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雙新”背景下,微項目化學習在物理復習中展現(xiàn)出顯著效果。通過結合實踐操作、日常生活議題和社會發(fā)展熱點等情境,設計項目化任務單,不僅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鍛煉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思維。在復習過程中,學生由原來被動接受知識轉變?yōu)橹鲃犹剿鲗W習,進一步提高了學生對物理規(guī)律的理解和應用,也提高了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最終提升了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這種復習教學模式的推廣和應用,對物理教育教學的改革和發(fā)展具有積極意義。
關鍵詞:微項目化;情境;物理復習
“雙新”是指中國當前教育的新課程、新課堂的改革。這一背景之下,課程評價的要求不再僅僅局限于傳統(tǒng)的知識傳授與記憶,而是更加注重教師角色的轉變,從教授知識轉變?yōu)橐龑W生主動學習。這種轉變,對教師而言是教學方式的一種革新,而對學生就是學習方式的一次深度變革。新課程和新評價的理念強調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yǎng),鼓勵學生通過實際操作、親身體驗來深化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與創(chuàng)新能力。
在這樣的背景下,在物理教學中,創(chuàng)設與章節(jié)知識關聯(lián)的情境、微項目化任務導向顯得尤為重要。物理學科本身就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通過項目式學習,可以將抽象的物理知識與具體的實踐活動相結合,讓學生在實踐中將知識進行遷移。這種學習方式將物理知識與世界的某種聯(lián)系呈現(xiàn)在學生的眼前,還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凸顯出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課程中的很多“知識”要轉化為“能力”甚至是“價值”與“素養(yǎng)”,教學中須有一個至關重要的支點,那就是“情境化”。學生只有在一定的情境中學習,才能化解知識本身帶來的“疏離感”,學生面對現(xiàn)實生活中的“問題”而產生學習驅動力,主要源于情境化了的各式各樣的“問題”。創(chuàng)設出學生感興趣的問題情境,調動他們對這一章節(jié)知識學習的欲望,能主動去學習、探索、實踐、創(chuàng)新。因此,情境與微項目化整合的復習教學模式的推廣和應用,對物理教育教學的改革和發(fā)展具有積極意義。
1" 實踐操作的情境與項目化任務單結合,構建知識網(wǎng)絡,促進知識整合
不論是學科知識的創(chuàng)生,還是學科知識的傳授,都離不開學科與實踐之間的深度融合與互動[ 1 ]。在“雙新”的背景下,培養(yǎng)學生學科應用能力和核心素養(yǎng)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就是教育教學的實踐性。為了真正實現(xiàn)這一目標,教師需要擺脫傳統(tǒng)的灌輸式教學,將知識從“死”的書本中“活化”出來,使教學變得更加生動和富有深度。在這一過程中,對學科教材進行“解壓”至關重要。傳統(tǒng)教材往往以壓縮的形式呈現(xiàn)學科知識,導致學生在學習中難以理解和吸收。因此,教師需要對教材進行深入的研究和理解,將其轉化為更具實踐性和操作性的“學材”。這樣的“學材”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學科知識,還能夠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例:在“電和磁”的章節(jié)復習中,可以先創(chuàng)設一個實踐性的動手操作情境:比賽拼裝電鈴。先讓學生動手拼裝電鈴并讓電鈴響起,來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然后,讓學生觀察并思考電鈴在什么情況下響?觀察電鈴的主要構造,引出“電和磁”的復習任務單。
任務一:認識磁。
問題1:什么樣的物體具有磁性?
問題2:有哪些方法能夠檢驗物體是否有磁性?
問題3:你選擇的方法需要怎樣操作并進行磁性判斷?是否能夠同時完成磁性和磁極的檢驗?
問題4:如何形象地描述和表征磁體的磁性?
任務二:電和磁的關系。
問題1:梳理并畫出“電生磁、磁生電”的電磁關系及應用的思維導圖。
問題2:你能說出“發(fā)電機、電動機”的結構及工作原理的異同點?
