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標準》)提出語文教學要以語文實踐活動為主線,以學習主題為引領,以學習任務為載體,整合學習內容、情境、方法和資源等要素,設計語文學習任務群。同時,《標準》也提出要將優(yōu)秀的革命文化融入課程中,增強課程的思想性,在課程教學中培根鑄魂,實現(xiàn)育人的潤物無聲。在小學語文教材中,革命題材類文本是一種獨特的育人資源。在教學中,教師可圍繞革命題材文本設計任務群,讓學生了解革命者的事跡,接受紅色文化的熏陶,升華自己的家國情懷。
一、研讀文本,梳理人物故事
在革命題材任務群學習活動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讀懂文章的內容。教師可以設置情節(jié)梳理類任務,讓學生試著整理人物故事。通過教師的指導,學生逐步掌握大綱法、時間線法、角色關聯(lián)法等不同的整理方法,以更便利地理清思路。
例如,教師圍繞《小英雄雨來》一文可以設置情節(jié)梳理類任務,并指導學生掌握如下的梳理方法。大綱法指的是讓學生結合文本內容,列出主要情節(jié),標注事情的開始、經過、高潮和結局,并標注主要角色的性格發(fā)展情況。大綱法能讓學生搞清楚事情發(fā)展的沖突,把握住事件的轉折點,也有助于學生理清思路,清楚地看到主人公雨來的成長過程。時間線法指的是按照時間的順序來整理故事情節(jié)。如果文章中運用了倒敘、插敘等寫作手法,那么,使用時間線法有助于學生搞清楚事情發(fā)展的前因后果。角色關聯(lián)法指的是讓學生列舉出能推動主人公性格發(fā)展的情節(jié),并標注與主人公密切相關的人物形象。例如,在《小英雄雨來》中,“雨來”是主要人物。教師可以讓學生標注雨來與母親、李大叔、鬼子等人物之間的關系,記錄他們之間發(fā)生了什么故事,這樣可以讓學生清楚地看到雨來對同志和鄉(xiāng)親們的愛,也能使學生體會到雨來對敵人的仇恨。在學生梳理完畢后,教師可以設置下一個任務,讓學生結合自己整理的信息復述故事,不僅要講清楚雨來遇到了什么威脅,如何逃生,還要說說雨來的身上有怎樣的精神。
不少革命題材類文本內容較多,且包含的人物也較多,學生解讀的時候容易彼此混淆。針對這個問題,教師可以設置情節(jié)梳理類任務,指導學生掌握多種梳理人物故事的方法,幫助他們提升閱讀水平。
二、學科整合,熟悉社會背景
在設計任務時,教師可以采用學科整合法,給學生介紹歷史知識,讓他們了解革命題材作品展現(xiàn)的是哪個歷史時期的故事。通過“解讀歷史資料、體會人物情感、訴說個人體會”這三個方面的探索活動,學生不僅能了解作品的社會背景,還能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題思想。
在教學《青山處處埋忠骨》一課時,教師可以設置學科整合類任務。該任務可以分成下面三個部分。一是“解讀歷史資料”,教師可以給學生推送與該文章有關的歷史資料。二是“體會人物情感”,教師可以結合背景信息,提出一些問題,引發(fā)學生思考。教師可提出:“作為一名父親,讓自己的孩子死后能魂歸故里,這是無可非議的事情??墒?,為何主人公會猶豫呢,主人公的顧慮是什么呢?”結合主人公的身份,學生可以認識到,主人公雖然深愛自己的孩子,但是為了兩國之間的友誼,他不得不做出犧牲。這樣的解讀可以讓學生體會到主人公有著常人難以想象的情懷。三是“訴說個人體會”,教師可以讓學生在閱讀作品后,說說自己的個性化體驗,可以讓學生從兩個方面入手探討。一是讓學生說說如果自己處于主人公的人生境地,會如何選擇,能否舍棄個人的情感,成就家國大義。二是讓學生說說這個故事給了自己怎樣的啟迪,作為新時代的少年,自己打算通過什么方法表達對祖國的愛。
整合歷史學科,學生能深入了解特定歷史時期的重要事件。在這個基礎上再來解讀課文,他們的理解更為深刻,能深入體會主人公的思想與情懷。教師要鼓勵學生在學科整合的基礎上解讀作品,說說自己的閱讀感受。
三、設計項目,培養(yǎng)價值觀念
