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12月,湖北孝感人王江橋懷著保家衛(wèi)國的熱忱投身軍旅,歷經3年磨礪,練就強健體魄與堅韌意志。1993年12月,王江橋光榮退伍。
1994年,他進入憑祥市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局環(huán)境衛(wèi)生管理中心,自此扎根環(huán)衛(wèi)事業(yè),現任管理中心副主任兼工會主席。多年來,他秉持退伍不褪色的信念,踐行退役軍人的責任擔當。
脫貧攻堅時,他沖鋒在前,為貧困群眾帶去希望;鄉(xiāng)村振興中,他積極探索,助力農村發(fā)展;環(huán)衛(wèi)領域內,他堅守一線,以汗水換得城市潔凈。
他的付出贏得廣泛認可,榮獲 “先進工作者”“原南寧地區(qū)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標兵”“崇左市第五屆黨代表”“全區(qū)脫貧攻堅先進個人” 等榮譽,還獲得見義勇為個人獎、“優(yōu)秀共產黨員” 稱號、崇左第六屆 “道德模范” 提名獎、崇左市第三屆 “最美退役軍人”稱號。值得一提的是,他憑借智慧與創(chuàng)新,獲得6項國家級專利。
堅守初心,譜寫環(huán)衛(wèi)華章
王江橋始終將群眾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在平凡的環(huán)衛(wèi)崗位上,默默彰顯著黨員和軍人的非凡本色。30 年來,他把自己人生中最寶貴的年華毫無保留地奉獻給了環(huán)衛(wèi)事業(yè)。每天清晨5點,當城市還在沉睡,憑祥的街道上便準時出現他忙碌的身影。他用勤勞的雙手,精心呵護著這座城市的每一寸土地,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生動地踐行著 “黨員就是一面旗” 的莊嚴承諾,譜寫了一曲曲愛崗敬業(yè)、無私奉獻的壯麗贊歌。
“打造健康美麗人居環(huán)境”,這是王江橋工作的核心目標與不懈追求。他身上所展現出的吃苦耐勞、勇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成為了廣大奮戰(zhàn)在一線工人的光輝榜樣。在最臟、最苦、最累的環(huán)衛(wèi)崗位上,他以30年如一日的堅守,將滿腔的熱情與無盡的愛意,全部傾注到自己所熱愛的事業(yè)當中,用一滴滴辛勤的汗水,詮釋著平凡人生中的偉大意義。
創(chuàng)新突破,提升環(huán)衛(wèi)效能
在環(huán)衛(wèi)工作中,王江橋始終保持著軍人的敏銳洞察力與創(chuàng)新精神。他發(fā)現老舊灑水車存在諸多問題,如灑水泵需人工操作,前灑水泵水壓、噴水范圍難以有效控制,清掃車與灑水車作業(yè)時會導致揚塵飄散,水霧還會濺到行人身上,嚴重影響市民的正常通行。面對這些問題,王江橋坐不住了。
作為一名退役軍人、黨員,他始終秉持著 “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的信念,憑借著那股子在崗位上不服輸的 “牛勁”,毅然踏上了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征程。他深入研究灑水車部件,結合自己在環(huán)衛(wèi)一線積累的28年豐富工作經驗,與同事們反復討論、不斷探索。針對老舊灑水車的問題,他們提出了將手動改自動、增設擋水板的大膽設想。
然而,創(chuàng)新之路并非一帆風順。面對同事們的種種質疑,王江橋沒有絲毫退縮。他耐心地向大家解釋灑水車的工作原理,精心繪制手繪示意圖,一遍又一遍地進行實驗,用實際行動證明了自己設想的科學性與可行性。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的發(fā)明終于獲得了改裝批準,正式進入改裝階段。
