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tǒng)的二十四節(jié)氣中,小暑后有大暑,小雪后有大雪,小寒后有大寒,但小滿之后卻獨獨沒有大滿,為何?(開篇觀點不明確,不能鎖定讀者的目光。)
水滿則溢,月盈則虧,很多時候,過猶不及。古人恪守中庸之道,不把任何事做到極致,不把任何話說得太滿,“小滿”正是給生命留有余地。(把“小滿”理解為中庸之道,有失偏頗。)船帆只要張滿五分,船只便能平穩(wěn)渡過江河;容器中只需要注入六分的水,就能擺放得安安穩(wěn)穩(wěn);未完全開放的花,更容易吸引觀賞者,讓人產(chǎn)生無盡的遐想。(進一步闡釋“小滿”的內(nèi)涵,但語言不夠簡潔。)許多時候,淺斟低酌使人心往,酩酊大醉則令人生厭。做事有分寸,生命才不會因為滿溢而迅速萎敗。
一直以來,根植于中國人內(nèi)心的“中庸之道”常為中外新興學者所詬病,以為此非小滿,乃為折中主義,是在以自我保護的姿態(tài)躲避問題。我以為,中庸之道不可與折中主義畫等號,小滿也絕非一味妥協(xié)、逃避現(xiàn)實。(作者繼續(xù)圍繞“中庸之道”展開分析,辨析小滿與折中妥協(xié)的區(qū)別,論述整體走偏。)正如楊絳先生一生知足常樂,遇事不爭不搶,但她并非是妥協(xié)折中,而是取舍有度,保持一顆清醒的心,不斷追求更高的境界。(援引楊絳的例子進行論證,缺乏事例分析,不能很好地起到支撐觀點的作用。)
揆諸當下,很多人一味推崇完美主義,事事追求“大滿”,不僅徒增煩惱,生命也少了韌性。與大滿相反,小滿未滿,是一種臨界狀態(tài),中國畫講究留白,亦是如此。因此我們不如從中抽身出來,給自己一個喘息的機會,沉潛蓄力。2024年為我們熟知的李子柒再度回歸大眾視野,如果她當初選擇的是與所屬公司死磕到底,也許會成功,但肯定遍體鱗傷。智慧的她適時而退,選擇再次周游遍訪名家,學他人技藝,聽他人故事,啟迪心智,沉淀心態(tài),歸來仍是粉絲心中動人的白月光。因此小滿不是折中妥協(xié),而是聆聽自己,懂得審時度勢,適時而退,沉潛蓄力,再次綻放。
人生最好是小滿。愿我們胸懷小滿之心,持握小滿之態(tài),立于人生之路,綻放絢麗火熱之花!(結(jié)尾倉促,沒有升華主題。)
升格建議
本篇作文能夠挖掘“小滿”蘊含的深刻人生哲理,并且能夠做到博古通今、正反對比辯證議論,還是頗見功底的。但作文將“小滿”理解為中庸之道,有失偏頗;在觀點鮮明、邏輯清晰、辯證分析、主題升華等方面還有所欠缺,導致觀點的深刻性打了折扣,而這正是升格時需要注意糾正著力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