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8日,臘月的冬晨,天剛蒙蒙亮,在重慶市南川區(qū)慶元鎮(zhèn)玉龍村的山谷里,一陣吆喝聲回蕩起來:“起床啰,殺年豬吃‘刨豬湯’啰!”
殺年豬就是要過年了。殺年豬那天,主人家把親朋好友、同村鄰居都請來吃肉喝湯,大家一起談天說地,這便是廣泛流行于我國西南地區(qū)的過年民俗——吃“刨豬湯”或吃“刨湯”。
慶元鎮(zhèn)是南川區(qū)養(yǎng)殖大鎮(zhèn)。從冬至到除夕,幾乎家家戶戶都要殺年豬、吃“刨湯”,以這種傳統(tǒng)的方式迎接新春。
這天,正好是玉龍村村民韋濟權家殺年豬、請大家吃“刨豬湯”的日子。韋濟權前些年在外地務工,后來聽說自家門前通了公路,便回到家鄉(xiāng)發(fā)展。過去一年多來,他把自家院落改造成特色民宿,不僅把鄉(xiāng)村旅游搞得紅紅火火,還同步發(fā)展起了釀酒、臘肉等產(chǎn)業(yè)。
在韋濟權家門前,這頭剔骨、切肉干脆利索,那頭剝蔥、剝蒜、剪辣椒、燒菜忙個不停。
不多時,幾名漢子提著大塊豬肉快步趕來,喊著:“肉來啰!”喊完,大家合力把這些大塊的后腿肉、五花肉等放進大鍋里,扔幾塊姜、幾顆紅辣椒、一把小蔥,再倒一些白酒,焯水去腥;精貴的小里脊、排骨,則被直接送到廚房加工,里脊切作肉絲炒青椒,排骨剁成小塊熬蘿卜;剩下的,主人家要么留著正月走親戚串門時送禮,要么就拿來腌制臘肉;至于豬耳朵、豬尾巴,則鹵好之后當作下酒菜。
肉要煮上一陣,于是大家稍稍閑下來片刻。這時候,韋濟權在露天空地上擺出書桌和文房四寶,擅長寫毛筆字的村民,執(zhí)起筆來寫春聯(lián),這邊是“門迎四季平安?!保穷^是“戶納八方富貴財”,中間還要寫個大大的“福”字。寫完之后,墨跡未干,“書法家”們就把春聯(lián)掛到路邊的樹枝上,凡是來赴宴的村民,每家都能取一對,回去貼在大門上,喜慶又雅致。春聯(lián)迎風飄揚,幾個小孩嬉笑著在其間穿行。
院壩上,慶元鎮(zhèn)的網(wǎng)絡主播也應邀來此,借著大好天氣、喜慶時節(jié),就地直播帶貨,賣的都是玉米、糯米、蜂蜜等“土貨”。許多上了歲數(shù)的老人站在一旁,瞇著眼、笑著臉看熱鬧,邊看邊同旁人說:“這稀奇,以前沒見過哩!”
10點左右,幾名壯漢提著焯好水的熟肉,高喊著:“讓開喲,肉又來啰!”熟肉源源不斷送來,大家擺了個能多人同時使用的大案臺,拿出菜刀開始切肉?!芭儇i湯”雖然有個“湯”字,但最離不得的反而是川菜的代表——回鍋肉。
川渝人普遍認為“回鍋肉吃的是刀工”。所以,肉片要切得薄,炒起來不油膩,吃著才香;反之,掌握不好刀法,切厚了,就成了“墩子回鍋肉”。土豬肉細嫩,大家切得用心,一摞摞薄薄的肉片,讓旁觀者滿懷期待。
這邊“兼職”切菜師傅們緊趕慢趕地切,切完就把一盆盆肉片送到廚房去;那頭,灶臺前的廚師忙前忙后,灶臺后面燒柴的大娘喜笑顏開,把一摞摞柴送進灶里。
到了開火炒菜的時候,廚師要把廚房里伺機偷嘴的小孩全趕出去,怕他們被油煙嗆得咳嗽。那廚師把一盆盆食材倒進鍋里,擎著大鏟翻炒,這天的“刨豬湯”有六七十人來吃,回鍋肉就得炒上三鍋,還有炒豬肝、青椒炒肉絲、炒白菜等一系列炒菜,那頭還有紅燒肥腸、紅燒牛肉等燒菜,以及豬血湯等湯菜。原來,當?shù)亍芭儇i湯”的“湯”,就是這用豌豆苗和豬血煮制的清湯,口味鮮香。
大鍋里,肉片煮成了金黃色,廚師倒入泡椒、蒜苗,登時香味撲鼻,炊煙騰起。窗外的陽光照亮這縷縷炊煙,映在師傅大汗淋漓卻不失笑容的臉上。
“上菜啰!”人們吆喝著,又忙碌起來:有人端著鐵盤,幫忙上菜;有人在飯桌上擺放碗筷;還有許多饞嘴的小孩,規(guī)規(guī)矩矩坐在凳子上,手里拿著筷子,向著廚房那頭望眼欲穿。
菜上滿桌,興奮、忙碌的氛圍終于松弛下來。炒菜的用圍裙擦擦手,寫春聯(lián)的放下毛筆,網(wǎng)絡主播關閉了鏡頭,大家紛紛在座位上坐好。冬季暖陽下,玉龍村村民聚在空地上,吃著“刨湯”,暢談著一年來在田間勞作、在外地務工的家常事,探討著來年讓生活變得更美好的計劃。
2024年,慶元鎮(zhèn)黨委、政府針對當?shù)芈糜尉包c遠離國道、游客來往交通不便等文旅發(fā)展痛點,打造了一條“178慶元福慶線”旅游線路。該線路以慶元鎮(zhèn)為起點,全長約14公里,并對沿途道路、設施都進行了提檔升級。目前,該線路已投入運營,成為慶元鎮(zhèn)鄉(xiāng)村全面振興的“文旅高速路”。
韋濟權開辦的鄉(xiāng)村民宿就在該線路上。“有了這條旅游路,我家民宿以后人氣會更旺!”他暢想著未來,“2025年,我還要抓緊時間,把民宿新增的房間裝修好,還要添置秋千、滑梯等游樂設施,讓游客來了有得看、有得玩,來了就想住下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