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絲綢之路,既不是中國人興建的,也不是中國人推行的,而是境外對中國的絲綢有需要,才形成了絲綢之路。所以查中國的古籍,是找不到“絲綢之路”這個詞的。1870年前后,德國地理學家李?;舴业街衼喛疾?,提出“絲綢之路”概念。他結(jié)合考察情況,又對照中國歷史,提出約在公元前2世紀,存在著這樣一條絲綢之路。
公元前2世紀,張騫通西域,開了這條路。但這如果僅僅是一條交通路線,在張騫通西域以前,早就存在了。比如說,公元前16-11世紀的商朝,在河南安陽發(fā)現(xiàn)的婦好墓里,發(fā)現(xiàn)的玉器就是昆侖山的和田玉,也就是說在那個時候就已經(jīng)存在著從新疆到內(nèi)地的交通路線了。
張騫通西域,是有向?qū)У?,并不是他開的這條路。張騫通西域不是為了貿(mào)易。當時漢武帝為了打敗匈奴,他想派張騫去現(xiàn)在的阿富汗一帶跟大月氏聯(lián)系。大月氏本來在燕山這一帶的,后來是被匈奴趕過去的,跟匈奴有世仇,因此漢武帝希望能聯(lián)合大月氏,聯(lián)合夾擊匈奴。但張騫被匈奴扣住了,一呆呆了十年,后來逃脫,來到大夏,找到了大月氏。但大月氏已熟悉了這里的生活,不想再打仗了。張騫呆了一年多,用歷史書上的話說“不得要領”,就回來了。
這時,漢朝已經(jīng)打敗了匈奴,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這次帶了很多人,浩浩蕩蕩,也帶上了中國的絲綢、金銀財寶,沿途散給這些小國,鞏固漢朝對這些小國的影響。后來中亞、西亞的人發(fā)現(xiàn)絲綢是好東西,然后把絲綢帶到了羅馬帝國。羅馬那邊有錢,但沒有絲綢,所以有非常強大的需求。因為絲綢適合長途販運,并且利潤高,所以李?;舴野堰@條路命名為“絲綢之路”。
實際上中國歷史上,從來沒有為了貿(mào)易和利潤開辟過這條路。這些歷史現(xiàn)在有些人不清楚,還以為是中國人為了賣絲綢才開了絲綢之路。
即使在這以后,中國也從來沒有通過這條路輸出絲綢。在這之后,每當有戰(zhàn)亂,或者西方的需求變小了時,這條路也就不通了。因此從有了這條路后,往往是通的時間短,斷的時間長。因為當時的自然條件惡劣,而運輸代價是很高的。到了安史之亂,唐朝從中亞節(jié)節(jié)敗退,一直退到長安附近,絲綢之路基本上不存在了,變成了中亞內(nèi)部的一條路。
而這時,阿拉伯人掌握了航海技術(shù),到了廣州、寧波這些地方。海運一通,絲綢之路的價值就沒有了,因為海上運輸量大,除了絲綢,還增加了茶葉、陶瓷等日用品。所以絲綢之路并不是始終都有那么多的價值。
絲綢之路暢通的前提是中央王朝的統(tǒng)一和控制。漢朝沒有控制中亞,匈奴人就會把路截掉,西漢鼎盛時包括今天的新疆,也包括新疆境外的巴爾喀什湖,這就能暢通了。東漢就出現(xiàn)了對西域控制三通三絕,三次暢通過,三次又斷絕過。唐朝對西域的控制不止新疆一帶,而是遠到中亞,甚至西亞,所以可以牢牢地控制。
歷史上開通和維護絲綢之路的動力是來自外界,而不是來自中國內(nèi)部。這條路主要不是由漢朝人,而是中亞、西亞甚至歐洲人建立的,動力來自他們。
