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研究通過構建碳排放投入產出模型與LMDI分解模型,對我國造紙工業(yè)進行隱含碳排放核算和主要影響因素貢獻進行探究,為造紙工業(yè)全面制定綠色轉型策略提供依據。結果表明,造紙工業(yè)隱含碳排放遠高于直接碳排放,研究期間,間接碳排放占比70%以上且逐年上升,到2020年間接碳排放占比突破90%。造紙工業(yè)對能源供應行業(yè)碳排放的拉動量最高,對其他制造產品和廢品廢料業(yè)的碳排放拉動量不斷增加。間接碳排放強度效應對造紙工業(yè)隱含碳排放起最大程度負向驅動作用,經濟發(fā)展效應對造紙工業(yè)隱含碳排放起最大程度正向驅動作用,技術進步和能源結構效應存在較大發(fā)展空間。同時提出了政府要強化政策引導,推動節(jié)能減排技術發(fā)展,重視國內造紙工業(yè)產業(yè)鏈中間投入的碳減排工作等相應對策。
關鍵詞:造紙工業(yè);投入產出表;隱含碳;LMDI分解
中圖分類號:TS7 文獻標識碼:A DOI:10. 11980/j. issn. 0254-508X. 2025. 02. 009
《巴黎協(xié)定》中,各國政府承諾將全球平均氣溫升幅控制在工業(yè)化前水平的2 ℃以內,并努力將溫度升幅限定在1.5 ℃以內。作為全球二氧化碳排放大國之一,我國政府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展現對地球生態(tài)的責任與擔當,承諾力爭在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提出“工業(yè)領域要加快綠色低碳轉型和高質量發(fā)展,力爭率先實現碳達峰”。而造紙工業(yè)作為我國國民經濟體系中的關鍵組成部分,是典型的能源資源密集型行業(yè),也是被納入全國碳排放管制的八大重點行業(yè)之一[1]。當前,在尋求實現“雙碳”目標的背景下,我國造紙工業(yè)面臨的主要挑戰(zhàn)如下:仍不斷增長的紙與紙板消費需求、不合理的能源資源結構、仍需加強建設的廢紙回收管理體系以及理論指引技術[2]?;诖?,如何在上述行業(yè)挑戰(zhàn)的背景下如期實現中國造紙工業(yè)“雙碳”目標,已成為國內造紙工業(yè)領域的重點研究問題。
為率先實現中國造紙工業(yè)“雙碳”目標,相關學者對中國造紙工業(yè)碳減排措施和“雙碳”路徑開展了一系列研究[3-5]。然而,這些研究多數只關注造紙工業(yè)生產過程中與能源消耗相關的碳排放及其影響因素貢獻情況,沒有考慮到在碳關稅和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不斷發(fā)展完善的背景下,行業(yè)碳排放對經濟社會領域的影響[6],忽略了造紙工業(yè)產業(yè)鏈內行業(yè)間生產產品和服務流動引發(fā)的間接碳排放。為了更好地識別這些間接碳排放,《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提出了包含生產產品和服務全過程中所有直接碳排放和間接碳排放——隱含碳的概念,這一概念在近年來的相關研究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并取得了豐富成果[7]。過往研究表明,從生產側和消費側2個角度來理解的隱含碳,為區(qū)域[8-9]和行業(yè)[10]碳排放責任的劃分和產業(yè)部門碳配額制定[11]提供了新的視角和科學依據,有利于推動各行業(yè)碳溯源機制和碳減排方案的合理制定。為全面應對“雙碳”目標下中國造紙工業(yè)面臨的主要問題,實現造紙工業(yè)在產業(yè)鏈內低碳綠色生產,有必要對造紙工業(yè)進行產業(yè)鏈內隱含碳核算及主要相關的影響因素分析;同時基于未來中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可能發(fā)布國內行業(yè)隱含碳排放責任有關規(guī)定的背景,為造紙工業(yè)“雙碳”情景設計及碳減排策略制定提供一定參考。然而,目前有關中國造紙工業(yè)的隱含碳研究主要圍繞國外出口貿易隱含碳[12]和靜態(tài)的國內隱含碳核算[13-14],缺乏基于動態(tài)時間角度的全國造紙工業(yè)隱含碳研究,不利于我國造紙工業(yè)及其上下游產業(yè)的協(xié)同碳減排。因此,制定我國造紙工業(yè)長期全面有效的隱含碳減排相應對策,開展定量分析,進一步揭示動態(tài)時間序列下,我國造紙工業(yè)生產全過程中隱含碳排放的變化特征和主要影響因素貢獻情況,是當前造紙行業(yè)研究的重點。
