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逢盛世,激揚冰雪情。2024年2月17日,第十四屆全國冬季運動會(以下簡稱冬運會)在祖國北疆呼倫貝爾盛大開幕。其中,有一群默默踐行雷鋒精神的志愿者,他們身穿冰雪藍的服裝,為賽事保障付出了巨大努力,被親切地稱為“小雪團兒”。
來自呼倫貝爾職業(yè)技術學院不同年級、不同院系的405名學生組成的“小雪團兒”,在冬運會開(閉)幕式上、短道速滑館、機場、酒店等多個點位連續(xù)奮戰(zhàn)73天,圓滿完成反興奮劑、競賽、媒體宣傳、醫(yī)療衛(wèi)生、頒獎、舉牌等多項志愿服務項目,用心用情交出了“零失誤”“零差錯”“零輿情”的青春答卷。
讓“小雪團兒”鍛造成冬運會上“一把火”
“以前的我們是在電視上看冬奧、冬運,現(xiàn)在我們是置身冬運賽場看世界,而世界也在看中國、看內蒙古,必須展示最美形象……”每天不管多忙多累,“小雪團兒”志愿者的服裝總是平整如新,不管在室內室外,總是以最飽滿的熱情和認真的態(tài)度做好每項志愿服務。
“小雪團兒”成員張善寧,是名短道速滑館場地的制冰志愿者,每天他要輔助制冰師澆冰。聽起來輔助工作簡單輕松,其實,干起來既要工作速度又要確保質量,因為每場次比賽結束后只有15分鐘間隙,志愿者要快速打開鎖扣和防撞墊讓制冰車進場澆冰,待制冰車離開后,迅速掃凈制冰車留下的雪水,最后再合上防撞墊和鎖扣。
雖然就這幾個看似簡單的動作,可每個步驟都有技巧,張善寧在制冰師指導下,每天都不記得要重復做多少次。他從最開始的手忙腳亂,到服務保障時的越來越熟練?!熬褪且ㄟ^我們熱情專業(yè)的服務、嚴格規(guī)范的言行,讓‘小雪團兒’鍛造成冬運會上‘一把火’?!睆埳茖幷f,雖然賽場很冷,但他們時時處處都自覺做到儀表端莊、堂堂正正,認認真真服務好每場賽事,因為一舉一動都代表著中國。
正是“小雪團兒”這樣的當代中國青年,把對祖國的深情和對雷鋒精神的堅守,化為友善與大愛傳給了世界。
“能為賽事出一份力,再苦再累都值!”
在冬運會頒獎儀式上,身著玫紅色盛裝、端著頒獎托盤的志愿者姑娘們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然而,為了這一刻她們的付出卻鮮為人知。
“腰桿挺直,注意面部表情……”“小雪團兒”頒獎禮儀志愿者回憶起培訓時的情景,感覺教官的口令還在耳邊回響。“我們頒獎的禮儀志愿者主要訓練站姿、走姿、面部表情、手勢、托盤動作要求等?!倍谚锤锌f,每天訓練5小時以上,其中每次都會進行長達15—20分鐘的托盤負重練習,經常練得手酸、腿酸、面部肌肉僵硬,但沒有一人叫苦叫累,“能為賽事出一份力,再苦再累都值”。
此外,在冬運會開幕式上,場館外的溫度達零下30多攝氏度,“小雪團兒”志愿者們在這樣的冬夜里站八九個小時,臉凍僵了,手腳更是凍得生疼,可沒有一人離崗。當觀眾、運動員和記者從“小雪團兒”身邊經過時,跟他們說的每句“謝謝”、每次合影,都像一股股暖流涌上他們全身?!斑@是對我們堅強意志的磨煉,也是踐行雷鋒精神的實際體現(xiàn)?!薄靶⊙﹫F兒”志愿者表示。
“小雪花”長成了“小雪團兒”
“冬運會期間,我們已商定由北京團市委選派30多名曾服務過北京冬奧會的高校志愿者參加冬運會志愿服務,也把北京冬奧精神和志愿服務經驗帶來了?!眱让晒殴睬鄨F負責人表示,正是這樣的協(xié)作機制,讓冬奧“小雪花”長成了冬運“小雪團兒”。
一位北京來的冬奧“小雪花”是廈門姑娘,在零下20多攝氏度的環(huán)境里開展志愿服務,如何御寒是對她的“大考”。內蒙古本地的“小雪團兒”們除了熱情地分享御寒經驗,還帶她去買保暖靴、送給她手套,并一起爬雪山、看開幕式上的煙花……京、蒙兩地大學生志愿者組成的“小雪團兒”,讓《一起向未來》的樂曲更響亮、《天下一家》的歌聲更動人。
2024年的元宵節(jié)和冬運會“撞”個滿懷,京、蒙兩地“小雪團兒”志愿者,一同舉辦“志愿雪團助冬運,京蒙青年鬧元宵”聯(lián)歡,制作鄂溫克民族非遺產品太陽花、穿著民族服跳蒙古舞,還共同演唱了原創(chuàng)歌曲《精彩向未來》。現(xiàn)場掌聲不斷,“小雪團兒”們在志愿服務之余,團聚一起過一個開心的元宵節(jié),分享著草原文化和青春的魅力,感受到了家一樣的溫暖。
青春志愿行,奉獻新時代。冬運會期間,呼倫貝爾職業(yè)技術學院的“小雪團兒”志愿者們,用青春和奉獻踐行著雷鋒精神,向世界展現(xiàn)了蓬勃向上的中國青年形象,累計服務時長23萬小時,得到了社會各界一致好評,收到冬運會內蒙古自治區(qū)籌委會志愿者服務部、呼倫貝爾執(zhí)委會志愿者服務工作部等多家單位送的表揚信10封、錦旗5面,志愿服務的先進事跡被中央電視臺、學習強國等多家媒體報道。
“這些成績的取得,是對我不斷探索實踐育人新模式工作的認可,也是對我們弘揚傳承雷鋒精神、上好大思政課的肯定?!焙魝愗悹柭殬I(yè)技術學院相關負責人表示,在奮進第二個百年的新時代新征程上,充分發(fā)揮青年志愿者主力軍作用,鼓勵他們爭當雷鋒精神的種子,走一路紅一線,到一處紅一片,在社會實踐中去溫暖需要幫助的人,用汗水與愛心澆開志愿服務之花,讓雷鋒精神在青春的信仰中熠熠生輝。
(責任編輯:陳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