十三經(jīng)、二十四史、四庫全書中都檢索不到“絲綢之路”這個詞。1870年前后,德國地理學家李?;舴以谥衼嗊M行了三年多調(diào)查后寫了本書,正式提出“絲綢之路”,而他指的是公元前2世紀前形成的一條由洛陽、長安一直到中亞撒馬爾罕, 以絲綢貿(mào)易為主的商道,以后慢慢為地理學界、歷史學界所接受,之后才出現(xiàn)了將對外交通命名為“絲綢之路”的現(xiàn)象。
命名為“絲綢之路”,其實是張騫通西域起到的效果。但張騫通西域本身是出于軍事、政治目的,而不是出于貿(mào)易。漢朝初年,匈奴對漢朝構(gòu)成了極大的威脅,經(jīng)過七十多年積累,到了漢武帝,漢朝勢力增強,陸續(xù)打敗匈奴,基本將其驅(qū)逐回了秦朝長城以西。漢武帝考慮怎樣一勞永逸打敗匈奴,他得到情報原來居住在祁連山河西走廊一帶的烏孫人跟月氏,被匈奴壓迫而西遷,其中月氏人遷到了大夏(即今天阿富汗這一帶)。大夏與匈奴是世仇,漢武帝派使者前去,希望大夏與漢朝一起夾攻匈奴,雖然這并不容易,地圖上隔了太遠的距離。
當張騫到達以后,大夏君主在那兒已經(jīng)住得很舒服了,不愿與匈奴作戰(zhàn),結(jié)果張騫在那兒“不得要領”,沒有達到實際效果。
張騫出使西域非常艱苦,路上被匈奴扣押十年,但他找到機會逃離匈奴到達大夏,但回程又被匈奴扣押一年。當回到漢朝,形勢變化,漢朝已經(jīng)打敗匈奴并且控制了河西走廊,通向西域的大門已經(jīng)打開了。雖然張騫出使西域的最初目的沒有達到,但他帶回來的關于沿線的豐富情況深深吸引了漢武帝,認為應該將漢朝影響擴大到這些地方,因此第二次派張騫出使,組織使團,帶去大量絲綢、黃金、工藝品等,賞賜給出使的小國,擴大了絲綢在中亞的影響。
但絲綢也不是張騫出使才輸出的,實際時間更早。拉丁語系、英語稱中國為China,一種說法是波斯人將中國成為“絲國”,這個發(fā)音慢慢演變?yōu)镃hina讀音;第二種說法是與“秦”諧音。至于稱瓷器為China,則是倒過來,因為是來自中國的東西??梢姀堯q之前,外界尤其是波斯已經(jīng)知道中國產(chǎn)瓷了。
但不自覺的、帶偶然性的流通,與自覺的貿(mào)易是兩回事。張騫出使西域擴大了中國絲綢在中亞的影響,引起了更遠地方人們的興趣。但商品經(jīng)濟的形成很重要的原因,是羅馬帝國對中國的東西有需求。羅馬帝國實力強大,對絲綢有強勁需求,羅馬帝國貴族都以穿上絲綢為貴,隨后絲綢價格甚至高過黃金,而漢朝是絲綢惟一來源,且絲綢非常適合在長途的艱苦條件下販運,絲綢質(zhì)地輕,經(jīng)得起炎熱、寒冷的氣候變化,更重要的是產(chǎn)生的高價足以抵償昂貴的運輸費用,甚至付出的生命代價。
但絲綢之路無論從哪條路線都是非常艱苦的,從南面要穿過帕米爾高原,從北面草原則距離更長,而且繞不過寸草不生的戈壁。在沒有導航、機械交通,主要依靠駱駝、牛、馬、人力的情況下,代價相當高,沒有強勁需求不可能支撐。
漢朝有效統(tǒng)治區(qū)域約有三四百萬平方公里,人口六千多萬,漢武帝開疆拓土很多人反對,因為會糟蹋良田,換來的是干旱、寒冷的土地,而河西走廊開拓地是成功的,有大片綠洲、祁連山、穩(wěn)定水源。
中國沒有向外開拓的動力,中國的絲綢盡管一般人不穿戴,也不是太昂貴的奢侈品,百姓也沒有想到拿絲綢出去牟利。