當前, 隱含碳的主流核算方法是投入產出表法[7],相較生命周期法[15]和物質流分析法[16],其具有數據易得、原理明確、可將產業(yè)間、區(qū)域間復雜的經濟聯系拓展簡化為碳流動關系等優(yōu)點。但為了避免引入競爭型投入產出表中進口產品[17]的隱含碳,明確國內產業(yè)鏈的造紙工業(yè)隱含碳減排責任,在研究分析中通常需將包含造紙與紙制品產業(yè)的全國競爭型投入產出表轉化為非競爭型。同時,以Kaya恒等關系為基礎的對數均值迪氏(log mean divisia index,LMDI) 分解法可進一步解析工業(yè)行業(yè)碳排放的因素貢獻情況,為行業(yè)制定科學有效的碳減排策略提供參考依據,相關方法的應用在國內外研究中得到了廣泛驗證[18-19]。
基于此,本研究提出基于轉化所得的非競爭型投入產出表拓展碳排放投入產出模型,核算我國不同年份造紙工業(yè)隱含碳排放量和造紙工業(yè)生產產品服務過程中拉動其他行業(yè)產生的隱含碳排放量,并且采用拓展的Kaya 恒等式與LMDI 分解法,分析直接能源占比、單位產量能耗、人均生產強度、就業(yè)規(guī)模、間接碳排放強度和人均工業(yè)產值等因素對我國造紙工業(yè)隱含碳排放增長的影響貢獻,為中國造紙工業(yè)制定“雙碳”目標下綠色發(fā)展轉型長期措施,以及為國內造紙工業(yè)產業(yè)鏈內行業(yè)間協(xié)同降碳提供一定參考依據。
1 研究方法
1. 1 競爭型投入產出表的非競爭型轉化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中間投入的進口產品在生產過程中所占比重越來越大。需構建非競爭型投入產出模型核算中國碳排放責任下的造紙工業(yè)隱含碳排放量。
根據中國的競爭型全國投入產出表,各部門的總產出向量(X) 可由式(1)表示。
X = AX + F - Xm (1)
式中,X 是各部門的總產出向量;A 是描述各部門之間關系的技術系數矩陣,其要素為aij = Zij /Xj,其中Zij 和Xj 分別代表部門i 對部門j 的投入和部門j 的總產出;F 為最終需求向量,表示城鄉(xiāng)居民消費、政府消費、資本形成總額、出口等;Xm 是進口向量。
由于本研究關注的是中國造紙工業(yè)生產過程中拉動國內產業(yè)鏈的其他行業(yè)部門產生的碳排放,因此需剔除各部門所有進口產品以隔離中國的國內產業(yè)鏈。研究表明[20-21],假設每個經濟部門的最終需求按各部門生產總量(X) 占總流入(X+進口) 的比例,將最終需求各成分分割為本地生產和進口。因此,只包括國內產品的新需求系數矩陣可由式(2)~式(3)推導。
Ad = (I - M )·A (2)
mii = X mi/Xi + X mi - f ei(3)
式中,Ad 為國內生產系數的直接需求系數矩陣;I 為單位矩陣;M = diag(mii ),mii 為進口到每個部門的產品和服務供應過程中的份額;Xi 為部門i 的總產出;X mi 為部門i 的進口向量;f ei 為部門i 的國內出口向量。
將只包含國內產品的新需求系數矩陣代入式(1),整理得到非競爭型投入產出表的各部門總產出的新表達式,見式(4)。
X = Zd + yd = Zd + f d + f e = Ad X + f d + f e (4)
式中,Zd 為國內中間產品需求矩陣;yd 為最終需求的矢量(不包括用于最終消費的進口);f d 為國內最終消費的矢量;f e 為國內出口的向量。
1. 2 造紙工業(yè)直接碳排放核算
根據IPCC[22]與CEADs數據庫核算碳排放清單方法[23],與化石燃料相關的造紙工業(yè)直接碳排放量的計算方法見式(5)。
式中, e 為能源種類(所用方法中共提供了17 類);CEe 為造紙部門消耗能源類型e 的CO2 排放量;ADe 為活動數據,即化石燃料消耗量。NCVe、CCe 和Oe 統(tǒng)稱為排放因子,分別為能源e 的平均低位發(fā)熱量、CO2排放系數和碳氧化率。
1. 3 造紙工業(yè)及其關聯產業(yè)部門隱含碳排放核算
結合部門的直接碳排放核算量和非競爭型投入產出表拓展為碳排放投入產出模型,對造紙工業(yè)及其關聯產業(yè)部門的隱含碳排放進行核算。
根據投入產出理論,產業(yè)部門i 的隱含碳排放平衡公式見式(6)[7,24]。