在改裝過程中,王江橋不斷優(yōu)化設計方案。經過兩個月的不懈努力,王江橋成功克服了穩(wěn)定性、作業(yè)范圍、作業(yè)高度、作業(yè)面抗壓能力等一系列難題,最終完成了創(chuàng)新型高壓水車的改造,并成功獲得國家專利。改裝后的新型高壓灑水車投入使用后,效果顯著。相同路段的清掃時間從原先的40 分鐘大幅縮短至10分鐘,用水量也由一箱水減少至半箱,極大地提升了工作效率,同時實現了節(jié)能、節(jié)水、綠色環(huán)保的目標。市民們紛紛為這輛新型灑水車點贊,環(huán)衛(wèi)工人的工作量也大大減輕,其工作質量與效果得到了廣泛認可。
心懷百姓,踐行服務宗旨
王江橋不僅在工作上兢兢業(yè)業(yè),還時刻心系百姓,將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貫徹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他把走街串巷了解環(huán)衛(wèi)家庭情況當作自己的 “愛好”,久而久之,練就了 “家庭情況一門清” 的絕活,對全市幾百名環(huán)衛(wèi)工人的名字和家庭情況都了如指掌。他設身處地為群眾著想,當好群眾的 “勤務員”,辦好群眾的 “心頭事”,做好群眾的 “貼心人”?!澳転槔щy群眾實實在在解決問題,做點實事,我就很開心?!?這是他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環(huán)衛(wèi)工人周珍平家中有年邁的老人和未成年的子女,丈夫沒文化,只能靠打零工維持生計,而她自己又患有慢性疾病,家庭經濟十分困難。禍不單行,前幾年,兒子又不幸患上白血病,沉重的醫(yī)療負擔讓這個家庭幾乎喘不過氣來。王江橋得知情況后,一邊耐心鼓勵周珍平振作起來,一邊積極聯系社會力量進行救助。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周珍平一家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
為了更全面地了解環(huán)衛(wèi)系統(tǒng)的困難群眾,王江橋建立了 “困難幫扶微信群”,在群里為大家加油打氣,提供切實的幫助。一封來自脫貧戶農錫奇的感謝信在困難幫扶微信群中廣泛傳閱,信中雖沒有華麗的辭藻,但每一筆每一畫都飽含著老人對黨和政府以及扶貧干部王江橋發(fā)自肺腑的感恩之情。
農錫奇是憑祥市上石鎮(zhèn)油隘村的建檔立卡脫貧戶,夫婦兩人年老體弱多病,子女常年在外務工,身邊無人照顧。作為幫扶干部的王江橋,主動承擔起照顧老人的責任,經常到農錫奇家中探望慰問,每次去都會帶上一些生活用品,幫助老人解決因行動不便無法上街購物的難題。他時刻關注著老人的身體狀況,只要老人身體不舒服,他總是隨叫隨到,風雨無阻。在王江橋的積極幫扶下,農錫奇家享受到了各項幫扶政策,真切感受到了黨和政府的溫暖與關懷,也讓老人重新樹立了戰(zhàn)勝貧困的信心。
2022年,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王江橋被電話鈴聲驚醒。電話那頭,傳來農錫奇老人急促的聲音:“阿橋,我剛才起夜摔倒,現在爬不起來了,家里和周邊都沒有人,你可以送我去醫(yī)院嗎?” 王江橋毫不猶豫地回答:“好的,您先不要亂動,我馬上開車過去!” 當時雷雨交加,天黑路滑,王江橋駕駛著車沿著崎嶇的邊境公路,行駛了30多公里,連夜將農錫奇老人送到醫(yī)院。到醫(yī)院后,他又忙著給老人掛號、陪老人就診,直到辦理好一切住院手續(xù),才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家,然而,僅僅休息了幾個小時,凌晨5點,他又準時回到了工作崗位。后來,老人的兒子認定了王江橋這位一輩子的好哥哥。農錫奇的兒子農志峰動情地說:“如果沒有橋哥,我女兒上不了學,也沒有現在這份穩(wěn)定工作,真是多虧了他。” 原來,農志峰正在讀高中的女兒,因家庭經濟困難產生了厭學情緒,不肯再去讀書。王江橋得知這一情況后,主動進行家訪開導,并奔走聯系多部門,為其申請 “雨露計劃” 助學金,最終保障了孩子順利完成高中學業(yè)。