中國歷來以“天下之中”自居,無所不有,自給自足,對外無需求,沒有對外貿(mào)易的概念。漢朝也不許百姓隨意出關,歷史上商人往往是沒有其他出路的人所從事的職業(yè),社會地位低。歷史上中國沒有主動利用過絲綢之路,也很少從絲路貿(mào)易獲利。
公元9世紀以后,海運發(fā)達起來,這條絲綢之路就多是作為中亞內(nèi)部交通線了,比如新疆喀什到中亞,而不是從內(nèi)地到中亞。這個過程往往被忽略。
公元前60年,西漢在新疆設置西域都護府,新疆有眾多大大小小的綠洲,管理困難,因此采取松散的、監(jiān)護性質(zhì)的管理,都護就地解決問題。由中央政府派出軍隊利用中央權(quán)威的就地監(jiān)護管理,其中的小國只要每年上報戶口,表示服從統(tǒng)治即可。
西漢后期的著名人物陳湯發(fā)現(xiàn),被自己打敗的匈奴北單于逃至今天的哈薩克斯坦一帶,于是擅自調(diào)動六小國兵力將其消滅。但漢朝有爭議,有的認為,他不費一兵一卒,立下了不世之功;有的卻認為,他假借命令,沒有匯報。這反映了漢朝在遙遠的西域的困境,對西域的統(tǒng)治仍不穩(wěn)定。最終對西域的統(tǒng)治只維持到西漢結(jié)束,王莽時已經(jīng)不能維持,西域都護府最終撤掉。
東漢“三通三絕”,此后時斷時續(xù)。
絲綢之路恢復了三次,又斷了三次,而且有時的維持完全靠杰出個人,比如班超,以及西漢留下的威望。但國力無法維持時,朝廷就下令撤退。東漢之后,這條路經(jīng)常名存實亡。北魏實力強大,歷史記載來自大秦的商人也來了中原,但當中原戰(zhàn)亂,無暇他顧,正常的貿(mào)易、交流又會斷掉。只有中原政權(quán)能夠牢牢控制中亞時,絲綢之路暢通,中國能掌握主動權(quán)。
唐朝初年,疆域最遠擴展至今天的咸海,控制了錫爾河流域和阿默河流域,南面到了阿富汗,在西方有個軍事行政的中心碎葉城,就是今天的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附近,絲綢之路就變成唐朝內(nèi)部的交通路線,很暢通。安史之亂爆發(fā),西域空虛,藏族祖先吐蕃擴張到今天新疆大部。此后,唐朝西界只到今天的甘肅,不可能再控制西域,早期發(fā)達的絲綢之路也就不存在了。
公元9世紀,阿拉伯人已經(jīng)找到了海上交通要道,大批阿拉伯人來到廣州、泉州、寧波、 揚州,海上交通線取代了陸路,路上絲綢之路已經(jīng)變成了中央內(nèi)部的交通線了,已經(jīng)失去了。
明初一度控制哈密,但哈密以西明朝無法控制,明朝中期退至嘉峪關,連今天的敦煌都守不住,更不用說絲綢之路。
海運一通,就更沒必要走陸上絲綢之路的崇山峻嶺了,而且海運不是以絲綢為主,還包括茶葉、香料、瓷器等,這是重大的變革。
我們對海上絲綢之路往往有很多誤解,現(xiàn)在我們習慣于拿西方的海洋觀來看海洋,這樣是不對的。
因為他們的海洋觀都來自地中海,但地中海只有一個,非常特殊,基本是內(nèi)海,海中還有非常多島嶼、海灣,地理原因使古代在地中海的航行是非常便利的。中國最接近于地中海的是環(huán)渤海地區(qū),中國古代環(huán)渤海地區(qū)是比較開放的,因為地區(qū)交通方便。但中國不具備地中海周邊的文明群星燦爛,如希臘、羅馬、小亞細亞、亞速、兩河文明等,有多種文明的交匯,文化不斷交流。而環(huán)渤海地區(qū)周邊的朝鮮半島、日本島歷史上較為落后,他們學習中國積極性高,但中國學習他們的動力沒有,也沒有必要。