式中, di 是部門i 的直接碳排放量; n 為根據CEADs數據庫碳排放清單提供的數據整理后的產業(yè)部門數量; εj (εi ) 為部門j (i) 的隱含碳排放強度;xji (xij )為部門j (i) 和部門i( j ) 的中間投入量;Σj = 1n εj·xji 為部門i 通過從其他部門購買產品或服務而輸入的間接排放量;fi 為部門i 的最終需求量;Σj = 1n xij + fi 為部門i 的總產出;εi·(Σj = 1n xij + fi )為部門i 的隱含碳排放總量。
因此,碳排放投入產出表可用以下矩陣方程計算,見式(7)。
將式(7)轉化處理得到隱含碳排放強度矩陣Z,見式(8)。
Z = D (Y - X )-1 (8)
因此,造紙工業(yè)及其關聯產業(yè)部門隱含碳排放量(ECE) 可由式(9)計算得到。
ECE = YZT (9)
隨后根據張智慧[25]的方法計算出造紙工業(yè)拉動其他行業(yè)碳排放量的情況。
1. 4 造紙工業(yè)隱含碳排放影響因素分解
結合造紙工業(yè)直接和隱含碳排放核算量以及國家統(tǒng)計文件公布的有關數據,引入了紙與紙板生產量、直接能源消耗等指標,本研究對傳統(tǒng)的Kaya 恒等式[26]進行了擴展,從而豐富完善我國造紙工業(yè)隱含碳排放影響因素,分解得到直接碳排系數、直接能源占比、單位產量能耗、人均生產強度、就業(yè)規(guī)模、間接碳排強度和人均工業(yè)產值,擴展后的Kaya恒等式見式(10)。
式中,C 為造紙工業(yè)隱含碳排放;Cdir、Cind 分別為造紙工業(yè)的直接、間接碳排放;Edir 為造紙工業(yè)直接消耗產生的綜合能源消耗量;E 為造紙工業(yè)能源消耗總量;S 為紙與紙板生產量;IG 為造紙工業(yè)總產值;W 為造紙工業(yè)年平均從業(yè)人數;Cdir /Edir 為直接碳排系數I;Edir /E 為直接能源占比H;E/S 為單位產量能耗F;S/W 為人均生產強度N;W 為造紙工業(yè)就業(yè)規(guī)模P;Cind /IG為間接碳排強度G;IG/W 為人均工業(yè)產值Q。
根據Ang[27]提出的LMDI分解模型計算規(guī)則[28],影響因素的綜合效應(ΔC) 由式(11)表示。
ΔC = Ct - C0 = ΔCI + ΔCH + ΔCF + ΔCN + ΔCG +ΔCQ + ΔCP (11)
式中,C0 代表研究期初的造紙工業(yè)隱含碳排放;Ct代表研究期末的造紙工業(yè)隱含碳排放;ΔCI為直接碳排系數效應;ΔCH為能源結構效應;ΔCF為技術進步效應;ΔCN為人均生產強度效應;ΔCG為間接碳排強度效應;ΔCQ為經濟發(fā)展效應;ΔCP為就業(yè)規(guī)模效應。
分別計算各影響因素對造紙工業(yè)隱含碳排放的貢獻效應,見式(12)~式(18)。
式中,0代表研究初期,t代表研究末期。
為了探究各影響因素對造紙工業(yè)隱含碳排放作用,定義各影響因素效應的貢獻率公式如式(19)~式(25)所示。
式中,δCI、δCH、δCF、δCN、δCG、δCQ、δCP 分別為直接碳排系數效應、能源結構效應、技術進步效應、人均生產強度效應、間接碳排強度效應、經濟發(fā)展效應和就業(yè)規(guī)模效應的貢獻率。
由于直接碳排系數每年基本保持不變,因此,在本研究中可忽略其影響。
2 數據來源
本研究以中國造紙工業(yè)隱含碳排放為研究對象?;?002年、2007年、2012年、2017年、2018年和2020 年造紙與紙制品業(yè)的全國競爭型投入產出表,在轉化為非競爭型投入產出表后,并拓展為碳排放投入產出模型后,用以核算相應碳排放。造紙工業(yè)及其關聯行業(yè)能源消耗量數據和直接碳排放量數據,來源于CEADs數據庫中的中國能源清單和中國分部門核算碳排放清單[29-31];各種能源排放因子來源于《2006年IPCC國家溫室氣體排放指南》[22];各種能源折標準煤參考系數來源于《中國能源統(tǒng)計年鑒》。造紙工業(yè)年平均從業(yè)人數,造紙工業(yè)總產值、紙和紙板生產量數據來源于《中國統(tǒng)計年鑒》《中國造紙工業(yè)年度報告》和《中國造紙年鑒》, 其中工業(yè)分行業(yè)總產值從2012年開始不公布,因此采用主營業(yè)務收入代替[32-33],為真實地反映經濟發(fā)展動態(tài),總產值數據必須剔除價格變動的影響,本研究按照2000 年價格不變進行調整[34]。
3 結果分析
3. 1 中國造紙工業(yè)直接碳排放和隱含碳排放情況分析
根據從統(tǒng)計文件和數據庫收集的數據2000—2021年造紙工業(yè)能源消耗量的情況如圖1所示。
