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在,一個人的籍貫就是指他出生時祖父的居住地。不過,這只是現(xiàn)代社會的說法。在古代,籍貫中的“籍”和“貫”并不是一回事。
在古代,說一個人的出生地,只是說“貫”或者“鄉(xiāng)貫”,而不說“籍”或者“籍貫”。《隋書》中就有記載:“其無貫之人,不樂州縣編戶者,謂之浮浪人?!庇纱丝梢?,當時說一個人的出生地,并不說“籍”,而只是說“貫”?!捌錈o貫之人”,就是指無固定住地和無戶籍的人。
白居易在《新豐折臂翁》中寫道:“翁云貫屬新豐縣,生逢圣代無征戰(zhàn)?!痹娭械摹柏灐?,指的就是原籍、出生地,也就是現(xiàn)在說的籍貫。
雖然在古代,一個人的“籍”與其出生地有著一定關系,但是指的并不是出生地,而是指這個人的家庭對朝廷所負擔的徭役種類。也就是說,古代的“籍”指的是一個人從事的職業(yè)。
在明朝的時候,承擔各種徭役的人戶有幾十種。這些人戶的戶役就是他們的“籍”,也就是戶籍,同一種戶役的人戶都被編入一份冊籍中。各種戶役各有各的冊籍,這就是“籍”,地方官就按照這種“籍”來征收徭役。比如,承擔煮鹽的徭役是“灶籍”,承擔做工的徭役是“匠籍”,承擔當兵的徭役是“軍籍”。
在古代,賦役黃冊世襲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人戶以籍為定、役皆永充,也就是說,每個人的戶籍一旦被官府確定之后,是不能隨意更改的,會一直保持下去。比如,擁有灶籍的人就需要世世代代承擔煮鹽的徭役,擁有軍籍的人就要世世代代承擔當兵打仗的徭役。
(摘自《知識窗》2025 年第1期王吳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