承擔不明確的問題,可以根據(jù)體系解釋的方法,將綠色原則的誠信解釋運用于舊物回收義務責任承擔的合同解釋。在《民法典》總則編層面,舊物回收義務的確立應該貫徹第9條“綠色原則”和第7條“誠實信用原則”。合同交易主體若未履行舊物回收義務,則違反了“誠信等原則”,應當承擔相應的法律后果。在《民法典》合同編層面,《民法典》第509條第3款中規(guī)定了“當事人在履行合同過程中,應當避免浪費資源、污染環(huán)境和破壞生態(tài)?!痹摋l文對合同交易方履行合同行為時應進行環(huán)境保護提出了總體要求?!睹穹ǖ洹返?58條作為合同綠色化的具體條款之一,正是順應了第509條第3款強調的避免浪費資源、污染環(huán)境和破壞生態(tài)。若合同交易主體忽視舊物回收義務的履行,不僅違反“誠信等原則”的規(guī)定,還違反第509條的規(guī)定,應當承擔相應的責任。
根據(jù)體系解釋,未履行舊物回收義務應當承擔相應的責任??v觀民法條文,違反后合同義務的責任承擔方式僅在2009年最高人民法院出臺的《合同法解釋(二)》第22條有相關規(guī)定,即合同一方當事人違反后合同義務,須賠償實際損失。但是,僅賠償損失,無法確定是否能夠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根據(jù)后合同義務的性質,本研究認為舊物回收義務的承擔方式還包括繼續(xù)履行,以此促進綠色原則在合同編的具體落實,實現(xiàn)當事人利益的同時維護社會公共利益。后合同義務雖然比民事責任的承擔范圍更廣,但是當后合同義務的責任承擔沒有法律依據(jù)時,適用民事責任的承擔方式也是其解決辦法之一。綜上所述,違反《民法典》第558條舊物回收義務的責任承擔方式既可以是賠償損失也可以是繼續(xù)履行,必要時可以二者相結合。
4 結論
一個新規(guī)則的出現(xiàn),往往需要通過解釋才能更好地將其運用于司法實踐。舊物回收義務在民法社會化和綠色原則的背景下確立,雖然在司法實踐中仍然存在很多困境,但是這些問題可以通過文義解釋、目的解釋、體系解釋等解釋方法明確舊物回收義務的法律適用規(guī)則。舊物回收義務的解釋將合同綠色化貫徹到民事司法中,是推動綠色合同制度的發(fā)展,是在私權至上的前提下實現(xiàn)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的統(tǒng)一,是完善綠色民法體系的重要途徑,為其在司法實踐中正確適用提供理論支撐。
參考文獻
1 劉長興.《民法典》合同編綠色條款解析[J].法學雜志,2020(10):21-29.
2 呂 爽.綠色原則視角下的企業(yè)舊物回收義務研究[J].中國礦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5):78-92.
3 楊偉民.《民法典》視閾下合同當事人的舊物回收義務研究[J].林業(yè)科技情報,2022(3):221-226.
4 吳雅婷.論民法典合同編的后合同義務規(guī)則[J].山東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4):49-56.
5 胡惠婷,李先波.《民法典》綠色條款的引入、沖突與協(xié)調[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5(1):118-126.
6 陳學敏.《民法典》合同編綠色條款的性質及其實現(xiàn):以第六百一十九條為例[J].江西理工大學學報,2023(5):37-47.
7 黃翠新.馬克思對象化思想的自由意蘊及其生態(tài)價值[J].南京林業(yè)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4):61-68.
8 王燦發(fā),王雨彤.“綠色原則”司法適用的法理、風險與規(guī)制[J].學術月刊,2023(3):93-107.
9 蔣春華.法律性質公私二分理論的適用條件及其當代價值[J].云南行政學院學報,2012(4):127-129.
10 黃錫生.民法典時代環(huán)境權的解釋路徑:兼論綠色原則的民法功能[J].現(xiàn)代法學,2020(4):99-112.
11 高其才.論人民法院對民事習慣法的適用[J].政法論叢,2018(5):83-92.
收稿日期:2024-12-23
作者簡介:曾萌閩(1998—),女,廣東梅州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民商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