由圖1可知,2000—2003年間,造紙工業(yè)處于實現大型化和生產現代化的轉型時期,能源消耗總量出現小幅度增長,其中油品類能源消耗量幾乎不變,天然氣和其他能源的消耗量占比很少;2004—2007年間,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fā)展,造紙工業(yè)規(guī)模擴張,能源消耗總量明顯增加,但由于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及國家開始重視環(huán)保并要求造紙工業(yè)淘汰落后產能,2008—2010年間造紙工業(yè)化石能源消耗量增長緩慢。從2011年開始,造紙工業(yè)能源消耗總量逐漸下降,造紙工業(yè)對煤炭類和油品類能源消耗量顯著降低,天然氣、電力和熱力能源消耗量逐漸增加。這是因為在2011年,中國開展了建設國內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相關試點工作,同時在2017年造紙工業(yè)作為被納入全國碳排放交易市場體系的八大行業(yè)之一,受到嚴格的碳排放約束管控。2018—2021年間,造紙工業(yè)煤炭類和油品類能源消耗量迅速下降,清潔能源消耗量開始飛快上漲。綜上,我國造紙工業(yè)近年來不斷通過技術改進改善能源結構,降低煤炭類和油品類化石燃料的使用量,與化石燃料消耗量有關的造紙工業(yè)直接碳排放量的減排成效顯著,但能源總消耗量下降不明顯,對電力熱力能源需求增大,造紙工業(yè)總能源節(jié)能減排工作仍需不斷推進。
隨后,為對比造紙工業(yè)直接碳排放量和隱含碳排放量情況,通過碳排放投入產出表模型核算得到了造紙工業(yè)2002—2020年隱含碳排放量,從而計算得出造紙工業(yè)間接碳排放占比,如圖2所示。
從圖2可以觀察到,造紙工業(yè)隱含碳排放量遠遠高于直接碳排放量,且隱含碳排放量變化趨勢與直接碳排放量變化趨勢基本一致。但值得注意的是,研究期間造紙工業(yè)間接碳排放占比不斷上升。2020 年,造紙工業(yè)間接碳排放占比超過90%,說明造紙工業(yè)快速升高的間接碳排放占比是不可忽視的,且只從生產者角度關注造紙工業(yè)的直接碳排放責任是不夠的。結合圖1可知,近年來造紙工業(yè)在環(huán)保政策和市場雙重壓力下,不斷更新工藝技術保證高質量發(fā)展的同時,在節(jié)能減排方面取得一定成效,與消耗化石燃料相關的直接碳排放量不斷下降。造紙工業(yè)生產產品和服務過程中產生的間接碳排放將成為未來國內造紙工業(yè)隱含碳減排的關鍵,因此,有必要探究造紙工業(yè)拉動各行業(yè)產生碳排放的情況,為制定國內產業(yè)鏈行業(yè)間協(xié)同減排措施奠定基礎。
3. 2 中國造紙工業(yè)拉動其他行業(yè)碳排放情況分析
為探究造紙工業(yè)生產產品和服務過程中拉動具體行業(yè)的碳排放量情況,明確造紙工業(yè)生產產品和服務過程中的關鍵部門,根據1.3 計算可以得出研究期間造紙工業(yè)拉動的關聯部門產生碳排放量的組成情況,具體如圖3所示。
結合圖2和圖3可以發(fā)現,造紙工業(yè)間接碳排放量變化趨勢與直接和隱含碳排放量變化趨勢相近。在研究分析的年度時間范圍內,大部分行業(yè)被拉動碳排放量變化趨勢均是在2002—2012 年間快速升高,2012—2020年間逐漸降低。其中,造紙工業(yè)拉動電力、熱力、燃氣和水的生產與供應行業(yè)產生的碳排放量逐漸增加,在2020 年產生的碳排放量有所減少。而其他制造產品和廢品廢料業(yè)拉動的碳排放量是逐年升高的。由此表明,造紙工業(yè)間接碳排放量與直接碳排放量受經濟和環(huán)保政策的影響是一致的;其中,隨著造紙工業(yè)能源結構的改革以及技術水平提升,對來自采選業(yè)、非金屬礦物制品業(yè)和金屬冶煉以及制品業(yè)提供的產品服務需求減少,而電力、熱力、燃氣和水力等生產與供應行業(yè)為造紙工業(yè)提供的清潔能源日益增加。因此,造紙工業(yè)自身消耗化石能源產生的碳排放量被需求拉動迅速增加,直至2020年,造紙工業(yè)通過技術進步降低自身總能源需求量后才有所下降。此外,由于2017年底國家頒布禁廢令,禁止國外固體廢物進口,導致國內造紙工業(yè)造紙原料來源緊缺。從圖3還可以看出,2018年后在回收國內廢紙過程中的資金投入增加,使得其他制造產品和廢品廢料業(yè)規(guī)模擴大,導致其被造紙工業(yè)拉動產生的碳排量不斷增加。
3. 3 中國造紙工業(yè)影響因素效應情況分析
