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從專利申請和專利審查的角度出發(fā),對“權利要求應當以說明書為依據(jù)”的判斷思維、適用規(guī)則和說理邏輯進行研究,幫助專利申請人和審查員準確把握該法條的執(zhí)行尺度,提高專利質量?!痉椒ā恳粤⒎ㄗ谥紴榛A,結合通信領域的實際案例,對過度質疑、概括不當和法條競合等常見問題進行分析,探討該法條的理解與適用?!窘Y果】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應當與說明書公開的內容一致,確保授權專利的權利范圍與申請人的技術貢獻相匹配?!窘Y論】通過對上述問題進行分析,以期促進專利質量的提升,確保專利權的穩(wěn)定性。
關鍵詞:以說明書為依據(jù);不支持;不清楚
中圖分類號:D923.42"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3-5168(2025)02-0124-04
DOI:10.19968/j.cnki.hnkj.1003-5168.2025.02.025
Abstract: [Purpos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atent application and examination, this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judgment thinking, application rules, and reasoning logic that claims should be based on the description, in order to help patent applicants and examiners accurately grasp the execution scale of this provision and improve patent quality.[Methods] Based on the legislative purpose and combined with practical cases in the field of communic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common problems such as excessive questioning, improper generalization, and competition of legal provisions, and explores the understanding and application of this legal provision. [Findings] The scope of protection required by the claims should be consistent with the content disclosed in the description, ensuring that the scope of protection of the authorized patent matches the technical contributions made by the applicant. [Conclusion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aforementioned issues, this study aims to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patent quality and ensure the stability of patent rights.
Keywords: based on the description; unsupported; unclear
0 引言
《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以下簡稱《專利法》)第26條第4款對權利要求應當滿足的條件作出了如下規(guī)定:“權利要求應當以說明書為依據(jù),清楚、簡要地限定要求專利保護的范圍?!弊钚滦抻喌摹秾@麑彶橹改稀罚ㄒ韵潞喎Q《審查指南》)第2部分第2章進一步對“權利要求應當以說明書為依據(jù)”作出了解釋,即權利要求應當?shù)玫秸f明書的支持,權利要求所保護的技術方案應當是所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能夠從說明書充分公開的內容中得到或概括得出,并且不得超出說明書公開的范圍[1]。
