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壁的小孩舉著一張語文卷子說要請教我。他會找我,是因?yàn)橛幸换乜荚?,他的語文卷子上的閱讀題用的是我寫的文章。他想問的也是閱讀題,文章寫的是齊白石的吝嗇與慷慨,其中有這么一段:“汪曾祺在《老舍先生》一文中曾提到,齊老先生家里量米的竹升子都是自己保管的。每天吃飯要由他量了米才行。一大家子人,吃米不少。老先生舍不得,量一筒,手抖一下。家里做飯,媳婦就說不夠,‘您再給添一點(diǎn)!’齊老先生就嘀咕,‘你要吃這么多啊!’然后再給量一筒……”文章后面的問題是:這一段寫出了齊白石的什么品德?這孩子寫了“吝嗇”,老師判錯,標(biāo)準(zhǔn)答案是“念物維艱,節(jié)儉度日”。這孩子覺得他寫的答案至少應(yīng)該算對了一半,得給他一點(diǎn)兒分。他問我同不同意。我點(diǎn)頭表示同意,因?yàn)椤傲邌荨焙汀肮?jié)儉”有時不好區(qū)分。不過,我告訴他,形容品德只能說節(jié)儉,說吝嗇帶點(diǎn)兒貶義。
老話說:“富從升合起,貧因不算來。近河不得枉使水,近山不得枉燒柴?!惫?jié)儉從來都是美德。一合很少,大約是三兩。不過,西北人很少用合來量糧食。
事情過了好多天,我沒事翻汪曾祺的集子,看見《老舍先生》,細(xì)節(jié)與那張試卷上的不一樣。齊老先生是量米了,但手沒有抖,也沒用竹升子,用的是香煙罐頭。香煙罐頭是老式說法,一個小圓筒,叫罐頭有點(diǎn)夸張。我見過南方的圓筒竹升子,樣子與香煙罐頭差不多。
我愣怔了一會兒,升子這個東西忽然浮現(xiàn)在眼前。升子離開我太久了。
從前在鄉(xiāng)下,家家離不開升子,也離不開斗。升子和斗都是量糧食的器物。雖說也有秤,可用升子來量是祖先傳下來的。升子是用五塊木板拼起來的,四塊等腰梯形圍在一起,一塊正方形做底,卯榫契合。一般來說,滿滿一升麥子約有三斤重。木匠做升子,得用秤校,校準(zhǔn)了再安底。還有一種大升子,能裝四斤麥子。從前的禮簿里會寫:某某送苞谷兩升。用的要是大升,賬房先生得注明。十升是一斗,十斗是一石。農(nóng)家差不多都有板柜,板柜裝滿了能盛兩石糧食,看著叫人心里踏實(shí)。從前家里來了客人,總要客氣地說“打擾了”,主人家要說,“就是多加一雙筷子、多添一瓢水的事情”。話雖這樣說,讓客人吃頓細(xì)糧才是待客之道。那時要吃細(xì)糧有些難,好些人家要找鄰家去借,東家沒有,找西家,總得借著。小孩兒抱著升子悄悄從后門出去借細(xì)糧。不大一會兒,細(xì)糧借回來了,小孩兒還得從后門回來,因?yàn)榕驴腿丝吹郊Z是借的心里不好受。
到歸還時,升子里的面粉常常要堆得高高的。有一回我問祖母:“為啥借一平升要還堆得高高的一升呢?”祖母笑笑說:“好借好還,再借不難嘛。”
不過,買賣糧食時都是平升。量的人手里拿著像直尺的木條,在升子口蕩一蕩,把多出來的推下去,道一聲:“皮??!”這邊答一句:“規(guī)矩!”
古人量酒時用斗,“李白斗酒詩百篇”。也有用升的,元稹就寫過“偶然沽市酒,不越四五升”。奇怪的是買賣布匹時也用升,據(jù)說八十縷線為一升,想來怕是窄窄的一綹兒。
升子除了本身的用途,在鄉(xiāng)下還被用來替代香爐,祭祖時用。在這樣的場合,升子有點(diǎn)像禮器。鄉(xiāng)下人家敬土地爺時也用得到升子。土地爺大約有很多,孫悟空朝地上打一棍子,就能跳出來好多位。我們那兒的土地廟很寒酸,幾塊磚,幾片瓦,就成了廟。放個舊升子,裝滿玉米,再燒三炷香,人們就能請土地爺保佑莊稼豐收。有的人家還要請土地爺幫忙照看雞鴨,別讓老鷹給抓了,并保佑跑掉的貓能夠回來……我讀到一篇文章,寫楚人圍攻齊國,齊威王準(zhǔn)備了一百斤黃金、十輛馬車當(dāng)禮品,讓淳于髡去趙國搬救兵。淳于髡大笑,齊威王不解。淳于髡說,他笑是因?yàn)閬淼臅r候看到路邊有個農(nóng)人,拿著一個豬蹄和一杯酒,祈禱說:“高地上收的莊稼堆滿谷倉,低田里收的莊稼裝滿車輛……”他是在給齊威王打比方。
好像也沒什么可笑的,鄉(xiāng)下人家敬土地的用心的確不在于供品。農(nóng)人自己寒暑耕作,不敢懈怠,敬土地爺,是訴說,也是尋求陪伴。
( 本刊原創(chuàng)稿件, 勾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