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年不久,小區(qū)旁邊新開了一家門店,既不是水果鋪子,也不是美式發(fā)廊,而是一家木器用品店。店主是個有些發(fā)福的中年人,個子不算高,些許謝頂,不管什么時候看他,他都是低著頭,手上忙個不停。
那天看著一把輕巧的小椅子實在有些喜愛,便想著買下來。他卻笑著說,這把賣不了,都是客戶訂下的。見我一臉的驚訝,小木匠笑著說:“你想要個什么,可以定做,過段時間通知你來取貨?!边@個時候我才注意到他右手中指短了一節(jié)。
看我盯著他做木工活出神,他停下手,然后笑著說:“都說不想當廚師的裁縫不是個好木匠,這三樣我都占全了。”
我一臉驚愕,他卻哈哈大笑了起來。原來,小木匠年輕的時候跟著別人去南方打工,因為愛好美食,很快找了一份到小飯店當廚師的工作,但干了幾個月后,飯店日漸蕭條,老板拖欠工資跑路,雖然最后申請了勞動仲裁,但最終還是不了了之。帶著幾件衣服南下的小木匠,幾個月后又帶著原樣的幾件衣服回到了老家。錢雖然沒掙著,但心里已經(jīng)涌進了甘泉,本就愛好鉆研的他又跟著人家去了制衣廠??删驮谀羌抑埔聫S,一個不小心,他那右手的中指卷進了機器里,要不是工友眼疾手快,整個右手估計都要報銷了。他逃離了制衣廠,又回到了老家。
老家滿山遍野都是散發(fā)著各種香氣的樹木,他便萌發(fā)出把這些木頭變成家具的想法。小木匠剛開始做成的小板凳也就在菜場邊上擺擺,沒想到很受大爺大媽們的歡迎,一批又一批的回頭客找他預(yù)訂,他也便有了在這個小區(qū)邊開個門店的想法。這間有些狹小不起眼的店鋪就在他揚起的木屑中開了張,一直堅持到了現(xiàn)在。當廚師未成也好,失去中指也罷,這些溝溝坎坎并沒讓小木匠氣餒,跟我講起這些的時候,他云淡風輕,好像說的都是別人的故事。他整天就埋頭在那一堆木頭中,叮當作響,竊自歡喜。
是呀,人的一生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不順,千溝萬壑也好,驚濤駭浪也罷,都是不可逃避的經(jīng)歷。何不把一切不如意都化作心底的小歡喜,找準陽光的方向,露個笑臉,吹個口哨,明天再怎么電閃雷鳴、刮風下雨,在我們內(nèi)心深處都會是艷陽高照。
(選自《揚子晚報》2024年10月22日,有刪改)
技法點睛
我們寫作時若想筆下的人物豐滿鮮明、栩栩如生,須讓人物“三化”:個性化、辯證化、烙印化。
1.個性化。即筆下人物的思想品德、行為習慣等,是有其獨特性的。選文中的“小木匠”質(zhì)樸善良,誠實守信,風趣幽默,豁達開明;他不固守貧窮,有理想有追求,艱辛求索;他腳踏實地,務(wù)實謀生,勤勞樂業(yè),心靈手巧,終于闖出了一片小天地。
2.辯證化。即尊重客觀,展示出人物性格的多面復雜性、具體真實性。如選文中“小木匠”這個人物很接地氣,相當真實,雖可敬可愛卻并非通體優(yōu)點。
3.烙印化。即讓人物打上時代烙印、區(qū)域烙印、身份烙印等。如選文人物描寫的時代印記(改革開放以來)、區(qū)域印記(山區(qū)農(nóng)村)和身份印記(農(nóng)民小手工業(yè)者)就十分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