在復習過程中,學生會產生焦躁和煩悶情緒,復習課堂上教師積極為學生的項目式學習創(chuàng)設合適的情境,用以激發(fā)學生參與學習的興趣。在適宜的課堂學習中,創(chuàng)設動手操作環(huán)境和情境,讓學生交流、討論、互動,既加深對物理規(guī)律的理解,又培養(yǎng)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創(chuàng)新思維的能力。
2" 日常生活議題的情境與項目化任務單結合,啟發(fā)思考,解決問題
物理課程內容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連,這一特點使得學生在日常所見所感的熟悉生活場景中,能夠自然地產生對物理學的興趣[ 1 ]。生活中的種種現(xiàn)象,無論是風吹草動、水流石轉,還是電閃雷鳴、日月星辰,都蘊含著豐富的物理原理。當學生在這些熟悉的場景中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疑問時,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便被激發(fā)出來,進而產生對物理學習的興趣和動力,使他們能更加主動、積極地去探索、實踐、創(chuàng)新。
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獲取的感性材料是通過眼睛觀察、耳朵傾聽、鼻子嗅聞、手指觸摸等方式。這些感性材料是他們認識世界、理解物理現(xiàn)象的基礎,而思維是連接感性和理性的橋梁。學生需要通過分析、綜合、比較、歸納等思維方法,經(jīng)過這樣的學習和思考過程,學生能夠將直覺和感性認識升華為頭腦中的物理學科理性認識。
例:在“質量和密度”的章節(jié)復習中,可以先觀看《西游記》中有關孫悟空向東海龍王借兵器的動畫片段,再出示有關金箍棒的文本:孫悟空去向東海龍王處索要兵器,至海藏中間,忽見金光萬道。龍王指道:那放光的便是定海神針——金箍棒,約有斗來粗,二丈余長,重一萬三千五百斤[ 2 ]。引出問題:金箍棒閃閃發(fā)光是純金的嗎?學生的求知欲被調動了,就滋生出解決問題的念頭。怎么判斷呢?解決途徑是求出密度。那么應該先算出質量,再算出體積,從而引出了學習任務單。
任務一:從文本中提取出“金箍棒”的有關物理量信息,用紅筆畫出。
信息1:重一萬三千五百斤, m=13500斤(1斤=500 g)。
換算:m=13500×500 g=6750000 g=6750 kg
信息二:約有斗來粗,二丈余長。
查當時史料可知:“斗來粗”的面積S=0.145 m2" ,“二丈余長”長度h約為7 m。
換算:V=Sh=0.145×7 m3=1.015 m3
" ρ===6.65×103" kg/m3
任務三:判斷金光閃閃的金箍棒是不是純金?
在復習過程中,先去調動初中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再引導學生動腦完成項目任務的探究,經(jīng)歷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創(chuàng)設的情境引發(fā)學生的認知沖突,激發(fā)學生探索奧秘和修正前認知的欲望,同時培養(yǎng)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3" 社會發(fā)展熱點的情境與項目化任務單結合,回顧知識,建立聯(lián)系
物理課程內容與自然、生活、科技發(fā)展是緊密聯(lián)系的,是物理學的深刻內涵和廣泛應用的體現(xiàn)[ 1 ]。讓學生站在時代科技發(fā)展的前沿,感受物理學帶來的魅力。這樣的課程內容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物理學科素養(yǎng),還能夠培養(yǎng)他們的社會參與意識和社會責任感,為未來的社會發(fā)展做出積極貢獻。
例:在中考物理三輪的復習——新情境與舊知,可以播放“2022年6月5日,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的發(fā)射成功”的視頻,再提供有關“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的發(fā)射成功”的文本材料供學生閱讀。教師同時出示任務單。
任務一:分析火箭向下噴氣獲得向上的推力的物理依據(jù)。
任務二:火箭加速上升時,燃燒的燃料與飛船、火箭之間的能量是怎樣轉化?
任務三:當飛船變換角度進入軌道時,它的運動狀態(tài)是否發(fā)生變化?
任務四:展開太陽能帆板的作用。
學生帶著任務觀看視頻、閱讀文本提取信息,通過體驗這真實的情境、任務驅動、問題導向,喚醒學生知識回顧,快速建立各章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同時也為學生打開一扇能看到科技前沿的窗子,“復興號”的與風競速、“天宮號”的宇宙徜徉、“蛟龍?zhí)枴钡摹皾摗背趟棋\—10909 m等,物理課程的變遷激蕩著青少年學子以學報國、科技強國的雄心壯志[ 1 ]。
所以,在“雙新”背景下,通過結合實踐操作、日常生活議題和社會發(fā)展熱點等豐富的情境,設計具有明確目標的項目化任務單,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能提高學生復雜問題的解決能力、遷移創(chuàng)新能力和團隊協(xié)作能力和批判思維能力[ 3 ]。
參考文獻:
[1] 廖伯琴.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2022年版)解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2:29-34.
[2] 吳承恩. 西游記 [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8:166-186.
[3] 錢永昌.創(chuàng)新素養(yǎng)導向的中學物理教學探索[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9: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