為深入分析我國造紙工業(yè)各影響因素對其隱含碳排放的影響,根據1.4 測算出我國造紙工業(yè)隱含碳排放量各影響因素,分解結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發(fā)現,2002—2020年間中國造紙工業(yè)隱含碳排放量累積增加了5 113.09萬t。其中,能源結構、技術進步、間接碳排強度和就業(yè)規(guī)模對造紙工業(yè)隱含碳排放主要起負向驅動作用;人均生產強度和人均產值對造紙工業(yè)隱含碳排放主要起正向驅動作用。各影響因素對造紙工業(yè)隱含碳排放量的貢獻率如圖4所示。
結合表1和圖4分析可知,能源結構效應導致造紙工業(yè)隱含碳排放量減少了3 000.7萬t,這一效應對于降低隱含碳排放的累積貢獻率為58.67%。其中,2012—2017年能源結構效應負向驅動作用最大??紤]到2012—2017年是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開始到造紙工業(yè)被納入全國碳排放交易體系的關鍵時期,在嚴格的碳約束管控下或許造成了造紙工業(yè)的化石能源消耗量迅速減少,從而導致直接碳排放量顯著降低。
此外,由于2002—2020年間造紙工業(yè)單位紙和紙板產量能耗逐年下降,技術進步可能是減少造紙工業(yè)隱含碳排放的另一個主要影響因素。具體地,2002—2020年間導致造紙工業(yè)隱含碳排放量減少了此外,由于2002—2020年間造紙工業(yè)單位紙和紙板產量能耗逐年下降,技術進步可能是減少造紙工業(yè)隱含碳排放的另一個主要影響因素。具體地,2002—2020年間導致造紙工業(yè)隱含碳排放量減少了
人均生產強度反映了紙和紙板產量和造紙工業(yè)從業(yè)人員人數的比值關系。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紙和紙板的需求量越來越大,人均生產強度逐年升高。但在2002—2020年間,人均生產強度效應反而導致造紙工業(yè)隱含碳排放增加量逐漸減少,這一效應對于提高隱含碳排放的累積貢獻率為81.15%。這是由于紙和紙板生產量逐年增加、從業(yè)人員人數變化及能源碳排放量變化趨勢的多重影響共同導致。因此,隨著社會經濟發(fā)展,紙和紙板生產量只增不減,技術水平不斷提升,導致造紙工業(yè)從業(yè)人數有所降低,未來造紙工業(yè)人均生產強度或將繼續(xù)升高,但隨著能源結構不斷改進和生產技術進步,人均生產強度對于造紙工業(yè)隱含碳排放的正向驅動作用效果將會越來越弱。
間接碳排放強度對造紙工業(yè)隱含碳排放的抑制作用最大,明顯高于其余負向驅動因素。從圖4可以觀察到, 間接碳排放量變化趨勢是先增后減, 在2012年出現峰值。但在研究整體時段內,造紙工業(yè)總產值逐漸上升。隨著造紙工業(yè)的資源和能源利用率不斷提升,間接碳排放強度不斷降低。由圖4還可以看出,間接碳排放強度效應導致造紙工業(yè)隱含碳排放量減少了14 705.03萬t,這一效應對于降低隱含碳排放的累積貢獻率為287.60%。2007—2012年間,隨著國家開始大力淘汰造紙工業(yè)落后產能、鼓勵使用清潔能源、優(yōu)化原料結構,造紙工業(yè)與電力、熱力、燃氣和水的生產與供應行業(yè)產生了聯系密切,促使間接碳排放強度效應達到最大。2017—2018年間,間接碳排放強度效應僅減少隱含碳排放58.26萬t,主要是因為2017—2018年間,間接碳排放強度幾乎不變,無法促進造紙工業(yè)的節(jié)能減排。
人均產值是造紙工業(yè)總產值與從業(yè)人數的比值,反映了產業(yè)經濟發(fā)展程度。經濟發(fā)展效應導致造紙工業(yè)隱含碳排放量增加了25 067.90萬t,這一效應對于提高隱含碳排放的累積貢獻率高達490.27%,對促進造紙工業(yè)隱含碳排放貢獻最大。2017—2018 年間,經濟發(fā)展效應出現弱負向驅動作用,人均產值略微下降,其他研究時段內人均產值處于不斷增加的狀態(tài)。說明紙消費量需求不斷增加可能導致人均產值增加,從而提升造紙工業(yè)隱含碳排放,但由于產業(yè)經濟發(fā)展同時不斷帶動技術進步,因此經濟發(fā)展效應對碳排放促進作用不斷減弱。