在專利的申請和審查實踐中,對于“權利要求是否以說明書為依據(jù)”的判斷尺度直接關系到授權的保護范圍能否與技術貢獻相匹配,也關系到公眾能否合理獲知專利權的保護范圍,從而規(guī)范自己實施相關技術的行為,避免侵權。因此,深入而全面地研究這一法條的判斷思維、適用規(guī)則和說理邏輯等,對專利的申請和審查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現(xiàn)有技術中,石現(xiàn)林[2]、丁小汀等[3]、秦聲等[4]和李梅香[5]分別從概括得當、立法本意、權利要求和說明書的關系、審查意見答復等方面進行了相關研究,涉及案例主要為電學和機械領域。本研究將以法理分析為基礎,以通信領域典型案例為支撐,對法條適用的常見問題進行剖析,并給出對應操作建議,以期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法條內涵,提高專利文獻的撰寫質量,同時為專利審查提供依據(jù)和參考。
1 法理分析
專利法的立法宗旨是公開換保護,其體現(xiàn)出權利與義務之間的平衡。從法理上看,這種平衡進一步體現(xiàn)在說明書充分公開的內容與權利要求保護范圍的一致性上。“權利要求應當以說明書為依據(jù)”的立法本意是平衡專利權人與公眾之間的利益,即通過合理的權利要求保護范圍匹配申請人所作出的技術貢獻,避免因保護范圍過大而損害了公眾利益,或因保護范圍過小而損害了申請人的自身權益。在審查實踐中,該法條的判斷相較于新創(chuàng)性的判斷更容易摻雜主觀因素。因此,充分理解其立法本意,有利于在專利申請和審查過程中準確把握該法條的執(zhí)行尺度。
2 法條適用中的常見問題
本節(jié)將結合通信領域的典型案例介紹該法條使用時幾種常見的問題和相關處理方案。
2.1 過度質疑
在判斷權利要求是否以說明書為依據(jù)的時候,需要綜合考慮多種因素。由于判斷標準不易把握,常常會出現(xiàn)過度質疑的問題。
2.1.1 案例介紹。案例一涉及一種內容顯示方法、裝置、電子設備及存儲介質。對于具有屏下指紋識別功能的電子設備,為了便于用戶在熄屏狀態(tài)下快速找到指紋采集區(qū)域,案例一根據(jù)指紋采集區(qū)域的凹陷參數(shù)對待顯示內容的亮度參數(shù)進行調整,以補償指紋采集區(qū)域凹陷處因為背光的折射而損失的亮度,從而提升顯示效果。該案例權利要求1要求保護一種內容顯示方法,包括:基于指紋采集區(qū)域的凹陷參數(shù)對所述待顯示內容的原始亮度參數(shù)進行亮度補償,得到所述待顯示內容的修正亮度參數(shù)。權利要求2進一步限定了所述凹陷參數(shù)包括凹陷切角和凹陷深度,并具體描述了利用所述凹陷切角和凹陷深度計算像素點補償參數(shù)的方法。
2.1.2 觀點陳述。觀點一認為,權利要求1中“基于所述指紋采集區(qū)域的凹陷參數(shù)對所述待顯示內容的原始亮度參數(shù)進行亮度補償,得到所述待顯示內容的修正亮度參數(shù)”概括范圍較寬。說明書中僅記載了權利要求2中所述的“利用凹陷切角和凹陷深度計算像素點的補償參數(shù)”這一種實施方式,本發(fā)明正是采用上述特定的凹陷參數(shù)和計算方法進行亮度調節(jié)從而改進指紋采集區(qū)域顯示效果。本領域技術人員難以確定采用本申請記載以外的其他方式仍能通過所計算得到的亮度補償參數(shù)對指紋采集區(qū)域進行亮度調節(jié),且解決相同的技術問題和達到相同的技術效果,該權利要求得不到說明書的支持,應將權利要求2所述的技術方案補充至權利要求1中。
2.1.3 案例解析。本研究不同意上述觀點一。本申請所要解決的是全面屏電子設備凹陷的指紋采集區(qū)域顯示效果較差的技術問題,關鍵技術手段為基于指紋采集區(qū)域的凹陷參數(shù)對所述待顯示內容的原始亮度參數(shù)進行亮度補償。首先,對于凹陷參數(shù)的選取,站位本領域技術人員,并非只有指紋采集區(qū)域的凹陷切角和凹陷深度這一種實施方式,如凹陷參數(shù)還可以是凹陷弧度、凹陷面積等。其次,在屏幕顯示領域,對某一顯示區(qū)域進行亮度補償屬于現(xiàn)有技術,常用的技術手段就是對像素點的亮度進行調節(jié)。因此,不同凹陷參數(shù)的選擇只會影響凹陷區(qū)域像素點亮度修正的效果,并不會導致解決不了本申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由此可見,上述觀點一存在過度質疑。過度質疑往往會將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過窄地限于實施例,導致專利權人的合法利益受損。因此,申請人在撰寫權利要求時,如果其中包含了某種技術特征的替代方案或等效手段,最好在說明書實施例中有所記載,并解釋它們如何與原始技術特征具有相同的效果或用途,這將有助于減少審查員對權利要求是否得到說明書支持的質疑。同時,審查員應充分站位本領域技術人員,綜合考慮申請文件的記載、現(xiàn)有技術的概況、發(fā)明的改進之處和技術效果等,避免出現(xiàn)過度質疑的問題。
