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常年為紀錄片寫解說詞,很多時候,我足不出戶就能領略來自中國各地的風物,里頭不乏一些有意思的東西。
帶魚,承載著不少我的童年記憶。小時候家里炸帶魚,滿院飄香。過年時,要到炸帶魚上桌,才算有了真真切切的年味兒。相比刺多的淡水魚,帶魚對我這種不愛挑刺的小孩來說可謂非常友好。
事實上,很多內陸地區(qū)的中國人吃海味,都是從帶魚開始的。
在保鮮技術不成熟的年代,帶魚的“鮮”無法克服時間、跨越空間,常會淪為必須掩蓋的“腥”,所以各地帶魚的做法不一,卻多脫不開“重口味”。油炸、紅燒,重醬、重鹽,造就了各地餐桌上的一道家常菜,也讓我們忘了,帶魚可是一種海鮮。直到我跟隨攝制組去浙江舟山采訪,才明白了帶魚真正的樣子和該有的鮮味。
對舟山人來說,一年中最重要的節(jié)日,是每年的東海開漁季。千帆競渡開啟尋鮮之旅,氣勢著實雄壯。導演和攝影師跟著漁船出海了,船長當了20多年的“船老大”,對海水流向和海上的風向了如指掌。
海洋魚類在休養(yǎng)生息數月之后,正是最肥美的時候。帶魚洄游而來,練就了一身“腱子肉”,正好便宜了人類的腸胃。相比漁網,漁民用魚鉤釣上來的帶魚質量更佳。整條魚魚身完整,關鍵是表面的那層魚鱗沒有一點兒損傷。
剛捕撈上來的新鮮帶魚和超市貨架上的顏色很不一樣,銀亮如明鏡、如刀劍,令人眼寒。實際上,這份銀亮是帶魚體表鱗片退化后形成的脂肪層,里面有很多呈鮮物質,它們是帶魚的鮮味之源。帶魚離水之后,隨著時間的推移,表皮的顏色越來越暗淡,鮮味也逐漸散失。大概也只有漁船的灶頭,才能保留帶魚最初也最極致的“鮮”。
攝制組有幸品嘗了漁船上的工作餐—簡單到簡陋,卻是在陸地上永遠吃不到的味道。紅燒不是不行,但清蒸才是聰明的做法,它能最大限度地保留和凸顯帶魚原本的鮮味。撒上鹽、姜片,淋上料酒,上鍋簡單一蒸,外層銀脂浸潤,細膩的魚肉顯出紋理,短短3分鐘,鮮香四溢。雖然身不能至,我隔著屏幕也能想象到那種美味。
魚骨和魚頭可不是廢料,熬出骨湯,代替清水來蒸飯,于是主食也擁有了那份鮮。舊時漁民出海,就是靠這道帶魚蒸飯來攝取足夠的蛋白質和糖分,以應對海上的無常風浪。
在船長的記憶中,舟山舊時一年四季都有魚汛。后來為了保護海洋魚類資源,設置了休漁期,船員們大多有了新的營生,只在每年秋冬開漁時才聚在一起出海。一船的人,從相逢就開始漂泊,停靠后又接著離散。這是一艘漁船上的人世冷暖。
帶魚是普通的家常菜,也是來自深海的一抹鮮,它幾十年如一日地豐富了老百姓的餐桌,卻依然有我們不知道的故事。平凡能成就不凡,不凡也終將歸于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