價值觀念指一個人對周圍的客觀事物的意義、重要性的評價和看法。《標準》中提到,語文教學要為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養(yǎng)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礎。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圍繞涵養(yǎng)價值觀念設置專門的項目,引導學生參與其中,幫助他們端正思想。
在教學《軍神》時,教師可以設置“人生的價值”項目探究任務。該項目有助于學生探究人生價值,并思考自己的人生理想是什么。第一個環(huán)節(jié)是引導學生了解作品主人公的人生追求,教師可以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主人公為何寧愿忍受巨大的痛苦,也不愿意使用麻藥,這樣做對他有什么好處。通過解析,學生認識到,主人公并非為了個人的利益,他心中想的是整個國家,他希望自己以后還能為國家和人民做更大的貢獻。然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了解主人公的真實情況,看看主人公是否如《軍神》所寫的那樣,為國家做出了巨大貢獻。搜索歷史資料可以讓學生清楚地了解主人公的一生。這樣,學生能深刻體會到主人公的愛國情懷。最后,教師可以讓學生說說自己的人生理想是什么,自己認為如何才能實現(xiàn)人生理想。在文章的感染下,不少學生都端正了自己的想法。如有一名學生表示自己原本認為賺錢越多,越能證明自己的人生價值。但是,在閱讀了本文后,發(fā)現(xiàn)并非如此,而是自己為國家、為社會做出的貢獻越大,越能實現(xiàn)自我的人生價值,從而樹立了更為遠大的人生理想。
通過這種主題項目探究,學生認識到在衡量人生價值的時候,不能僅僅用金錢來衡量,而要看人生是否實現(xiàn)了自己的目標,對于社會產生了什么積極影響。在這樣的探討中,學生端正了思想,對自己的人生有了新的設想。
四、參與實踐,升華家國情懷
組織學生參加實踐活動,這也是任務群設計的重點之一。教師可以讓學生在閱讀課文的基礎上參與一系列實踐活動,如觀看愛國影片、講述烈士故事、祭掃烈士陵園等。這樣學生更深刻地體會主人公的愛國之情,同時也激發(fā)他們的家國情懷。
在教學《狼牙山五壯士》一文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加一系列實踐活動。在“觀看愛國影片”這個活動中,教師既可以帶領學生觀看由《狼牙山五壯士》改編的影視劇作品,也可以帶領他們觀看其他講述抗日戰(zhàn)爭的影視劇。在觀影的基礎上,教師可引導學生說說課文中的詞句對應了哪些畫面,這能讓他們深刻體會革命者的光輝形象。在“講述烈士故事”的活動中,學生自主參加課外拓展閱讀,了解更多抗日志士的故事。在學生講述故事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引導。一是指導學生提升表達能力,讓他們先用列大綱的形式整理出事情的來龍去脈,然后在此基礎上表達,這樣能讓講述更有條理。二是引導學生在講述故事的基礎上說說自己的內心感受,抒發(fā)愛國情懷。在“祭掃烈士陵園”活動中,教師可以利用清明節(jié)帶領學生來到當?shù)氐牧沂苛陥@,參加集體活動。這一系列實踐活動能讓學生繼承革命者的遺志,讓他們思考未來該如何建設自己的國家。
五、結束語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圍繞革命文化選擇文本,構建主題任務群,讓學生體會革命者的理想信念,感受他們無私奉獻、頑強斗爭的精神,從而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懷。如此,課程育人的理念方能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