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堆各有特色的戰(zhàn)爭片、諜戰(zhàn)片和動畫片中,《抓娃娃》真是一部被名字耽誤的電影。但真看了才發(fā)現(xiàn),這是個講述有錢人為了培養(yǎng)孩子成才,刻意請團隊設定孩子成長環(huán)境的故事。它之所以引發(fā)家長們的持續(xù)關注,不僅是因為那些對于家庭教育方式的深刻反思,更是因為對孩子成長過程中自由與教育邊界的探討。
“為你好”的控制欲
心理學家張怡筠提到過一個現(xiàn)象:“大多數(shù)父母焦慮的主要原因是自己的內(nèi)心不夠強大,在比較的環(huán)境中迷失教育方向,從而失去對自己情緒的控制,開始變得焦慮不安?!?/p>
焦慮的父母會伴隨著很強的控制欲,包辦和控制孩子的一切。
家庭教育過程中,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容易影響到孩子的心智成長,小到日常生活起居的安排,大到人生每條道路的選擇。就像《抓娃娃》一開始,馬成鋼看著兒子馬繼業(yè)被長輩寵壞后,下定決心帶兒子遠離被溺愛的環(huán)境。從那時起,他就為兒子制定好未來的成長方向,找了教育團隊每天分析孩子的一言一行,監(jiān)控著一舉一動。只要孩子出現(xiàn)一點兒走錯路的跡象,馬成鋼以及背后的整個教育團隊就會立即響起“警報”。
馬成鋼以“為你好”作為理由,在孩子的成長路上制訂了太多教育計劃。結果顯而易見,長大后的馬繼業(yè),因為生活的“被操控感”和“不真實感”,心中充滿了深深的疑惑,也因此變得越來越痛苦。所以馬繼業(yè)發(fā)現(xiàn)事情的真相后,精神世界瞬間崩塌了,當場質(zhì)問父母:“你們又是哪位老師?”面對兒子的不理解,馬成鋼淚流滿面:“你以為是我操控了你的人生嗎?你也操控了我們的人生?!?/p>
仔細想想,所謂的操控,本就源自父母的過度擔心,以及家庭教育中的過度控制。馬成鋼“以愛之名”,將兒子從溺愛的深淵中,一步步轉(zhuǎn)移到了焦慮的泥潭中。無論是成年人還是孩子,當人生的鑰匙始終被旁人緊緊掌握時,失控感和窒息感就會填滿內(nèi)心,精神世界也會承受著極高的負重。
這讓我想到前幾天刷到的一個視頻。畫面中,一個爸爸苦口婆心地教育女兒:“爸爸每天只睡4個小時,一天只吃一頓飯;開車到工廠,停下車后空調(diào)都舍不得吹,只能跑到別人倉庫里睡一小會兒,就熱醒了;36攝氏度的高溫下中暑了都沒舍得休息,就怕你以后像我這樣……”其實,電影里的馬成鋼跟這個網(wǎng)上的爸爸一樣,樂此不疲地想用這種“愧疚式教育”激起孩子的志氣。
父母的困境從來不是孩子造成的。把本不屬于孩子的壓力和痛苦強加給孩子,讓孩子在愧疚感中變得順從,父母舒服了一時,孩子卻要痛苦一輩子。比如一個女生就發(fā)帖說,她大學畢業(yè)后和家里的聯(lián)系越來越少,母親總是跟她抱怨:“真是翅膀硬了,父母說什么都不聽了,養(yǎng)個孩子有什么用,像養(yǎng)了只白眼狼?!彼睦锖芪?,從小到大,父母總是在她耳邊說:“我們這么辛苦都是為了你,你不好好學習對得起誰?”
她體諒父母的辛苦和付出,所以她從來沒有任性過,甚至總是委屈自己的感受,去迎合和討好別人,活得又擰巴又痛苦。
在松弛感中長大的孩子,永遠會比在內(nèi)耗中長大的孩子多一份自信和從容。所以,請家長控制住自我感動的犧牲感,將生活的艱難扛在肩上,承擔起屬于自己的壓力。對孩子發(fā)自內(nèi)心地付出,才能讓我們的愛成為孩子內(nèi)心的溫暖和人生路上堅定的托舉。
苦難教育有必要嗎
房子是破的,屋頂是漏的,菜買最便宜的,水用滴出來的,父親的鞋底是爛的,母親的衣服是舊的……為了讓馬繼業(yè)考上名牌大學,家長人為建造了一個貧困潦倒的家庭,想讓孩子在苦難中長成自己想象中的模樣。
更令人窒息的是,當教練覺得馬繼業(yè)家境不好,提議送孩子去學體育時,馬成鋼立刻回絕了。為什么?除了與預設目標不符,更因為吃什么苦是被指定的。什么苦值得吃,什么苦有利于孩子,得由爸媽決定。
在大人聯(lián)手打造的“楚門的世界”里,孩子的童年被籠罩在一種近乎苛刻的“磨礪”之下。與其說馬成鋼將自己成功的原因歸于從小受過的苦難,不如說美其名曰的“為你好”,實則剝奪了孩子自我探索與成長的機會。
藝術來源于生活——現(xiàn)實中不少家長都有這樣的想法。有些家長,樂于讓孩子吃苦,俗稱“挫折教育”,不經(jīng)歷風雨哪能見彩虹?
這基本上是來自上一輩的經(jīng)驗。父母吃了很多苦才打拼出了一番事業(yè),所以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通過吃苦磨煉意志,取得成功?,F(xiàn)實中有些父母雖然沒電影中演的那么夸張,但平時也總會對孩子說:“上學有什么苦啊,進了社會才辛苦?!薄澳銈儸F(xiàn)在多幸福啊,以前我們都吃不起飯?!?/p>
對父母而言,說的這些都是大實話,自己當年更辛苦、更勞累。但有些苦,其實是沒必要吃的。真正的“吃苦精神”并不是只能靠自己苦苦摸索、嘗盡艱難困苦才能得到的人生經(jīng)驗。它不是忍受貧窮的能力,而是能為了某個目標長時間聚焦的能力,是即便遭遇人生低谷依然樂觀的能力。
愛,應當是引導而非控制;教育,應當是點燃而非灌輸。在教育子女的過程中,應注重培養(yǎng)孩子的自主性和創(chuàng)造力,鼓勵他們勇敢追求自己的夢想和興趣。同時,也要教會他們?nèi)绾蚊鎸Υ煺酆褪?,如何在失敗中汲取教訓、不斷成長。
父母對孩子真正的負責,陪伴是標配,共情是高配,尊重是頂配。教育路上,父母指引好方向的同時,也要尊重孩子作為一個獨立個體的存在,如此,才能托舉他走向更高更遠的地方。
最后想說的是,教育的目的不是培養(yǎng)出一個又一個“復制品”,而是要讓每個孩子都能成為獨一無二、自信自強的個體。這需要每一位父母和教育者都能深刻理解并踐行“愛應當是引導而非控制”這一理念,為孩子們的成長撐起一片更加廣闊和自由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