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倍ゴ簛恚诜被ㄋ棋\、春暖花開的季節(jié),在許多文人墨客筆下的詩篇中,有對春天的贊美,對花花草草的憐愛之情,但偏偏有人獨愛春天的雨。
唐代詩人杜甫曾在《春夜喜雨》一詩中,以喜悅之情細致地描繪了滋潤萬物的春雨:“好雨知時節(jié),當(dāng)春乃發(fā)生。隨風(fēng)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詩的開頭,詩人就贊美春夜所下的雨是“好雨”,因為在正需要雨水之時,雨就降下來了。它是“知時節(jié)”的,所以“當(dāng)春乃發(fā)生”,通過擬人化的手法進行描繪,把無情作有情,把無知當(dāng)有知。這里把春雨當(dāng)作有知覺的,故它能根據(jù)需要,應(yīng)時而降。詩中的“知”字和“乃”字一呼一應(yīng),傳神動人,詩人喜雨的心情躍然紙上。而后兩句,既描寫了春雨的動態(tài),又傳出了它的潤物之神。因為好雨下在夜里,詩人著重從“聽覺”上去描繪雨景。它悄悄而來,默默無聲,不為人們所覺察,故稱為“潛入夜”。這樣不聲不響下的雨,當(dāng)然是滋潤萬物的細雨?!凹殶o聲”,正好恰當(dāng)?shù)乇憩F(xiàn)了它的可貴精神。這里的“潛”字和“細”字都準(zhǔn)確而貼切,前者透露出風(fēng)很微,后者說明了雨極小。
唐代詩人韓愈則在《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一詩中,細致地描寫了京城初春小雨下的美景:“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當(dāng)時詩人約好友游春,好友因事推辭,詩人于是作這首詩寄贈,極言早春景色之美,希望觸發(fā)好友游興。詩的開頭,寫初春的小雨,以“潤如酥”來形容它的細滑潤澤,十分準(zhǔn)確地寫出了它的特點,與杜甫的《春夜喜雨》有異曲同工之妙。第二句緊承首句,寫草沾雨后的景色,以遠看似青、近看卻無,描畫出了初春小草沾雨后的朦朧景象。最后兩句,詩人對初春景色大加贊美,早春的小雨和草色遠遠超過了煙柳滿城的景象。
唐代詩人薛濤在《棠梨花和李太尉》一詩中,通過春雨景象,細致描繪了生活中的自然之美:“吳均蕙圃移嘉木,正及東溪春雨時。日晚鶯啼何所為,淺深紅膩壓繁枝。”詩的第二句,將時間背景設(shè)定在春天,細雨綿綿之際。春雨降臨、萬物復(fù)蘇的景象為詩句增添了一抹柔和而寧靜的色彩。最后一句,則描寫了花瓣因風(fēng)雨而變得濕潤、沉重,壓在樹枝上的情形。這里的“淺深”指的是不同程度的浸濕,“紅膩”則形容鮮艷且略帶油光的花瓣,而“壓繁枝”則展示了春天植物蓬勃生長的情景。
通過三位詩人筆下的春雨,一幅“春雨潤無聲”的畫卷躍然于眼前,人也如一花一草,歷經(jīng)風(fēng)雨,方能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