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森兄的《跟著陽光走》,是一部充滿向上力量的書。書中的六個部分,無論是先輩之愛,還是師友之誼;無論是故園之戀,還是田園之樂;無論是凡人之奇,還是人生之思,都構成了一個人的成長史。
沿著道森兄成長的軌跡,我們不難看到他人生成長的坐標。他的父親作為一名最基層的干部,吃苦,耐勞,忘我,奉獻,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父親的一言一行,都是那個時代基層干部的常態(tài),那是一種人生的陽光,給他的童年以無窮的光亮和溫暖。如果說父親是第一束陽光,那位王老師,則是第二束陽光,他如嚴父般的教育,幫道森系好了人生第一粒知識的紐扣。此后慈善如父的尹老師,諄諄善誘的朱老師,德高望重的鄧老師等等,都是他人生道路上一束束溫暖的陽光,這些自帶陽光的人物,都給了道森滿滿的正能量,這是師表的力量,在無形中給一個苦孩子向上攀登的力量。
有陽光作伴,方可意氣風發(fā),不沉淪頹廢,不自暴自棄。感恩是對陽光最好的回報。在道森的筆下、心中,故鄉(xiāng)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有愛的深情;父老鄉(xiāng)親,三姑六嫂,都值得格外敬重;方言俚語,家長里短,都倍感親切;即便是繼母,也視為親母,他不辭辛勞,安頓她的晚年。樁樁件件小事,他不厭其煩,處理化解,以報答故鄉(xiāng)親人的養(yǎng)育之恩。
感恩是人心向善向美的原點。施恩者并不圖回報,但受惠者,對一食一飯、一針一線,父母之愛、兄妹之情,友人之仁、路人之善,都懷有感恩的心。
中國人戀鄉(xiāng)情結千年綿延,這無疑是農(nóng)耕社會遺留的種子,也是農(nóng)耕社會的傳統(tǒng)文明,即使今天我們向工業(yè)化社會邁進時,仍然是十分寶貴的。故鄉(xiāng)是根生之地,水源之地,即便工業(yè)化社會之后,土地、河流,對于生民仍然是生命的母地。熱愛土地,善待土地,人類才可以生生不息,代代相傳。
道森兄以最樸實的方式,傳達了這種對故土深入骨髓的愛,他以赤子之心,看待故鄉(xiāng)的山山水水,四時風景,風土人情,地理沿革。他依戀老宅,貪戀鄉(xiāng)味,留戀舊人,懷戀田園,尤其是對于栽種菜蔬,特別向往。“寶慶白”,當年一畦脆生生的大白菜,竟救了他老父親的命。今日的紅秋葵,又喚起了他的田園夢。退休后,他從城中心搬往城郊外,辟荒地以為菜園,不僅以一己之力,晴耕雨讀,而且?guī)铀?,開荒辟地,求得田園之樂?!吧贌o適俗韻,性本愛丘山”。從土地中走來,又回歸土地,這是精神的皈依,也是田園的呼喚,這種癡迷,必將換取晚霞的燦爛。
真情無敵,赤子有情。道森兄的文字,貌似文采不足,然則有味,他以我手寫我口,我口傳我神,樸實,剛健,在娓娓的敘事中,表達鮮明的觀點,呈現(xiàn)鮮明的傾向。
散文的常見寫法是散聚有神,收放無度。它有時天馬行空,有時嚴絲合縫。但道森兄另辟蹊徑,寫散文以故事取勝,這可能是因其文學創(chuàng)作從寫小說開始。中國小說從傳記、傳奇、說書、志怪一路走來,因襲年深日久,絕少心理描寫。文無定法,散文也無需定于一尊,大可不拘一格,好讀、有味、傳情達意的文字即好文字。道森兄的文章即給我這樣的感受。
編輯/歐陽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