2.2 概括范圍較寬
權利要求概括范圍過寬是指權利要求所保護的技術方案超出了說明書中記載的范圍,導致保護范圍與現(xiàn)有技術貢獻不匹配,屬于專利申請和審查實踐中的常見問題。
2.2.1 案例介紹。案例二涉及一種基于低軌衛(wèi)星編隊星地MIMO的通信陣列參數(shù)優(yōu)化方法。現(xiàn)有技術中,在低軌衛(wèi)星與地面天線陣建立MIMO系統(tǒng)的難度較大,而案例二提出了一種通信陣列參數(shù)優(yōu)化方法,在可通信時間窗口內,通過調整地面陣參數(shù)使下行鏈路信道容量大幅提升。該案例權利要求1要求保護一種基于低軌衛(wèi)星編隊星地MIMO的通信陣列參數(shù)優(yōu)化方法,所述方法包括:①獲取衛(wèi)星與地面站的距離方位角、仰角數(shù)據(jù);②得到通信時間窗口[T0,T1];③計算t時刻的衛(wèi)星與地面站的距離變化數(shù)據(jù)R(t)、衛(wèi)星天線陣的仰角變化數(shù)據(jù)θt,其中,t∈[T0,T1];④根據(jù)R(t)、θt優(yōu)化地面站天線陣列參數(shù)dr(t)。
2.2.2 觀點陳述。觀點二認為,本申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如何提升衛(wèi)星與地面站之間的MIMO下行鏈路信道容量,關鍵技術手段為在可通信時間窗口內合理優(yōu)化地面陣參數(shù),即權利要求1中的步驟④。然而該步驟“根據(jù)R(t)、θt優(yōu)化地面站天線陣列參數(shù)dr(t)”概括了一個較寬的保護范圍。說明書中僅記載了根據(jù)公式[dtdr=2n+1·λR2·cosθr·cosθt,?n∈Z]來獲得地面站天線陣列參數(shù)dr(t)這一種實施方式,本領域技術人員不能明了還可以采用哪些說明書中未提到的其他方式來實現(xiàn)地面站天線陣列參數(shù)的優(yōu)化。因此,權利要求1得不到說明書的支持,申請人應將天線陣列參數(shù)dr(t)的計算公式加入獨立權利要求1中。
2.2.3 案例解析。本研究贊同上述觀點二。數(shù)學公式在專利文件中常用于精確描述技術方案中的特征或關系,包含數(shù)學公式的權利要求容易產生不支持的問題。一方面,如果說明書中沒有充分解釋數(shù)學公式的參數(shù)和推導過程,或者數(shù)學公式所涵蓋的內容概括了一個較寬的保護范圍,都可能導致權利要求得不到支持;另一方面,如果數(shù)學公式是以功能性限定的方式出現(xiàn),且該功能性的實現(xiàn)方式未在說明書中明確記載或不能被本領域技術人員從說明書中毫無疑義地確定,也可能導致權利要求得不到支持。案例二中步驟④概括了一個較寬的保護范圍,本領域技術人員不能明了除說明書中提到的這項公式外還可以采用哪些方式來實現(xiàn)地面站天線陣列參數(shù)的優(yōu)化,申請人應根據(jù)實施例對權利要求的技術方案進行補充。
2.3 “不清楚”與“不支持”含義混淆
“不清楚”和“不支持”都是針對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作出的規(guī)定,但適用情形有所不同,在專利審查實踐中容易被混淆。
2.3.1 案例介紹。案例三涉及一種路由收斂的方法。對于快速的路由收斂,現(xiàn)有技術通常使用更高速度的網(wǎng)絡處理器和更大容量的內存,其缺點是需要不斷升級硬件。本發(fā)明提出可以在網(wǎng)絡狀態(tài)發(fā)生變化、需要路由收斂的第一時間,由轉發(fā)層面先偵測出這一變化,并直接執(zhí)行收斂的結果,然后再更新路由表,降低由于路由收斂速度慢而引起的網(wǎng)絡延時,提高網(wǎng)絡的穩(wěn)定性和容錯性。
該案例權利要求1要求保護一種路由收斂的方法,其中第一步是在轉發(fā)層面啟動定時器,所述定時器的時長用于限定路由收斂的速度;所述定時器采用循環(huán)定時器,并且定時器發(fā)出定時消息的間隔時間和最后路由收斂的時間相關聯(lián)。
2.3.2 觀點陳述。觀點三認為,權利要求1中“定時器發(fā)出定時消息的間隔時間和最后的路由收斂的時間相關聯(lián)”這一技術特征的含義表達不清楚,并未明確表達出二者之間究竟存在何種關聯(lián)及如何實現(xiàn)關聯(lián),存在“不清楚”的問題。