就業(yè)規(guī)模指造紙工業(yè)從業(yè)人員總數,反映了產業(yè)工業(yè)化程度。就業(yè)規(guī)模效應導致造紙工業(yè)隱含碳排放量減少了3 693.22萬t,這一效應對于降低隱含碳排放的累積貢獻率為72.23%。造紙工業(yè)從業(yè)人數的變化趨勢與間接碳排放的變化趨勢一致。由于2002—2012年間產業(yè)工業(yè)化進程加快,紙消費量需求增加,從而促進造紙工業(yè)從業(yè)人員人數增加;2007—2012年間國家注重環(huán)保,造紙工業(yè)開始進行經濟轉型,發(fā)展集約式經濟,因此,在2002—2012年間,就業(yè)規(guī)模效應顯現的正向驅動作用減弱。2012—2020年間,造紙工業(yè)技術創(chuàng)新不斷發(fā)展,吸納高質量創(chuàng)新型人才,行業(yè)整體勞動力素質不斷提升,工業(yè)化產業(yè)化發(fā)展迅速,從業(yè)人員人數開始下降,就業(yè)規(guī)模效應對造紙工業(yè)隱含碳排放開始呈現負向驅動作用。
4 結論與對策
4. 1 結論
通過構建碳排放投入產出模型與影響因素LMDI分解模型,得到了造紙工業(yè)及其關聯行業(yè)的直接和隱含碳排放情況,確定了引起造紙工業(yè)間接碳排放的關鍵行業(yè)。理清各影響因素對造紙工業(yè)隱含碳排放量變化的貢獻情況,提出相應的造紙工業(yè)隱含碳減排長期對策。本研究核算結果表明,研究期間的間接碳排放占比70%以上且逐年上升,2020年間接碳排放占比突破90%以上。造紙工業(yè)直接和隱含碳排放隨著能源消耗量以及能源碳排放量變化而變化。造紙工業(yè)對能源供應行業(yè)碳排放的拉動量最高,2020年對能源供應行業(yè)碳排放的拉動量開始下降,對其他制造產品和廢品廢料業(yè)的碳排放拉動量不斷增加。間接碳排放強度效應對造紙工業(yè)隱含碳排放起最大負向驅動作用,就業(yè)規(guī)模效應次之;經濟發(fā)展效應對造紙工業(yè)隱含碳排放起最大正向驅動作用,人均生產強度次之。能源結構和技術進步效應對造紙工業(yè)隱含碳排放的負向驅動作用相近且較其他影響因素作用弱,存在較大的發(fā)展空間??偟膩砜?,2012—2020年間我國造紙工業(yè)隱含碳排放所有影響因素的抑制作用均高于正向驅動作用,造紙工業(yè)隱含碳排放在未來幾年將有望持續(xù)下降。
4. 2 關于降低我國造紙工業(yè)隱含碳排放量的對策建議
深化造紙工業(yè)能源結構改革,推動造紙工業(yè)節(jié)能減排技術的迭代發(fā)展。關注國內產業(yè)鏈中間投入的減排,生產低碳化造紙產品。能源結構效應、技術進步效應、就業(yè)規(guī)模效應和間接碳排放強度效應是降低造紙工業(yè)隱含碳排放的主要影響因素,能源結構效應和技術進步效應仍存在較大的發(fā)展空間。我國應繼續(xù)通過有關政策引導,支持發(fā)展造紙工業(yè)低碳化關鍵科技技術,招納技術創(chuàng)新型人才,提高造紙工業(yè)清潔能源使用占比,降低單位產品能耗;關注國內產業(yè)鏈中間投入產生的間接碳排放,減少石油化工產品投入使用,增大非木材纖維和廢紙原料使用比例,提高造紙工業(yè)的能源資源利用率,降低對能源供應行業(yè)的能源使用需求,協(xié)調造紙工業(yè)產業(yè)鏈內關鍵行業(yè)在中間投入生產過程中協(xié)同減排發(fā)展;加強紙產品的可溯源性和低碳化認證,避免國外碳關稅限制,實現中國造紙工業(yè)低碳化可持續(xù)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陳麗卿,黃舉,董鳳霞.“雙碳”對我國造紙行業(yè)影響簡析[J]. 中國造紙學報,2022,37(S1):227-230.
CHEN L Q, HUANG J, DONG F X. Analysis on the Influence of“Double Carbon” on China’s Paper Industry[J]. Transactions ofChina Pulp and Paper, 2022, 37(S1): 227-230.
[2] 程言君,張亮,王煥松,等. 中國造紙工業(yè)碳排放特征與“雙碳”目標路徑探究[J]. 中國造紙,2022,41(4):1-5.
CHENG Y J, ZHANG L, WANG H S, et al. Carbon E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nd“ Double Carbon” Target Path of China’s Paper Indus?try[J]. China Pulp amp; Paper, 2022, 41(4): 1-5.
[3] 何旭丹,王煥松,賈學樺,等. 中國造紙和紙制品行業(yè)碳排放特征及減排路徑分析[J]. 中國造紙,2023,42(11):144-151.