但海洋不過是載體,海上的航行終點在哪兒,能帶出去什么,帶進來什么,這才是本質(zhì)。沿線牽涉到什么文化,他們有怎樣的生活生產(chǎn)方式,我們要在這個前提下看海上絲綢之路。
但海上絲綢之路也不是中國開辟和掌握的。因為中國觀念中,海就是邊緣,四海之內(nèi)、山陬海澨、天涯海角等說法都是體現(xiàn)。西漢海上探索最遠已經(jīng)到了今天的斯里蘭卡、印度中部,漢朝還有負責翻譯的譯使。但這之后的初級探索發(fā)現(xiàn)別的地方都比自己窮,所以就沒有繼續(xù)探索,海上技術(shù)反而倒退。
海上絲綢之路因此完全是由阿拉伯人開辟和掌握的,南宋泉州一度有很多阿拉伯人,廣州的番坊、番長,都有阿拉伯人。鄭和下西洋未超出阿拉伯航路,采取其經(jīng)驗和技術(shù)(針路,牽星過洋),目的在宣揚國威,無經(jīng)濟目的,是通過政治活動,建立明成祖政治合法性,號召沿線小國家到明朝來朝貢。
官方對外的海上活動往往只重政治目的,輕經(jīng)濟效益,對維持絲綢之路缺乏動力。對民間貿(mào)易的禁止和限制,更損害了中國的實際利益。所以中國歷史上不承認有正常的外貿(mào)需要,只想讓人來朝貢。而外國通過朝貢還比貿(mào)易獲得的利益更多,也愿意甚至希望來朝貢。清朝一度禁止日本來朝貢,日本想辦法冒充琉球人來朝貢。朝貢不是剝削,而是變相的政治投資,一般情況下,不計較經(jīng)濟效益,只講政治。
但這種朝貢中的對外賞賜無度,使外界期望值越來越高,造成財富流失,國庫空虛,官民嗟怨,而且不主動經(jīng)營外貿(mào),主要利益為外方所得,對民間貿(mào)易卻一貫限制甚至禁止,或課以重稅,以致民間非走私不能獲利。這些都是歷史教訓。
坦率講,以前我們對外界、對自己歷史的了解,基本停留在自娛自樂的階段?,F(xiàn)在建設“一帶一路”,要重新好好認識中國文化與世界文化、當?shù)匚幕年P系,在文化上要像費孝通說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珍愛自己的文化,但也要理解、欣賞、贊美別人的文化?!耙粠б宦贰苯ㄔO如果只考慮經(jīng)濟因素,不考慮文化、民族等因素,同樣也很難達到我們的目標。
“一帶一路”分別指的是絲綢之路經(jīng)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初步估算,“一帶一路”沿線總?cè)丝诩s44億,經(jīng)濟總量約21萬億美元,分別約占全球的63%和29%?!耙粠б宦贰弊鳛橹袊壮⒏邔油苿拥膰覒?zhàn)略,對我國現(xiàn)代化建設和屹立于世界的領導地位具有深遠的戰(zhàn)略意義?!耙粠б宦贰睉?zhàn)略構(gòu)想的提出,契合沿線國家的共同需求,為沿線國家優(yōu)勢互補、開放發(fā)展開啟了新的機遇之窗,是國際合作的新平臺?!耙粠б宦贰睉?zhàn)略在平等的文化認同框架下談合作,是國家的戰(zhàn)略性決策,體現(xiàn)的是和平、交流、理解、包容、合作、共贏的精神。
(摘自《中外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