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沙江上游姜驛河流域的群山褶皺間,四川省涼山州會理市樹堡鄉(xiāng)的石可莫村靜臥于赭紅色的干熱河谷中。
曾經(jīng),灼熱的陽光炙烤著這里疏松的砂質(zhì)土壤,低垂的玉米穗訴說著耕作的艱辛。
如今,這里正悄然蛻變——山脊上的光伏板鋪展銀輝,梯田間的特色果苗吐露新綠,一群駐村干部的身影,如無聲的春雨,浸潤著這片土地的重生之路。
屋頂生輝:光與電的共生詩篇
干熱河谷的陽光曾是大自然的嚴苛饋贈。
駐村干部初到村莊時,村民的嘆息與干涸的玉米地交織成沉重的底色。然而,當他們的目光掠過屋頂折射的刺目光斑時,一個樸素的念頭逐漸清晰:若能將灼人的烈日化為發(fā)展的薪火,或許貧瘠的山坳也能點亮希望的燭火。
在駐村干部的協(xié)調(diào)推動下,村“兩委”與鄉(xiāng)政府開始了破局探索。集體建筑的屋頂逐漸被銀色光伏板覆蓋,如同一面面鏡子,將灼熱的光線轉(zhuǎn)化為流淌的電流。
安裝過程中,駐村干部與村民一同攀上屋頂,他們的汗水滴落在滾燙的瓦片上,手中的工具揮動,在烈日下折射出微光。彝族老人站在屋檐下仰頭張望,渾濁的眼底映出光伏板的輪廓。
隨著光伏矩陣的落成,村莊的夜晚悄然改變。太陽能路燈沿山道蜿蜒亮起,放羊歸來的少年踩著光斑跳躍,晚歸的村民不再需要舉著火把探路。這些變化背后,是駐村干部深夜伏案研究技術方案的身影,是他們走訪農(nóng)戶解釋政策的耐心,更是將“不可能”化為“可能”的堅持。
熱土新生:沙與綠的蛻變密碼
石可莫村的梯田像一本打開的褶皺古籍,記錄著世代耕作的困頓。駐村干部深知,破解土地的桎梏需要科技與傳統(tǒng)的結合。他們請來農(nóng)科專家,與村民圍坐在曬場上,聽老農(nóng)講述作物枯焦的往事,也講解薄膜覆蓋與滴灌技術的原理。
當?shù)谝恢耆藚⒐绫恢踩媵骷t色土壤時,老把式的手掌在半空遲疑了許久。駐村干部蹲在地頭,捧起一把砂土:“這土燙得能焐熟洋芋,說不定正好合了人參果的脾氣?!?/p>
數(shù)月后,當翡翠般的果實掛滿枝頭,當初最持懷疑態(tài)度的老農(nóng),竟成了田間管理最細致的技術員。
另一片試驗田里,釋迦果的白色花朵如鈴鐺輕搖。駐村技術員手持授粉刷穿行花間,向圍觀的村民演示著人工授粉的訣竅?!肮右惨f媒咧!”
起初的調(diào)侃聲,漸漸化作收獲時節(jié)驚喜的輕呼。駐村干部并未居功,只是將村民嫁接成功的枝條拍照留存——那些粗糙的手掌與嬌嫩的芽苞同框的畫面,恰是科技扎根鄉(xiāng)土的最佳注解。
振興之路:山與人的未來敘事
石可莫村的蛻變,從未依賴驚天動地的壯舉。光伏板下的陰涼處,常有駐村干部與村民討論收益分配的身影,他們在果園旁的田埂上手把手教年輕人用手機拍攝產(chǎn)品視頻,在深夜的村委會里將揉皺的規(guī)劃圖紙寫滿彝漢雙語的批注。
這些看似瑣碎的細節(jié),一點點編織成了村莊發(fā)展的隱形脈絡。當太陽能路燈照亮村民自發(fā)組織的夜校,當特色水果通過發(fā)達的物流走進城市餐桌,駐村干部的角色逐漸隱入背景——他們更像是一群點燃火種后悄然退后的引路人,讓村民自己成為照亮家鄉(xiāng)前路的光。
如今的石可莫村,光伏矩陣依然在烈日下靜默工作,梯田里的果香隨風漫過山崗。駐村干部的膠鞋仍沾著紅土,但他們更愿意讓村民站到鏡頭前講述豐收故事。
在某個晚霞滿天的黃昏,老支書指著光伏板對年輕人說:“這些鐵盒子會發(fā)熱,但比不上當初那幫年輕人熬紅的眼睛?!?/p>
金沙江的濤聲依舊,卻多了幾分輕快的韻律。光伏板上的露珠折射朝陽時,仿佛無數(shù)微小的彩虹在跳躍;果園里熟透的果實墜地時,似在叩響大地的心跳。駐村干部的痕跡,早已融入村莊的呼吸——他們不是傳奇的締造者,而是將科技的星火播撒在鄉(xiāng)土,讓村民自己書寫答案的同行者。
在這片曾被陽光灼傷的土地上,每一寸蛻變都印證著最樸素的真理:真正的振興,從不是外來者的獨角戲,而是讓土地找回自己的歌喉,讓光照亮那些始終在堅守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