2.3.3 案例解析。本研究不同意上述觀點三?!安磺宄蓖ǔJ怯捎谑褂昧朔潜绢I域的技術術語或含義不清、模棱兩可的詞語,而“不支持”通常是由于概括不當而使得一種或多種技術方案不能解決技術問題。上述觀點其實是在質疑技術特征概括較為上位,包含了消息間隔時間和路由收斂時間之間的所有關聯(lián),即該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是清楚的,只是因上位概括不當而導致保護范圍過寬,屬于“不支持”的問題。判斷權利要求是否清楚,通常是從用語含義出發(fā),考慮權利要求中的用語和描述是否清楚或為本領域專業(yè)術語;判斷權利要求是否得到說明書的支持,則是將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與說明書所充分公開的范圍相比較,判斷是否還有其他技術方案落入這個保護范圍且超出說明書所充分公開的范圍。審查員在評述時,針對“不清楚”,應按照含義是否明確、是否有歧義、是否為本領域常用概念等思路進行;針對“不支持”,應按照舉出反例或者難以預見的思路,列舉出被包含在某技術特征所要求保護的范圍內但又未被說明書公開的方案,這樣有助于申請人把握審查員的意見來修改權利要求書,節(jié)約審查程序。
3 案例的衍生與思考
根據(jù)上述案例的討論,本研究認為除上述典型問題外,在判斷權利要求是否以說明書為依據(jù)的時候還應當注意以下問題。
3.1 關于上位概括過寬時列舉反例
當權利要求所包含的技術方案上位概括過寬時,審查員通常會采用列舉反例的方式進行質疑和說理。然而,列舉的反例是否合理,是否屬于本領域明顯應當排除的情形,應該站位本領域技術人員進行全面考量,尤其在遇到以下兩種情形時:①不能解決本發(fā)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②產生不了預期的技術效果或其效果難以確定。若基于本領域技術人員的常規(guī)認知,被包括在上位概括范圍內的某種實施方式為本領域為解決技術問題而明顯排除的手段,則不應將上位概括理解為包括該明顯排除的內容;同樣,若某數(shù)值或數(shù)值范圍是違反本領域客觀規(guī)律而不可能采用的極端數(shù)值,也不應當將其理解為包含該極端數(shù)值。
3.2 關于功能性限定是否得到說明書支持
在《審查指南》中,功能性限定在滿足一定條件下是被允許的。具體來說,對于某一功能限定的技術特征,如果所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知曉實現(xiàn)該功能的已知方式,并且除說明書中記載的實施方式以外,其限定的技術特征所覆蓋的其他實施方式也能解決相應技術問題,達到相同的技術效果,則該功能性限定被允許。即應該聚焦技術問題和技術效果綜合判斷發(fā)明所作出的貢獻,不應僅僅局限于說明書中記載的具體實施方式。如果說明書中僅描述了該功能性限定的幾個具體實施方式,而本領域技術人員很容易想到其他多種方式實現(xiàn)相同的功能,解決相同的技術問題,達到相同的技術效果,那么該權利要求能夠得到說明書的支持。
3.3 關于多個技術問題是否得到說明書支持
《審查指南》中對于技術問題的解釋為發(fā)明或者實用新型要解決的現(xiàn)有技術中存在的技術問題。本研究認為,“不支持”法條所針對的技術問題應該分成兩類:①沒有檢索到評述新創(chuàng)性的對比文件時,相對于背景技術中現(xiàn)有技術而言的技術問題;②檢索到評述新創(chuàng)性的對比文件時,相對于最接近的或全部現(xiàn)有技術而言的技術問題。當存在多個技術問題時,對于“不支持”的判斷應結合申請文件記載的整體內容和本領域技術人員的認知能力綜合判斷,既不能包含現(xiàn)有技術,也不能包含不能解決其技術問題的技術方案。
4 結語
本研究依據(jù)《專利法》和《審查指南》的相關規(guī)定,結合通信領域相關案例對“權利要求應當以說明書為依據(jù)”條款使用時常見的過度質疑、概括不當和法條競合等問題進行探討和總結,并進一步對舉反例、功能性限定和多技術問題等衍生問題進行思考,給出法條適用的相關建議。該條款是非三性法條中使用頻率較高的條款之一,且易于與其他條款混淆,從立法宗旨的角度并結合不同類型的案例進行理解,有助于準確把握該法條的執(zhí)行尺度。
參考文獻:
[1]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審查指南2023[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24.
[2]石現(xiàn)林.“權利要求書應當以說明書為依據(jù)”的法條適用初探[J].專利代理,2022(4):48-52.
[3]丁小汀,蘭霞.“權利要求書應當以說明書為依據(jù)”立法本意的探討[J].中外企業(yè)家,2020(14):254-256.
[4]秦聲,曹怡勤.淺析權利要求書應當以說明書為依據(jù)[J].中國發(fā)明與專利,2018,15(S1):150-155.
[5]李梅香.淺議權利要求得不到說明書支持的審查意見答復[J].專利代理,2019(4):70-75.