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人家的家宴,總是洋溢著細(xì)膩與溫情,精致的菜肴、精致的擺置,桌上觥籌交錯,吳儂軟語來來去去。要說江南人家宴的菜品,用“食不厭精”這個詞,再好不過。
少不了的腌篤鮮
江浙人宴席的餐桌上是少不了一鍋“腌篤鮮”的,即“鮮肉和咸肉同燉,加扁尖筍”。“腌”即咸肉,“鮮”即鮮肉,“篤”則是在文火慢燉下鍋里發(fā)出湯水輕沸的“篤篤篤”的聲響。
腌篤鮮的做法很簡單,將咸肉、鮮肉加大量春筍,文火慢燉兩三個小時即成,沒有什么技術(shù)難度,唯一需要的就是守在灶前耐心等候。一塊好咸肉是成就一鍋好的腌篤鮮的底氣。舊時,咸肉都是自家腌制,鮮肉可選五花、小排。吳地人家多用蹄髈,因蹄髈皮厚脂厚,瘦肉是栗子肉,較之五花肉更耐燉,且肘骨與咸肉一起燉更鮮香;春筍用來提鮮、吸油、吸味。下鍋前,先將春筍剝開,滾刀切塊,焯水去澀,撈出后過冷水備用;再把鮮蹄髈、咸肉分別焯水?dāng)嗌?,去除血沫雜質(zhì),洗凈后咸肉切成小塊。隨后,將蹄髈放入砂鍋,加清水淹沒并高出少許,大火煮沸,加料酒,轉(zhuǎn)小火加蓋燜煮一個小時。隨即放入咸肉、筍塊、萵苣、香菇、蛋餃、木耳……再以文火慢“篤”兩個小時。
腌篤鮮一開鍋,但見玉白的春筍、翠綠的萵苣、紅白相間的咸肉擠擠挨挨,筍肉混搭,瞧著美得淡然,不落窠臼。舉筷一嘗,只覺肉綿筍脆鮮中帶香,腴中見清,連萵苣都吸收了肉、筍的鮮香。最驚艷的莫過于觸動口舌的一鍋湯,舀一勺滾燙鮮香的奶白湯頭喝下,用上海人的話來說:鮮得來眉毛也要落脫嘞!
壓軸甜點八寶飯
江南地區(qū)的大席終少不了一道壓軸甜點——八寶飯。八寶飯的主要原材料是糯米,豬油、豆沙則是制作八寶飯的兩個重要角色。先提前熬好豬板油,熬好的豬油盛在搪瓷缸里,晾涼后,凝固成雪堆一樣的乳白豬油,挖一勺,質(zhì)地細(xì)膩,就像一件精美的工藝品。
豆沙也要預(yù)先準(zhǔn)備好,光是熬豆沙就要花費(fèi)一上午時間。挑選飽滿上好的赤豆,熬上幾個小時才能把一粒粒赤豆熬成細(xì)細(xì)的豆沙。在這段時間,必須有人守在灶火邊,時不時地用木勺攪動一下,以防煳底,有時候,去次洗手間的工夫,就會煳掉。熬好豆沙后,加入本土的“光福桂花”、白砂糖,再充分?jǐn)嚢?,這樣做出的豆沙才鮮香細(xì)膩,一口下去從舌尖甜到心底。至于“八寶”配料,顧名思義,自然得有至少八種,傳統(tǒng)上大抵有瓜子仁、金橘、冬瓜糖、蜜棗、紅棗、蓮心、青木瓜絲、紅木瓜絲等。
準(zhǔn)備好豬油、豆沙,取鴨血糯、白糯米對半,淘洗干凈,放在碗中,最好提前一天浸泡,放蒸架上蒸至八分熟。將凍住的豬油熬化開來,取中碗一只,在碗底抹上少許熟豬油。有了熟豬油的加入,平淡無奇的食材立馬化腐朽為神奇,樸素的口味因之豐腴起來。在底部放好“八寶”材料,裝填一半糯米飯后,再填入豆沙,最后再裝填糯米飯,抹平。上蒸籠蒸透,而后反扣在盆中,澆上白糖薄芡,淋上豬油增色,就可開吃了。清香豐腴的糯米混合著清甜綿軟的豆沙,口感層次豐富,甜度也是“剛剛好”。
八寶鴨,小團(tuán)圓
八寶鴨在蘇滬一帶堪稱年夜飯上的“壓軸菜”。先將鴨子里里外外清理干凈,將生糯米混合著蓮子、紅棗、豆沙、白果、干貝、火腿丁等“寶貝”餡料填塞滿生鴨肚內(nèi),將刀口處密密縫合起來;取來麻繩,在鴨身中部捆一圈,扎成葫蘆狀;最后,將縫合好的整只鴨子放入加了冷水的大砂鍋里,加黃酒、八角、桂皮、姜片等佐料,大火燒開,再轉(zhuǎn)小火煨幾個鐘頭才算齊活。
當(dāng)掀開砂鍋蓋的剎那,一股混合著糯米、鴨肉、火腿等美味的鮮香撲鼻而來,沁人心脾。用剪刀挑斷了捆扎在鴨身上的麻繩,剪開縫合在鴨尾處的線頭,一提一抖之間,麻利地抽出整條繩線,用調(diào)羹一勺一勺挖出鴨肚子里的八寶飯,盛到碗里,八寶飯吸足了鴨油,軟糯噴香、咸甜不膩,鴨肉濃油赤醬、酥爛入味。
配著八寶鴨,吃上一碗八寶飯,夾幾筷子鍋里的腌篤鮮,才是完滿的江南席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