幫助烈屬,傳承紅色精神
王江橋始終心系國防,積極投身學雷鋒志愿服務事業(yè)。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憑祥市匠止烈士陵園,每年清明時節(jié),都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他輕輕蹲下身子,用布仔細拂去墓碑上的灰塵,撫摸著碑上刻著的名字,仿佛在與英烈們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
廣西憑祥,這座位于中越邊境的英雄城市,每年清明都會有絡繹不絕的參加對越自衛(wèi)反擊戰(zhàn)的老兵前來祭掃。作為志愿者的王江橋,熱情接待來自全國各地的老兵,他的真誠與付出,讓他成為了戰(zhàn)友們眼中的 “親兄弟”。
王江橋還是烈士回家的 “提燈人”。1994 年退役后,他選擇留在第二故鄉(xiāng)憑祥。2021 年清明,在廣西崇左市龍州烈士陵園,來自湖北省孝感市的楊東舟一家人終于實現了 42年來的愿望,與長眠于此的親人 “相見”。楊東舟的哥哥楊國舟是一名解放軍戰(zhàn)士,1979年在戰(zhàn)場上犧牲。多年來,尋找哥哥的陵墓成了楊東舟心中的一塊大石頭,家人始終未曾放棄希望。2021年,王江橋回湖北老家探親訪友時,偶然聽說了楊東舟苦苦尋親的事,便將此事牢牢記在心上。
“幫助烈屬尋找革命先烈的安葬地,了卻他們的一樁心事,是我投身志愿服務的初心?!?王江橋第一時間聯系憑祥市退役軍人事務局,查閱烈士登記表和相關檔案。他初步推斷楊國舟烈士可能安葬在憑祥匠止烈士陵園、南山烈士陵園、法卡山烈士陵園的其中一處。于是,他逐一對照每塊墓碑,然而并未找到楊國舟烈士。但王江橋沒有絲毫放棄的念頭,反而更加堅定了尋找的決心。他的行動和烈士的事跡感染了許多志愿者、熱心人士和戰(zhàn)友,大家紛紛加入到尋親隊伍中來。幾經輾轉,線索指向了龍州烈士陵園。王江橋一行立刻趕到陵園,終于,在那里找到了楊國舟烈士的墓。
除了幫助烈屬尋親,王江橋還熱衷于為前來祭掃的烈屬提供無微不至的幫助。他的手機里存滿了烈屬的電話,由于許多烈屬來自外地,對廣西并不熟悉,他總是主動幫助他們預訂酒店,充當向導。時間久了,這位熱心腸的老兵成了大家心中的親人。2024年 3月14日,接到楊國舟烈士家屬的電話,王江橋立即行動起來,幫他們訂好酒店,購置祭掃物品。兩天后,他們一同前往龍州烈士陵園。在烈士墓前,楊國舟的二弟和三弟向王江橋表達了他們的擔憂:“我們幾個年紀大了,如果以后身體不好或沒有時間來為哥哥掃墓,我們想拜托您代為祭掃?!?面對這樣的請求,王江橋毫不猶豫地答應了。事實上,像楊國舟烈士家屬這樣委托王江橋代為祭掃的,還有許多。王江橋已代烈屬為 30 余名烈士掃墓,共為從全國各地前來掃墓的老兵和烈屬服務近千人次。
數年來,王江橋還經常活躍在機關單位,講述保家衛(wèi)國的英勇事跡,奔走在紅色宣講一線。他用自己的親身經歷,激勵著更多的人,傳承紅色基因,弘揚愛國精神。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完美詮釋著一位退役老兵堅守初心、攻堅克難的軍人本色,以及一位優(yōu)秀共產黨員矢志奉獻為民的大愛情懷。在他的身上,我們看到了責任與擔當,看到了無私與奉獻,他是新時代的楷模,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責任編輯:劉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