HE X D, WANG H S, JIA X H, et al. Analysis of Carbon EmissionCharacteristics and Emission Reduction Path in China’s Paper andPaper Products Industry[J]. China Pulp amp; Paper, 2023, 42(11):144-151.
[4] 徐士瑩,楊加猛,劉梅娟. 中國造紙及紙制品業(yè)碳排放因素分解與減排潛力分析[J]. 資源開發(fā)與市場,2018,34(5):638-643.
XU S Y, YANG J M, LIU M J. Factor Decomposition and ReductionPotentials of Carbon Emissions in Chinese Papermaking and PaperproductsIndustry[J]. Resource Development amp; Market, 2018, 34(5): 638-643.
[5] 許向陽,胡佳男. 多情景下中國造紙行業(yè)碳排放峰值預測研究——基于可拓展的隨機性環(huán)境評估模型[J]. 林業(yè)經濟,2022,44(5):5-22.
XU X Y, HU J N. Research on Peak Carbon Emission Prediction ofChina’s Paper Industry under Multiple Scenarios——Based on Ex?tensible Stochastic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Model[J]. ForestryEconomics, 2022, 44(5): 5-22.
[6] 何旭丹,李永智,賈學樺,等. 造紙行業(yè)碳排放研究現狀及發(fā)展趨勢可視化分析[J]. 中國造紙,2022,41(7):85-94.
HE X D, LI Y Z, JIA X H, et al. Visual Analysis of Research Status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Carbon Emissions in Paper Industry[J].China Pulp amp; Paper, 2022, 41(7): 85-94.
[7] 鐘詩雨,張曉敏,吳佳,等. 隱含碳及其測算方法研究綜述[J].生態(tài)經濟,2023,39(6):32-38.
ZHONG S Y, ZHANG X M, WU J, et al. Review on the EmbodiedCarbon and Its Accounting Methods[J]. Ecological Economy, 2023,39(6): 32-38.
[8] 王文治,胡雍,張曉宇. 中國省域碳排放責任分配方法比較與碳補償設計[J]. 資源科學,2023,45(10):1913-1930.
WANG W Z, HU Y, ZHANG X Y. Comparison of carbon emissionresponsibility allocation methods and carbon compensation designamong provinces in China[J]. Resources Science, 2023, 45(10):1913-1930.
[9] WANG Y, XIONG S, MA X. Carbon inequality in global trade: Evi?dence from the mismatch between embodied carbon emissions andvalue added[J]. Ecological Economics,DOI:10. 1016/j. ecolecon.2022. 107398.
[10] 周申蓓,錢晨. 我國電力行業(yè)碳排放責任核算及碳排放權分配研究[J]. 資源與產業(yè),2019,21(5):63-69.
ZHOU S B, QIAN C. Responsibility accounting and rights alloca?tion of carbon emission in China’s power industry[J]. Resources amp;Industries, 2019, 21(5): 63-69.
[11] 胡劍波,李瀟瀟,王蕾. 效率視角下中國產業(yè)部門隱含碳配額及邊際減排成本研究[J]. 中國軟科學,2023(12):134-142.
HU J B, LI X X, WANG L. Embodied carbon quota and marginalabatement cost of Chinese industrial secto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efficiency[J]. China Soft Science, 2023(12): 134-142.
[12] 陳建鈴,林偉明,劉燕娜. 我國造紙產業(yè)出口貿易隱含碳研究[J]. 中國造紙,2016,35(1):47-51.
CHEN J L, LIN W M, LIU Y N. Research on Export Trade Embod?ied Carbon of China’s Paper Industry[J]. China Pulp amp; Paper,2016, 35(1): 47-51.
[13] 王蘭會,符穎佳,許雙. 中國林產品行業(yè)隱含碳的計量研究[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huán)境,2014,24(S2):28-31.
WANG L H, FU Y J, XU S. Quantitative Study on Embodied Car?bon of China’s Forest Product Industry[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4, 24(S2): 28-31.
[14] 楊本曉,姜濤,劉夏青. 基于投入產出法的中國造紙工業(yè)碳排放核算[J]. 中國造紙,2023,42(6):120-125.
YANG B X, JIANG T, LIU X Q. Carbon Emission Accounting ofChina’s Paper Industry Based on the Input-output Analyses[J].China Pulp amp; Paper, 2023, 42(6): 120-125.
[15] 張相勇,陳華周,李任戈,等. 裝配式鋼結構建筑隱含碳排放計算與分析[J]. 建筑節(jié)能(中英文),2023,51(9):129-138.
ZHANG X Y, CHEN H Z, LI R G, et al. Calculation and Analysisof Embodied Carbon Emissions in Prefabricated Steel Structures[J]. Building Energy Efficiency, 2023, 51(9): 129-138.
[16] 吳明,姜國強,賈馮睿,等. 基于物質流和生命周期分析的石油行業(yè)碳排放[J]. 資源科學,2018,40(6):1287-1296.
WU M, JIANG G Q, JIA F R, et al. Carbon emissions from the pe?troleum industry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material flow and life cycle[J]. Resources Science, 2018, 40(6): 1287-1296.
[17] 計軍平,胡廣曉,馬曉明. 基于非競爭進口型投入產出模型的中國碳排放增長因素部門分解研究[J]. 環(huán)境經濟研究,2016,1(1):43-58.
JI J P, HU G X, MA X M. Sectoral Decomposition of China’s CO2Emission Growth Drivers: An Analysis Based on Input-output Mod?el of Non-competitive Imports[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2016, 1(1): 43-58.
[18] MOUSAVI B, LOPEZ N S A, BINOA J B M, et al. Driving forcesof Iran’s CO2 emissions from energy consumption: An LMDIdecomposition approach[J]. Applied Energy, 2017, 206: 804-814.
[19] LI Y, LIN K Y, HUANG Q B. Research on the Measurement andDriving Factors of Manufacturing Export Embodied Carbon betweenChina and the Countries along “the Belt and Road”[J]. Polish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tudies, 2021, 30: 727-737.
[20] LIN J, HU Y, ZHAO X, et al. Developing a city-centric globalmultiregional input-output model (CCG-MRIO) to evaluate urbancarbon footprints[J]. Energy Policy, 2017, 108: 460-466.
[21] ZHANG B, ZHANG Y, ZHAO X, et al. Non-CO2 greenhouse gasemissions in China 2012: Inventory and supply chain analysis[J].Earth’s Future, 2018, 6(1): 103-116.
[22] PAUSTIAN K, RAVINDRANATH N H, AMSTELAV. IPCCGuidelines for National Greenhouse Gas Inventories[J]. InternationalPanel on Climate Change,DOI:10. 1016/S1462-9011(99)0023-4.
[23] GUAN Y, SHAN Y, HUANG Q, et al. Assessment to China’srecent emission pattern shifts[J]. Earth’s Future,DOI:. 10. 1029/2021EF002241.
[24] SUN X, AN H, GAO X, et al. Indirect energy flow betweenindustrial sectors in China: A complex network approach[J].Energy, 2016, 94: 195-205.
[25] 張智慧,劉睿劼. 基于投入產出分析的建筑業(yè)碳排放核算[J].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53(1):53-57.
ZHANG Z H, LIU R J. Carbon emissions in the construction sectorbased on input-output analyses[J]. Journal of Tsinghua University(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3, 53(1): 53-57.
[26] KAYA Y. Impact of carbon dioxide emission on GNP growth:Interpretation of proposed scenarios[M]. Paris, France,ResponseStrategies Working Group,1989.
[27] ANG B W. Decomposition analysis for policymaking in energy:Which is the preferred method?[J]. Energy Policy, 2004, 32(9):1131-1139.
[28] ANG B W. LMDI decomposition approach: A guide forimplementation[J]. Energy Policy, 2015, 86: 233-238.
[29] SHAN Y, GUAN D, ZHENG H, et al. China CO2 emissionaccounts 1997—2015[J]. Scientific Data, 2018, 5(1): 1-14.
[30] SHAN Y, HUANG Q, GUAN D, et al. China CO2 emissionaccounts 2016—2017[J]. Scientific Data, 2020, 7(1): 54.
[31] XU J, GUAN Y, OLDFIELD J, et al. China carbon emissionaccounts 2020—2021[J]. Applied Energy, DOI:10. 1016/j.apenergy. 2024. 122837.
[32] 張紅霞,夏明,蘇汝劼,等. 中國時間序列投入產出表的編制:1981—2018[J]. 統(tǒng)計研究,2021,38(11):3-23.
ZHANG H X, XIA M, SU R J, et al. The Compilation of the TimeSeries Input-output Tables in China: 1981—2018[J]. StatisticalResearch, 2021, 38(11): 3-23.
[33] 丁陳君,陳方,韓祺,等. 國外生物經濟規(guī)模測算方法分析及對我國的啟示[J]. 中國生物工程雜志,2022,42(5)154-162.
DING C J, CHEN F, HAN Q, et al. Methodology for MeasuringBioeconomy in Some Countries/Regions and Its Enlightenment toChina[J]. China Biotechnology, 2022, 42(5): 154-162.
[34] 安蕾,李興緒,楊澤祥. 投入產出理論價格指數體系研究——基于中國1987—2012年可比投入產出序列表的編制[J]. 價格理論與實踐,2018(3):87-90.
AN L, LI X X, YANG Z X. Research on the Input-output Theoreti?cal Price Index System—Based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1987—2012 Chinese Comparable Input-output Tables[J]. Price: Theoryamp; Practice, 2018(3): 87-90.
(責任編輯:呂子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